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清泉:中医是一辈子的事儿

2020-06-01潇棋

北广人物 2020年21期
关键词:清泉中医药微信

潇棋

他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首都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科技攻关贡献奖、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医德楷模、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北京市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近日,获评2020年北京市“应急先锋北京榜样”。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面前的刘清泉,头发花白、眼带血丝,似乎有点疲惫。上身深蓝色的夹克衫,下身深蓝色的裤子,脚上是一双运动鞋。但是,当谈起中医,他的眼睛立刻闪耀出光芒,滔滔不绝的言语间,不时妙语涌现。

这是5月3日的一个下午,地点:北京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距离他回京已经快20天了,但他似乎仍然处在“战场”中。“北京中医医院互联网诊疗业务系统上线一个半月了,这一段时间,我通过互联网远程和日本、新加坡、墨西哥、匈牙利各个国家医学界进行学术交流,和各国华侨、留学生沟通。因为只有把‘武器磨得更锋利,才能打好每一场仗。”

他是战士【哪里有难,哪里就是他的战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

1月21日,刘清泉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参与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中。抵汉后,从金银潭医院到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再到武汉市中医医院……一家家定点医院,一位位感染患者,刘清泉长时间守在隔离病房里,望闻问切,记录情况,详细分析总结病症特点。

很快,他与专家组成员得出结论,“新冠肺炎当属‘湿疫,感受湿毒邪气而发病”,从而初步拟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证治方案》(第一版),提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后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发布,为全国中医药广泛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病患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一场瘟疫都有每一场瘟疫的特点,中医讲医病必须医气。我们发现了此次疾病的基本规律,就按照这个基本规律治疗。”

1月27日,刘清泉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二次赴鄂,指导患者进行中医治疗。

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是首个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方舱医院,2月14日开舱,刘清泉任中共江夏方舱医院临时委员会副书记、院长。“总会有人问我们害不害怕,其实也没更多想法,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医学专业性很强,疫情来了,我们就是战士。哪里有难,哪里就是战场。”回想起那时的经历,刘清泉告诉记者:“每天仅睡4个小时,忙着救人。每天就是在病房来回查房、开方子、治病。晚上12点以后,写总结和建议。”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实际上,刘清泉经历了不少传染病和疫情的“战役”。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的刘清泉,便冲在一线救治病患,即便当时不幸感染“非典”病毒,他仍坚持边治疗边协同专家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他曾参加人感染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工作;主持制定了汶川地震后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手册;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奔赴疫区参与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工作;作为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成员参与中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经过一次次医疗卫生行业的战“疫”,刘清泉积累了对传染病急性治疗的经验,对中医治疗急症重症有了很大的信心。

刘清泉告诉记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对中医药能力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有一位86岁的患者,也是一名医学专家,感染了新冠肺炎。早期,患者坚持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会诊时,我根据他的情况,开了几服中药。第二次去,老先生很诚实说:‘中药太苦了,我没吃!由于他当时气虚比较严重,我就开一味药———西洋参,每天吃15克的西洋参。三天后,我再去看他,老先生症状明显好转,还主动要求吃中药。我回北京前几天去看老先生,满面红光,就是肺的吸收慢一些,毕竟86岁了。他说:‘坚持吃中药,我相信一定能好起来。”

3月10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的出舱和转院,江夏方舱医院正式休舱,刘清泉及他的团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患者返阳率为零;没有一例轻症转为重症;医务人员零感染,圆满完成了任务。

4月16日,刘清泉凯旋回京。在隔离休整期,他的日程仍然很满。“武汉一线81天的‘战疫,经历了太多次跟死神抢人。回到后方,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梳理、总结经验。”

问:“武汉抗疫归来,有什么感受想和大众说?”

