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山海经》神兽
2020-06-01流落海外的小蘑菇
流落海外的小蘑菇
《山海经》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地理、神话传说的著作,不但记载了山水地理、风土物产,还囊括了一些海内外的怪鸟奇兽,这些怪鸟奇兽时常在成语世界里出没。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成语中有哪些《山海经》神兽吧!
凤表龙姿
说到龙、凤,大家都不陌生。这两种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一个是“鳞虫之长”,一个是“百鸟之王”,都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据《山海经》记载,凤凰的外形和鸡类似,全身长满了五彩的羽毛。羽毛上还有汉字形状的花纹:头上是“德”字,背上是“礼”字,胸部是“仁”字,腹部是“信”字,翅膀是“义”字。这种鸟仪态大方,常常一边飞舞一边鸣唱,每次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太平。
龙则被认为是一种能行云布雨的神兽,神力超凡。《山海经》里记录了各种各样的龙,如蛟龙、角龙、应龙。严格说来,蛟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龙,因为它要过千年才能化为龙,而龙要五百年才能化为角龙,角龙要再过千年才能化为应龙。
传说华夏部族首领黄帝的坐骑就是一条应龙。黄帝征讨蚩尤时,应龙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应龙又帮助大禹治水,它用龙尾在地上划出了条条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大地才恢复生机。
古人崇拜龙凤,赋予了它们许多美好的寓意。称得上“凤表龙姿”的人,必定是仪表英俊,万里挑一吧?
巴蛇吞象
巴蛇到底是什么蛇呢?在《山海经》里提到:西南方有个巴国,又有个朱卷国,国境内有一种黑色的巨蛇,巨蛇长着青色的脑袋,体形硕大,能吞下一头大象。这种大黑蛇,就是巴蛇。
巴蛇很长,杀伤力也大。你恐怕很难想象巨蛇吞食大象的场景吧?吞食大象的确很难,还要小心肚子不被象牙刺破,但巴蛇做到了。吞完大象,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巴蛇需要花上足足三年时间,才能将大象消化,把象骨头吐出来。传说服用了巴蛇吐出来的象骨头,能治疗腹内的疾病。
巴蛇虽然能将大象吞下,但是消化起来还得耗个三年五载,所以明朝人罗洪先就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来讽喻人贪得无厌。
饮鸩止渴
“鸩”是一种鸟,而且是一种专吃毒蛇的大鸟。《山海经》里记载,鸩鸟栖息在女几山上,它的体形和雕差不多,羽毛是紫绿色的,颈很长,喙是红色的。由于长年以剧毒的蝮蛇为食,鸩鸟的体内聚积了大量毒素,谁不小心吃了它的肉,就必死无疑。鸩鸟接触的东西也都有毒,它喝过的水,别的动物再喝,就会被毒死。
传说古人曾用鸩鸟的羽毛泡制毒酒,后来,人们就把毒酒都叫鸩酒了。“饮鸩止渴”显然是种极糟糕的做法,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却不顾严重后果。
饕餮盛宴
饕餮(tāo tiè)是一種凶恶的怪兽,以“吃货”的形象闻名于世。
《山海经》记载:钩吾山上有一种野兽,长着人的脸和羊的身子,眼睛在腋窝下,牙齿像老虎牙,脚上的爪子像是人的手爪;它的叫声如同婴儿啼哭般。这种野兽就是饕餮。
饕餮不仅长得丑,还十分贪婪。《吕氏春秋》里说,饕餮非常贪吃,在吃光了所有能吃的东西后,竟然把自己的身体也吃掉,只剩了一个头。有人认为饕餮代表人性中的贪婪,贪食为饕,贪财为餮。商周的青铜鼎上就铸了它睁着眼睛、张着大嘴的形象,让人们引以为戒。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饕餮作为凶兽的不祥形象逐渐被人淡忘,爱吃、懂吃、会吃的形象越发深入人心。北宋文学家苏轼还专门写过一篇《老饕赋》,之后很多美食家都把自己称为“老饕”。“饕餮盛宴”自然就是指有很多美食的大宴席了。
鹣鲽情深
“鹣鲽”(jiān dié)是两种动物,一种是鸟,名叫“鹣”;一种是鱼,名叫“鲽”。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鹣”就是比翼鸟。按照《山海经》里的说法,一只比翼鸟只能算半只鸟,因为雄鸟只长了左眼睛和左翅膀,而雌鸟刚好相反,只长了右眼睛和右翅膀,雌雄一起飞,才能翱翔蓝天。而与比翼鸟齐名的“鲽”,其实算不上“神兽”,因为它就是今天的比目鱼。但在古人看来,一条比目鱼也只能算半条,要紧贴另一条才能游动。
“鹣鲽”都离不开另一半,因此常用来比喻夫妻情深。
同学们,《山海经》是一个蕴藏了古人奇异想象的大宝库,内容无奇不有。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去读一读。
闻柳摘自《七彩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