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的思考

2020-06-01张巍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张巍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给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包括种地农民、乡镇企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以及失地农民在内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成为实现全面小康总目标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农村养老作为民生工作的一部分,不仅关系着国泰民安,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统筹安排城乡养老资源,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的成果,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社区养老统一发展,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发展农村养老事业的关键。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多元到统一:人口老龄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巨大的社会变革给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单一的家庭养老,发展到社会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再到现如今聚合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的统一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革的经验总结

40年的改革进程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不断提升,真正地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迁移带来的“空巢老人”“空心村”问题日益加剧,应该总结农村养老保障制度40年的变革经验,找到继续前行、不断改革的发展动力。

(一)弘扬传统“孝”文化,坚持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

中国养老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注重对“孝”文化的弘扬。孔子曾在《札记》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养老占据着农村养老的主体地位,是农村老人获得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导致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加强对孝文化的宣传有助于对坚持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提供保障。

(二)推动养老供给侧改革。实现社区养老多元化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乡村振兴战略到精准扶贫“五个一”工程,越来越关注“三农”问题的发展,政府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推动民生事业发展中,政策、资源都开始向农村倾斜,真正地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养老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在政府推行供给侧结构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不断加快对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在基础设施建设、养老资源分配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将更多的自主权交个地方政府,建立因地制宜的社区养老服务新方式,借助市场力量,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水平,在农村推行“离家不离村”的集中养老新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村老人的幸福感,社区养老多元化的发展同时丰富了农村养老的形式,提高了农村养老保障的质量,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

(三)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衔接。推进养老资源城乡共享

我国的经济发展完成了从低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关键转型阶段,根据国际经验来看,现阶段是缩小城乡差距,追求社会公平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政府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寻求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在制度上,解决了进程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推行,为农村居民的就医、养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初步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二元体制,实现了在就医、养老方面资源共享。

二、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不足

相较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长期以来的城乡差距所导致的农村养老保障的缺失还不足以在短期内完善,仍然有一些要素制约着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升。

(一)养老资源分配不平衡

随着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养老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部分,其现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出现了养老资源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有的地方老人无处安置,有点地方则是养老资源闲置。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农村养老项目的开展过分依赖政府的资金帮扶,受“客源”群体的限制,导致农村养老机构的造血功能不强,受社会救助组织的支助情况不佳。这就造成了“供小于求”的现状,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养老机构的政府依赖性太强,缺乏对现实需求的扩张能力。

第二,农村养老项目落地的盲目性。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期,更多的资源倾向农村,由于地方缺乏专业的测评与考量,致使项目落地盲目性增加,不能够切实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对养老的需求。

(二)农村家庭养老的支撑力呈弱化趋势

尽管我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我党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但是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养老的功能呈不断削弱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体制,使的城乡差距较大,“民工潮”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潮流,“留守老人”成为农村居民元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在对老人的经济供养上可能会明显增多,但是在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上明显下降,农村老人长期处于与子女分居的状态下,家庭养老的功能作用逐渐下降。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利己主义的盛行,对传统孝文化的遵从意识下降。

三、农村养老保障的路径选择与创新

作为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占总人口近半数的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农村养老保障路径的选择关乎民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发挥创新驱动力,是助力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关键。

(一)自我养老与互助养老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虽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是老龄人口的健康指数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不愿随子女进城,选择自己独立生活,自我养老成为一种普遍的养老形式。由“空巢老人”所引起的亲戚、邻里互助的养老形式不断丰富,在农村自发形成一种互助的养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子女在家庭养老上的压力。

(二)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融合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将年迈的父母送入具备专业养老水平的社区养老机构,政府为了鼓励子女为老人提供赡养,将赡养金与政府的补助金挂钩,不仅巩固了家庭养老的主导作用,同时实现了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有效衔接。

(三)城市养老与农村养老一体化

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养老“一床难求”,农村养老“空位太多”,城市养老与农村养老一体化,可以有效地缓解城乡养老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既满足了城市老人对床位的需求,又满足了农村居民对医疗等资源的需求,为安土重迁观念比较强烈的农村老年居民探索“离家不离村”的养老模式,有助于突破农村老人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困境问题,同时能够提升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完备的養老设备能够充分保障农村老人对医疗、卫生的需求。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香港开创多种安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加强老年护理保险研究 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体育与社会效益思考
基于隶属函数模型分民族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判别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以南宁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