答:“提高我们日常的卫生习惯很重要。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是防治一切疾病包括传染病的核心。要靠自己,一定是这样的。其实,轻的或重的传染病,每一年都会发生。传染病是人和细菌病毒之间的战争,我们看不见它,它看得见你。它在暗处,我们在明处,不好躲。怎么办呢?只能防。病毒也好,细菌也好,都是攻击人体最薄弱的部位,就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所以,要佩戴口罩、不聚集、多通风、勤洗手,防止病毒和细菌从口鼻而入,这是核心。”

他是专家【中医不是慢郎中】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古代宫廷养生之道”……打开微信朋友圈、健康类网站、电视健康节目,中医养生都是高频热词。许多人都认为,急诊、危重急症是西医的范畴,中医是治疗慢病的。

但在刘清泉看来,中医有两大擅长,一是养生,二是治疗急症重症,“中医不是慢郎中。”

“一部中醫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不仅仅是第一部养生宝典,更是奠定了中医急症学的理论基础。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再到明清时期吴又可所著《瘟疫论》,中医在急症重症治疗方面的理论日臻成熟。之所以给人留下中医是治疗慢病的观念,是中医自身技术传承的困难造成的。”深刻洞察到这一点,刘清泉从1995年开始,在中医急症学上下了很大功夫。

1995年至1996年,他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现代急诊医学,之后在国内中医界率先引进了血液动力学监测、急诊床旁血滤、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等多项技术,极大提高了中医急诊的抢救成功率,较早地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脑复苏的研究,并在寒温统一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论治脓毒症的研究。

刘清泉是国内从事急诊临床工作最优秀的医生之一,尤其在中医急诊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主编完成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急诊学》《中医急危重症》《中医传染病学》。

仅以《中医急诊学》为例。刘清泉主编的《中医急诊学》探讨了中医急诊学概念、发展简史,急危重病病因、病机、发病学说,探讨了急诊危重病的辨证论体系以及中医急诊学科的地位、急诊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的诊疗思路等;证候篇部分探讨了急症常见证候的辨证救治;疾病篇部分探讨了急危重症及各科常见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等;急诊技术篇介绍了急诊常用急救技术,是各中医院校本科生、长学制学生、研究生及临床各科医师尤其是急诊工作者的重要参考。

4月18日20点,刘清泉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微信群,用一个多小时深入讲解了武汉抗疫归来后临床一线的认识与思考,被群友赞为“临床干货满满,值得认真学习深入思考”。

“有一次,我们抢救重症患者。患者刚刚上了呼吸机,氧合指数一直上不去。会诊的时候,患者冷汗淋漓,四肢冰凉。我就告诉负责医生两种办法:第一,生脉注射液30ml/h,持续泵入10个小时。第二,用150g人参熬成300ml的人参汤,每两小时经胃管给药一次,每次20-30ml。从胃管给药以后,第二天早上,患者血压就正常了。手脚的温度也逐渐恢复了正常,心率也稳定了,他的这种厥脱症状得到很好的逆转,随后进入了稳定的治疗中。

问:您认为中医的核心是什么?

答:中医治病又治心,通过治病的过程调整人的身心状态。中医在治病过程中传递的是文化。实际上,任何一门医学都有文化。中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望闻问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就像是在排兵布阵,一步步取得胜利。

问:您研究中西医结合多年,您认为中西医结合效果如何?

答:中医是在几千年传承中不断总结和发展的中国传统医学,西医是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西医科学。中医和西医,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擅长。西医讲究精准,好比一名“狙击手”,中医讲整体观念,善于排兵布阵。中西医相互融合,共同推进我们中国医学的发展。

他是创新者【中医一点也不“土”】

皇城根南锣鼓巷旁,面积不大,寸土寸金,这是北京中医医院的区位特点。2012年上任之后,刘清泉考虑的是将医院打造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医院,他大胆改革、开拓创新,让这个坐落在有限的空间里的医院各方面得到提升。

北京中医医院先后建设了母婴关爱室、“无障碍”卫生间,2019年,打造了北京卫生系统首个智慧卫生间,破解卫生间异味、控烟、清洁等难题。

在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医院还注重节约资源,在楼道内安装微信扫出厕纸机器,每次提供80厘米长的厕纸,将全年厕纸总用量减少到了原来的45 %左右。考虑到来院就医的老患者居多,可能不会使用厕纸机,医还安排保洁员帮助老年人扫码。

