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诗谈
2020-06-01戴军
戴军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己亥迎新与老伴共勉
人言难过老年关,病痛煎熬自泰然。
命运兴隆儿女孝,此生有你不孤单。
风雨相依钻石婚,争辰赶午惜黄昏。
尚留一点匹夫责,不肯完全让与人。
此诗载于《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第2期。作者宋自重先生年近九旬,与老伴相依相伴60余载,乐也融融,苦也融融。两首七绝,纯系采用日常生活用语,经老人细心经营,深情搅拌,读来不觉平淡,只觉字里行间,透射出一缕缕相怜相惜、相亲相爱的温馨之气。前首结句“此生有你不孤单”,平中见奇,真诚朴实,催人欲泪。后首尽合绝句的起承转合,“尚留一点匹夫责”,一转;“不肯完全让与人”,一合。坦坦荡荡,动人心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位毕生心系国家、服务人民的“老公仆”形象,巍巍然立于眼前。想来作者老伴读至此句,亦会心领神会。“尚留”“不肯”,对应而出,颇有分寸。“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两首短诗,携带着春风和暖意,平和自然,写来得心应手,真乃以朴实真诚情感而见长之佳作也。
2.诗眼的现代意识
留别王琼女士
仰君才调赴荊门,万里重温话语温。
心底高山流水响,诗中春树暮云存。
手机声起随人意,高铁风来动客魂。
女子休言无管鲍,离离数码总留痕。
此诗载于《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第6期,作者韩倚云,“70后”诗人,是工学博士后,研究航天宇航技術、智能机器人的专家。其诗学理论,也别有高见。她认为:“科学侧重求真,诗词侧重求美。”“独创性是诗词与科学的共同生命。”她提倡用科学思维创作诗词。她的这首《留别王琼女士》诗,在我看来,就是她的这种诗学观点的自我实践。作者和王琼,是诗坛相知已久的一北一南两诗人。这首赠诗,妙处不在于典故(如“高山流水”“管鲍”)恰到好处地应用,也不在于古人名句(如“春树暮云”)的活化应用,而是在于作者于这诗中,巧妙嵌入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新词俗语。56个字,作者毫不吝啬请进了高科技产品“手机”“高铁”“数码”6字,顿觉此诗古典风格和现代意识交相辉映,时代之风,跃然纸上,别有风韵。“手机声起随人意,高铁风来动客魂”,成为本诗“诗眼”,可谓扣人心弦。
3.句中余味,篇中余意
中岁闲题
不觉半百只差三,欲话风流已忘言。
一种热情犹未冷,几多故事却收官。
唯耽桃李园中茂,哪管光阴袖底残。
我似溪头小石子,悠悠岁月任磨圆。
此诗载于《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第5期。这是一位中年女教师的诗,名曰“闲题”,实乃抒怀发愤之作。作者唐敏,自言不惑之年,“风流”已去,“热情”犹存,一心关注培育“桃李”,哪管“光阴”逐渐逝去。颔颈二联,可谓苦心经营之作。词性对应,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一种”对“几多”,“犹”对“却”,“唯耽”对“哪管”,“园中”对“袖底”,十分稳贴。朗诵起来,婉转悠扬,生动描绘出了人民教师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努力耕耘的不凡形象。观全诗,“我”在其中隐隐可见,造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此论)。尾联以轻松笔调,把作为教师的“我”甘作一颗为人民服务“小石子”的情怀推向高潮。结句“我似溪头小石子,悠悠岁月任磨圆”,不是毫言壮语,胜却毫言壮语。朴实无华的“小石子”,与鲜艳夺目的“红蜡烛”一样,无私奉献,可敬可赞。“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诗之善者也”,姜夔斯言,唐敏此诗亦堪当之也。
4.留点“有趣空间”
自 谴
秋老窗前隔水山,飘零与我不相关?
凄清总在诗书内,寂寞频经纸笔间。
悟道无心凭造化,迷途有憾任痴顽。
穿针久坐微灯下,难补多多两鬓斑。
此诗载于《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第4期。作者张英。细品《自谴》,一位些许清高、淡淡忧愁、特立独行且又喜欢品味人生种种的可亲可爱诗词奶奶形象,跃然诗中。这首诗,言景言情,纯发乎内心,时而可见一点躲闪,一点犹豫,放放收收,欲言又止,给读者留下了遐想和创作的有趣空间。尾联“穿针久坐微灯下,难补多多两鬓斑”,形体动作,人生情感,小小遗憾,些些自谴,似乎杂糅其中,说不尽,道不明,更吊起了读者“你不说明我欲追问”的欣赏胃口,实可谓诗化人生的绝妙佳句也。
5.自然幽默,卒章显“智”
看魔术表演
十指玲珑若有神,连珠妙语齿音亲。
囊中火变精灵鸟,笼里狮成美女身。
兴味盎然魔杖点,欢欣鼓舞掌声频。
戏台讲究虚生实,社会何容假乱真。
这首沈定安的《看魔术表演》,载于《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第1期。诗写得轻松自然,活灵活现,句式结构参差变化,成语被恰当引进使用(成语可否入诗,是否要拆分、倒置使用,见仁见智)。颔颈二联乃出彩处,颇具画面感、情景感和动态感,引人入胜,真乃宋人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谓也。作者调遣词语,擒纵自如,表现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三联的精采铺垫,为随后尾联哲理式精采登场,奠定基础。“戏台讲究虚生实,社会何容假乱真”,这一带有人生哲理式拷问的结论,像重鼓敲击人的心灵,幽默而诚恳,自然而精准,可谓清音天降,余味无穷。真应了古人那句“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6.诗人不幸江山幸,互相成全意味深
黄州访东坡赤壁谒东坡塑像
身历八迁霜未侵,一蓑烟雨醉成吟。
有情无处不宜往,是玉随时可发音。
赋为岩丹堪激浪,州因德厚耻埋金。
诗人不幸江山幸,长以东坡名到今。
此诗载于《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第6期。作者李葆国。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说过一句有名的话,“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用这句话的精神来解读李葆国这首礼赞苏东坡的诗,似乎较恰当。首联写苏轼一生历经八次迁徙和流放,未曾为命运而屈服,却“不幸”而又“有幸”地于中途“一蓑烟雨”流放到了黄州。在这里,他写下人生中巅峰之作“两赋一词”,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直至被世界公认为21世纪前的人类文化“千年英雄”。颔联用四个字,概括苏轼的高尚品质,一曰“有情”,二曰“是玉”。所谓“有情”,即有“平民情”“百姓心”,接地气,到哪里都能与人民群众融合一起。所谓“是玉”,即有玉石般坚贞纯洁的意志,九磨不灭,几起几落,从不屈服,从东到西,由北而南,硬是用意志支撑自己,做了了不起的黄州人、岭南人和海岛人。颈联“赋为岩丹堪激浪,州因德厚耻埋金”,尾联“诗人不幸江山幸,长以东坡名到今”,不须多言,即知是对秋雨先生那句话的诗性注释,可谓水到渠成,耐人寻味。黄州发生的许多动人故事,徐君猷护东坡,黄州百姓送东坡,东坡写诗别黄州,皆是催人泪下的动人之情啊!
