在祖国大地用生命书写诗篇
2020-06-01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邱光华院陆航雄鹰折翼写大爱
“天边边是峨眉山,山的尽头就是映秀镇,你化作山脉,留下了忠诚和信念……”金秋,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勤务直升机营营长刘亮在完成飞行训练任务返航时,同往常一样向远处深情回望———在他目之所及的连绵山脉中,该旅特级飞行员邱光华烈士当年就牺牲在那里。
邱光华,是我军1974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之一。生前系原陆军航空兵某团副师职特级飞行员。汶川大地震后,他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不幸失事遇难。
从中队长到副大队长再到大队长,邱光华很快成为骨干飞行员;从边防巡逻到高原适应性训练、再到抢险救灾任务,他的航迹遍布了祖国的大半个版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邱光华在茂县老家的20余名亲人音讯全无。团党委考虑到他的家人下落不明,加之他本人还有11个月就到退休年龄,于是准备安排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
得知这一消息,邱光华一路飞奔,跑到塔台找团领导请战:“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前线去。”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所在的734号机组在连续执飞两个架次后,又奉命起飞,运送防疫专家到理县灾区。去程一切顺利。从理县返航途中,山谷里突然天气骤变,四处浓雾弥漫。邱光华驾驶战鹰小心翼翼摸索前进……
“不要动,看下航向……”半个小时后,地面通信电台中突然传出邱光华的声音。随后,734号直升机的光点从雷达屏幕中消失。经过11天的全力搜寻,6月10日,官兵在距离汶川县映秀镇西北7公里一处高地找到了失事的直升机残骸。机上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6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邱光华所在的陆航某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并给机长邱光华追记一等功。
乌国庆院执着一生的刑侦泰斗
他为侦破案件而生,为寻找真相而来。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立下奇功,上千起案件的侦破,使他成为中国刑侦界的传奇。他就是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的乌国庆。
乌国庆,蒙古族,中共党员,1936年12月生,内蒙古宁城人,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生前系公安部刑侦局巡视员、特邀刑侦专家。曾被國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光荣称号,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多次荣立一、二、三等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刑侦专家,乌国庆的名字,与一系列大案、难案、要案的侦破紧紧相连———吉林省吉林市博物馆特大纵火案、张君等人系列持枪杀人抢劫案、河北省石家庄市“3·16”系列爆炸案、辽宁省大连市“5·7”空难案、陕西省横山县“7·16”爆炸案、周克华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
1997年退休后,被公安部刑侦局返聘的乌国庆仍然战斗在侦破大案要案的第一线。他在现场办案凡事亲力亲为的状态,让人们很难意识到这是一位退休老人———盛夏时节,不顾阻拦跳下1米多深的爆炸坑,趴在坑底细细筛查;寒冬腊月,带着年轻人一道在刺骨的冷水中清洗爆炸残渣,找寻蛛丝马迹……乌国庆曾说:“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天起,我的命运就注定和刑侦联系在了一起。”走不动、干不了的时候,乌国庆想的是刑侦事业的传承,惦记的是刑侦工作后继有人。他先后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和多个省区市的警官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培养了大量的刑侦技术骨干。他还主持研究论证了“爆炸现场再现法”,参与编写了统编教材《刑事侦查学》《爆炸犯罪对策学》等著作。
2019年6月,乌国庆因病去世。在2011年的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中,乌国庆当选并被授予“终身成就奖”,组委会的颁奖词正是他为刑侦事业奉献一生的写照———“走进你的世界,就像翻开一部共和国的刑侦档案。你在挑战中磨砺,在压力下迸发,用自己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刑警的成长……”
林秀贞:时刻惦记百姓的事
在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提起村民林秀贞,人们都会赞叹一句:“难得的大好人!”
