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差异探究
2020-06-01饶真稹
饶真稹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备受关注和青睐。本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状,其次利用案例分析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的管理手段的差异性,最后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发展对策,希望本文能够给予同行一些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差异化
一、引言
随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越来越普及,为公司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受到影响,很可能会导致上司公司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对信息判断时做出错误选择,所以有时所做的决策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股东或者债权人的个人利益,从而不利于上市公司整体发展。在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企业应该厚植自身发展优势,加强盈余管理;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和支持,在企业盈余管理方面要加强防范和监管,从而助推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是在上市公司盈余手段发展现状和不同上市公司的盈余手段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帮助上市公司做出合理选择,促进企业健康稳健发展。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发展现状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所做的盈余管理行为都是出于对债券公司行为的应对,纵观全球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与审计、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国外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目前,国内对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主要是在独立审计能否识别盈余管理上面,但是这与盈余管理行为在实践中的运用存在很大差异。就目前来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简单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管理理念有待提高
在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只有很少的内控人员懂得盈余管理理念、政策和手段等,大部分人员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职业素养,对企业盈余管理理念没有很好的把握和运用,从而使得企业发展没有很清晰的目标路径,进而导致企业发展受损。
(二)缺乏完善的治理机构
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股东、董事、监事、经理之间的权益分配之间不合理,导致“一股独大、股权失衡”、监事会作用受限等问题普遍存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仍是很大问题,会导致很多人为操作,长远看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正常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国内上市公司普遍在激励机制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导致企业对财会等人员的职责权利无法有效的监管和限制,所以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绩效提升方面都受到阻碍。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中,会很巧妙地利用一些会计政策来使一些面临亏损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不同类型的企业会选址不同的管理模式,来加强企业的盈余管理,从而使企业发展迎来新的转机,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
(一)利用减值准备调节盈余
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很多上市公司都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这一手段非常青睐,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计提的比例和数额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当年的盈利,还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趋势具有扭转乾坤的作用。部分上市公司遇到绩效不高时少提可以使业绩起到“润色”的作用,如果遇到企业效益较好,那在计提的时候可以多提,这样可以为日后的相关业绩数据做出一定的准备。下面以某公司来做案例分析。
某公司因经营管理问题,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业绩出现亏损,按照规定,该公司面临被退市的风险。但是其在企业公告里发表声明称,其2006年的主营业务规模和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都是大幅提升的(具体见表1),但是需要为日后整合后的无线、通信资产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因此2006年度的业绩受损严重,可能会亏损。公司之所以这样做,有业内人士分析,是想敦促有关方面对某企业重组事宜的速度要加快,也有人认为这是该公司故意为之,以弱者姿态来赢得政府等部门更多的支持和照顾。
(二)利用资产重组进行调节
资产重组可以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对产业进行及时调整,可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转移,从而实现企业的资产置换或者股权转让等。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来对加强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等。资产处置方面,包括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处置,上市公司通过资产转让等可以将不良资产转移给控股子公司,或者收购子公司的优质资产,从而实现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避免亏损或者损失的发生。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有48家单位进行了资产重组,其中有21家是通过当年度的资产重组手段实现“摘星”的。笔者以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某公司2004年的利润总额为19143.6万元,净利润是10201万元,正常利润是5339万元,其中因资产处置而产生的收益是3236.87万元,在净利润中的占比为31.7%。通过其2002年、2003年、2004年三年度的资产报告分析可以看出,三年的净资产收益效率为13.59%、10.29%、10.34%,三年的平均收益率均在10%以上,使得该企业在2004年成功配股。
(三)利用地方政府支持
因部分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连续好几年都会出现亏损、资不抵债等不良情况,很有可能就会面临被摘牌或者不配股等情况,当地政府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这一宝贵的资源和名额,会想方设法给予企业各种支持和帮助,以助其渡过难关,比如可以通过地方财政补贴、减免税收、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帮助上市公司保留住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地方政府的减免、补贴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帮助上市公司渡过难关。以某公司案例来进行分析。
某公司,2006年收到当地政府的一次性财政补贴1886.73万元,根据当年度该公司的年报显示,该公司的年度业务收入是1369.86万元,净利润达到858.36万元,该公司的盈利主要得利于政府的补贴。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我国上市企业众多,类型复杂,怎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站得稳,还需要上市企业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特性、未来前景和当地的政策支持,找出科学合理的盈余管理手段,从而实现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另外,我国政府、外部监管机构等方方面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自功能,共同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针对企业盈余管理差异化发展方面,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简短分析。
(一)完善规范会计准则
就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状况来看,准则不够细致、规范不够明确,在很多细节之处还存在漏洞,这就大大增加上市公司的可选择性,难免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不利于投资者决策,长远来看不利于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会计准则的规范和完善,对准则具体内容要再明确再清晰,尤其是在资产重组、减值损失、计提等方面一定要有明确的概念。同時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监督管理职能。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管理空白,上市公司经常游离在违法与守法的中间地带,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同时,一旦有企业违法,虽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因处罚力度不大,违法成本较低,也导致企业有恃无恐。所以,国家一定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有效摸底,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减少上市公司钻法律空子概率,强化信息公开等措施,增加企业财务信息公开童模化,多措并举,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加强处罚力度
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状况来看,违法成本过低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和处罚,整个盈余管理行为鱼龙混杂。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监督管控作用,对违法情况要加大处罚力度,不断提高违法成本,以法律的强制力来实现强大的震慑作用,优化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实现上市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对企业本身,对整个国内的市场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几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但是在上市公司管理方面仍然处于起始阶段,要想促进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还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