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实验与TP-IgM抗体检测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对比

2020-06-01赖宇尧徐培光贾利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敏感度梅毒特异性

赖宇尧 徐培光 贾利军

【摘要】 目的 对比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实验 (CMIA) 与TP-IgM抗体检测 (TP-ELISA) 在梅毒检测中的差异。方法 100例TPPA检测的疑似梅毒患者血清样本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CMIA和TP-ELISA进行检测。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为诊断金标准, 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差异。结果 TPPA检测阳性87例, 阴性13例。CMIA检测阳性82例, 其中真阳性79例, 假阳性3例;阴性18例, 其中真阴性10例, 假阴性8例。TP-ELISA检测阳性74例, 其中真阳性65例, 假阳性9例;阴性26例, 其中真阴性4例, 假阴性22例。CMIA和TP-ELISA诊断梅毒的敏感度分别为90.80%和74.71%, 特异度分别为76.92%和30.77%, 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9.00%和69.00%。CMIA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诊断准确性均显著高于TP-ELISA,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IA在梅毒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诊断准确度, 可以作为梅毒血清学检测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实验;TP-IgM抗体检测;梅毒检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35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每年全球约有1200万新发梅毒病例, 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0/100000~40/100000左右[1]。梅毒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流行病学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梅毒血清学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 包括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TPPA、TP-ELISA等[2]。TPPA是目前血清学检测的金标准, 但是其操作复杂且依赖肉眼对结果进行判读, 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3]。CMIA是近年来梅毒检测的新技术, 但是其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价值等尚未得到公认[4]。因此, 本院对100例确诊梅毒的患者分别采用CMIA和TP-ELISA进行检测, 对比两种检测在梅毒诊断中的优劣,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4月~2018年6月本院100例采用TPPA检测的疑似梅毒患者血清样本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2例, 女38例;平均年龄(31.37±9.39)岁。TPPA检测阳性87例, 阴性13例。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流行病学病史、临床表现怀疑为梅毒患者;②血清样本保留完好;③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排除标准:①血清样本未保留;②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③患者入院前接受抗梅毒治疗。

1. 3 仪器与试剂 选择YL-3000型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仪器(亚辉龙)及配套试剂。选择日本富士梅毒TPPA检测试剂盒(广州市宜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USCNK TP Elisa试剂盒(上海恒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 4 检测方法 患者入院后取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 离心分离血清后均采用TPPA、CMIA以及TP-ELISA技术检测, 具体操作步骤参照说明书。TPPA阳性判定以反应孔细胞沉积为主要判断对象, 以不规则沉积和凝集为阳性, 以光滑纽扣状为阴性。CMIA操作及结果判读均由设备完成, 以S/CO>1.0为阳性。TP-ELISA结果由酶标仪判读。对于所有弱阳性均进行再次检测。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CMIA与TPPA检测结果 CMIA检测阳性82例, 其中真阳性79例, 假阳性3例;阴性18例, 其中真阴性10例, 假阴性8例。见表1。

2. 2 TP-ELISA与TPPA检测结果 TP-ELISA检测阳性74例, 其中真阳性65例, 假阳性9例;阴性26例, 其中真阴性4例, 假阴性22例。见表2。

2. 3 CMIA和TP-ELISA诊断效能对比 CMIA和TP-ELISA诊断梅毒的敏感度分别为90.80%和74.71%, 特异度分别为76.92%和30.77%, 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9.00%和69.00%。CMIA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诊断准确性均显著高于TP-ELISA,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 传播速度快、累及器官多、临床表现多样、潜伏期及病程长等, 梅毒的临床诊断存在很大的困

难[5]。同时, 人类对梅毒尚无先天免疫, 也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 仅可通过感染后获得感染性免疫, 且有再次感染的风险[6]。因此, 对梅毒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自身和临床输血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

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主要包括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以及非特异性抗体反应素[7]。人体首先产生特异性抗体IgM, 可在感染2周后测出, 治疗后可转阴, 再发感染后又为阳性, 因此, IgM是活动性梅毒的表现[8]。在感染4周后产生特异性抗体IgG, 治疗后在血清中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甚至终生可在血清中测出[9]。反应素一般在感染5~7周后产生, 为梅毒螺旋体破坏组织后释放的一种抗原心磷脂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抗体[10]。

梅毒血清学实验主要包括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梅毒螺旋体快速诊断实验[11]。

TPPA是梅毒血清学检测的金标准, 使用明胶将梅毒特异性抗原进行包被, 然后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产生凝集反应, 通过肉眼对结果进行观察和判定[12]。TPPA法诊断梅毒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但具有是操作复杂、耗时长、容易受检测者主观影响等缺点。因此, 选择一种新的梅毒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院以TPPA為金标准, 对比了TP-ELISA和CMIA在梅毒检测中的价值, 结果显示, CMIA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显著高于TP-ELIS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LISA与TPPA检测原理相似, 可批量进行检测、周期短、结果稳定性高, 但是容易受到其他非梅毒密螺旋体感染、抗体滴度等因素影响, 且不同厂家试剂盒制作工艺差异较大, 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MIA是梅毒螺旋体检测的新技术, 通过将重组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Tpn15、17和47)为固相抗原, 包裹与稀释后加入样本[13]。抗原包被粒子会与样本中梅毒螺旋体结合, 并与加入的预触发液和触发液反应出现化学发光, 检测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较高。同时, CMIA采用机器检测, 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其检测速度和稳定性均高于传统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 CMIA在梅毒的检测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显著高于TP-ELISA, 可以替代TP-ELISA成为血清学检测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汤镇, 曾丹. 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及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3):420-422.

[2] 文伟, 彭雪峰. 三种梅毒血清学试验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实用预防医学, 2017, 24(8):1007-1008.

[3] 张争鸣. ECL、RPR、TPPA、胶体金法检测梅毒的方法学比较.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5(6):39-42.

[4] 段辉丽, 毛安华. 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12):1872-1873.

[5] 张丽, 赵飞骏, 张晓红.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应用进展. 山东医药, 2016, 56(16):106-111.

[6] 唐利利, 程玉燕, 高金平, 等. 梅毒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 33(5):317-320.

[7] 卢煌莹, 梁广舒, 顾志冬. 梅毒特异性抗体分离检测装置的性能验证和初步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37(5):646-651.

[8] 卢改会, 孙锡喜, 胡艳阁, 等. 梅毒患者血清IgM抗体持续时间的分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3):263-264.

[9] 陈新瑞, 任明, 李闻文. 梅毒螺旋体IgG抗体亲和指数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10):1928-1931.

[10] 邹昱. 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检测对老年梅毒假阳性的临床意义. 当代医学, 2017, 23(28):87-89.

[11] 练德峰, 王勇, 陈林媛. 5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 湖北中医杂志, 2017, 39(6):62-63.

[12] 朱永朝. 梅毒螺旋体四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临床评价分析. 医药论坛杂志, 2016, 37(8):47-48.

[13] 刘小丽. 梅毒重组抗原快速诊断用原料研发. 浙江工业大学, 2016.

[收稿日期:2020-01-16]

猜你喜欢

敏感度梅毒特异性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隐性梅毒更危险
妊娠合并梅毒该怎么办
是梅毒还是过敏
跨文化敏感度综述
孕期产检最好筛查梅毒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pertMTB/RIF技术在肾结核的早期诊断和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价值
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耐多药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婴幼儿湿疹800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