同时,完善院区的三级标识系统,二级标识采用智能控制,在夜间自动点亮;标识内容加入了地铁、公交路线指引,内容简洁清晰,让患者更容易辨识。

随着“互联网+”的流行,“互联网+中医”也成为中医行业的一个热词。刘清泉认为,中医药要善于运用互联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传统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7年,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研发上线“中药药嘱服务系统”,通过“煎药指导”“服药指导”“健康指导”三个服务模块,指导患者明明白白煎服汤药。之后,院“处方前置审核”“二维码用药指导服务”上线。

2020年3月18日,北京中医医院互联网诊疗业务系统上线。短短一个半月,得到了患者的齐声点赞———“这太好了,全国的患者都能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名医大咖的诊断与治疗。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更节省了财力和物力。愿更多的患者能得到贵院专家的更好治疗。”

“赞!与时俱进,将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谈到互联网,刘清泉很是兴奋:“其实,三年前,我们就开始部署互联网诊疗。我们医院名医众多,也有很多徒弟,他们不仅局限于院内,还有其他地区和城市的。互联网为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未来,医院还会加大互联网的应用,开展师承工作,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

刘清泉打开微信,指给记者看。“这是我去武汉抗疫时的一个病人。昨天,他通过微信把化验单、CT报告发给我,以前他的很多检查项目都是异常的,现在基本上都正常了。”

问:视频会影响望闻问切吗?

答:多少会有所影响。目前互联网诊疗的主要对象还是复诊患者,医生对患者的情况比较了解,治疗资料也在医院系统可以查到。疫情期间,很多患者选择互联网诊疗,感受到这种诊疗模式的便捷,这也推动了互联网诊疗的快速发展。

他是探索者【中医是一辈子的事儿】

刘清泉1965年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乡村,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为什么选择中医?刘清泉坦言:“小时候,我生病了就吃赤脚医生开的中药,那时还不知道西醫。在我的印象里,医生就是开中药汤药。”

30多年过去,如今的刘清泉身兼数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尽管事务繁多,但多年来刘清泉一直坚持亲自出门诊。

北京中医医院很多中青年专家建立了微信群,其中不少是中医名老专家的徒弟,方便患者咨询。刘清泉的患者也有微信群,患者一旦用完药以后有反应,会及时在微信群里咨询,他和他的学生都会及时答复。

刘清泉说中医是可以链接许多东西的。他研究琴医。《左传》有云:音乐像药物一样有五味,正确地享受音乐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在古代宫廷配备乐队和歌者,不纯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打开手机,刘清泉的手机里立刻有一段清幽的琴声传了出来。“琴与医的结合,可以调整身心。脾胃不好而失眠者,可听宫调《悠然四君子》;肺损伤、悲伤者,可听商调音乐,如古典名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者,可听羽调音乐,如《出水莲》。”

刘清泉的思维跳跃性很强。他话题一转:“其实,除了琴医,数学、物理、音乐,以及所有新鲜的事物,我都想拿过来,为中医服务。”

“我接触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仅以数学为例,数学和中医药有何关联?中医效果许多是模糊的,治疗一批病人后,如何证明有效,需要数学家用数据表明。我把这道题反复和数学家沟通,数学家用数学公式和数学理论描述出来,就像西医数据统计用P值表示一样。”

采访中,刘清泉滔滔不绝,激情四射,很有感染力。他有一个微信名———“糖果小中医”。“这是我女儿起的。她希望中药不但对人有帮助,更希望大家觉得中药没那么苦,还能有一点点甜。不但能治病救人,更能抚慰人心。”

用女儿起的微信名,微信背景是帅气的儿子,刘清泉提起儿女,脸上的笑充满甜蜜。

古人有句话: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刘清泉这个大忙人是如何养生的呢?

问:很多人想知道如何养生,您怎么做的?

答:五禽戏、太极拳,我都会一些,但是没时间打。养生最佳的习惯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具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适度的七情可以调整人的身心,过度的七情会损伤身心健康,比如大怒大喜,悲哀过度,思虑过重,都会伤人身体,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所以我们要学会调节情感。

问:您平时有什么爱好?

答:我的爱好就是中医,中医就是一辈子的事儿。

问:接下来您打算做些什么?

答:加快推進互联网诊疗建设,为百姓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提高大家的就医获得感。

部分图片提供:北京中医医院

猜你喜欢

清泉中医药微信
清泉醋业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石上清泉
汨汨清泉:宁条梁“找水记”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微信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