南臣赞村是抗战时期“平原枪声”发生地,经历了非凡的烽火岁月,有着光荣历史,老百姓对党感情深厚。1971年10月25日,是林秀贞永远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她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实现了多年的心愿。“入党后,我老是惦记着党章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话,心里总紧绷着一根弦,觉得一放松就不对。”
1976年,林秀贞遇到78岁、无儿无女、和老伴相依为命的抗战老党员朱书贵。老人晚年的艰难让林秀贞无法平静,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赡养这对老人。
林秀贞和家人挑起了照顾老人日常起居的担子,一干就是8年。老人瘫痪后,她更是衣不解带地伺候老人。为了让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少遭罪,林秀贞做了几十块褯子供老人替换,在天寒地冻中也不停地为老人换洗褯子。
从朱书贵开始,林秀贞先后赡养了6位和她无亲无故的老人,30年间给予他们儿女般的照料和关爱。后来,林秀贞又相继资助了20名本村和邻村贫困大学生。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自尊心,她每次都背着孩子把钱交给家长。
为村里打井、修路、安装路灯……多年来,林秀贞持之以恒。1987年起,林秀贞开办了一个玻璃钢小厂,后来又和亲戚合办橡胶厂。为了帮助村里的残疾人,她主动让8名残疾农民到厂里上班。
“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为身边的百姓服务。”林秀贞说,“要时刻惦记着群众的事,才能无愧于‘党员这个称号。”
孟祥飞:倾力打造“国之重器”
他是虚拟数字世界的“建筑师”,他是软件代码的“绣花匠”,他是呈现数据价值的“创意师”……立足于“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发与开拓,他和科研团队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的“超算模式”,开拓了超级计算机在产业、科研、学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天河”超级计算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他就是孟祥飞,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目前是我国“十三五”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领域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
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孟祥飞,深知“超算”的威力。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祖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国外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后,他毫不犹豫选择回国,加入到筹建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和“天河一号”的研制中。
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他和团队成员从改造机房、安装电缆和机柜等体力活做起,经常要在离地60厘米高的机柜下面接驳通信线路,躺在地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100多台机柜都是他们一台台亲手组装完成的。按照“边建设边应用”的建设思路,“天河一号”系统运行之初就实行“7伊24”小时的服务模式。因为人员紧张,孟祥飞带头当第一个承担系统运维的晚间值班员。
7个月的日夜奋战,“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实现了稳定运行。在国外,这通常需要12到18个月。2010年,在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大会上,“天河一号”一举摘下了“世界最快”的桂冠。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获得这项桂冠的国家。
“快”已经不是问题,“用”才是关键。孟祥飞又开始打“攻坚战”。2010年,超算中心要在天河平台上搭建一个有关“药物筛选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软件,应用这一软件可大大提升新藥的研发进程。然而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软件无法兼容到“天河”平台上。“这个软件有几十万行代码,要找出问题相当于在大海里捞针……”白天,他和大家一起调试机器,晚上一个人“夜战”。经过20多天上万次的测试,终于将一个不起眼的变量“揪”了出来,经过重新定义之后,终于首战告捷。
“天河”超级计算机像一个超级大脑,可以为各个领域创新提供强大支撑,但前提是我们要能为各个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领域利用其构建对应的数字模拟系统或虚拟环境,所以围绕“天河一号”开展的技术攻关和应用研发除了超级计算领域,还涉及航空航天、气候气象、石油勘探、生命科学等多项领域。孟祥飞说:“只懂计算机远远不够,必须要对具体领域里的内容有深刻理解。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学习。”上下班的路上、出差的路上,都是孟祥飞的“自习”时间,随身携带的行李包永远装满了书。
超级计算的强大能力和网络世界的急剧膨胀,给人们带来了指数级增长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需要有技术、有创意、有效率地进行分析和处理。孟祥飞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高达万亿字节、千万条大规模数据背后蕴含的价值更多地呈现出来。
2011年在与中石油开展技术研发合作时,他得知石油勘探领域地震勘探数据三维高分辨成像技术是一项前沿性挑战。以前,成熟的地震勘探处理软件一直都由美欧等大的石油物探公司垄断,并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和限购。为了掌握技术前沿和保障研发进度,孟祥飞每天上下班的地铁轻轨上都成了阅读文献和编写软件的“办公室”。经过不断研发和优化,最终他们研发的软件不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甚至很多性能超过了西方的软件,支持了我国多个世界级大规模石油勘探项目。由于有了自主技术支撑,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也快速成长为国际引领型企业。
孟祥飞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整个团队。正是在他们孜孜以求的奋斗中,“天河一号”的威力日益强大,大到可以模拟宇宙的形成演化,小到可以展示一个个原子组合成新材料的过程,“数值风洞”成为可以模拟大飞机飞行、高铁奔驰的平台。如今,“天河”支撑的各类重大重点项目超过1600项,每天完成计算研发任务近万项,支持了众多世界一流研究成果以及产业技术实现突破,真正做到了“中看又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