7.物以情兴,情因物观
咏筷子
皆夸哥俩一般长,形影相从秉性良。
苦辣酸甜同赏鉴,辱荣祸福共担当。
成双入对和为贵,蹈火探汤顺即祥。
合力凝心承己任,鞠躬尽瘁品流芳。
此诗载于《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第1期。作者是叶传德。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常见之物。此诗,则以筷子为吟咏对象,起承转合,有序展开,读来颇觉亲切而有韵味。首联抓住筷子的显著特征,用拟人手法,状其“哥俩一般长”“形影相从”,具有亲切感,让人会心一笑。颔联紧接述之,从筷子外形进而写出筷子的特殊经历和品性内涵,“苦辣酸甜”同赏,“辱荣祸福”同担。颈联则进一步升华,亮出筷子人格化所展示的境界“和为贵”。筷如人,人若筷,为了共同目标,团结一致,发挥“1十1﹥2”的作用。尾聯合意,把筷子所体现出来的人间社会美德,彰显极致。“力凝心承己任,鞠躬尽瘁品流芳”唱出了时代的强音。总之,这首咏物诗,以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之特征,赋予人之灵魂,物中有情,情中有物,“物以情兴,情因物观”,物情相通,物我相融,托物言志,透射出作者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不失为一首成功的咏物之作。
8.幽默调料,灵气充盈
花甲欢歌
自幼童顽少练歌,星移斗转又蹉跎。
手翻五线天书看,指扣三弦木板搓。
老叟跟风腔有势,粗音跑调曲无波。
人生暮岁舒心度,花甲逢春唱过河。
周记稳的这首《花甲欢歌》,载于《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第1期。其显著特点是有趣,充满了人生之趣。六旬初度,按现在流行的所谓老人新标准,还只能算是老人群中“满地爬”的“娃娃”。作者选定一个切入点:唱歌。用一“欢”字串起全诗。首联写“童顽”练歌,又在歌声中迎来“花甲”之年。说是“蹉跎”亦未必,乃正话反说。颔颈二联幽默传神,且对仗自然,“五线”对“三弦”,“天书”对“木板”,“跟风”对“跑调”,“腔有势”对“曲无波”,简直信手拈来。尾联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花甲逢春唱过河”,显然是指那曾经轰动歌坛的“妹妹你坐船头”,有一种“老来狂”的味道,将欢乐推向了高潮。
9.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程然是黄冈中学的语文教师,也是校园诗集《青云吟草》的重要作者和编者。他酷爱诗词,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句,如他的《别故乡》:“流连故土恋晨炊,杨柳依依白犬追。最是青山黏远客,千回百转紧相随。”诗中一个“黏”字,十分传神,活生生展现了青山对远客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是诗人对故乡的念念不忘之情!正如宋代陈善的“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无须多”。尚如他的《油菜花》:“一吻春风万顷黄,披霞饮露映斜阳。田翁稼穑穿花海,衣袖银锄尽带香。”起句一个“吻”字,亲切、生动、传情,春天的勃勃生机,尽展诗中。他有《蜗居小弟家50天感吟》一诗,其颔联“粥饭同锅无碎语,炎凉共室有酣眠”,用白描手法,将疫情中的兄弟手足情,表现得十分感人,读来回味不尽。
“图谋经久苦无招,偶尔拈毫意趣高。痛快冲旋浑恣肆,轻钤漫品自逍遥。”这是贺少安先生的《刻印》诗。贺先生是东坡印社社长,一生痴于篆刻,其作品流传海内外。这首绝句写他治印的甜酸苦乐,活灵活现,趣味无穷。尤其承合二句,余味绵延。“若不吟诗病便生,何妨就作健身吟。诗情竟似春江水,水涨船高万里行。” 这是漆子朝先生的《学诗趣吟》诗。漆先生年近九旬,曾自称痴迷诗词,竟几跨生命“奈何桥”。此诗正是佐证。窃以为,此诗尤妙的还有虚词的妙用:“若不”“何妨”“竟似”,将全诗自然串联,一位爱诗长者的动人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示出来。贺漆二位,一位痴印,一位痴诗。二位先生,皆令人钦敬。
(作者系湖北省黄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本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