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的科学施用及问题应对措施
2020-06-01刘雪
刘雪
1 土壤肥料的施用
土壤肥料的科学施用是在对土壤进行科学分析后,通过对土壤成分的识别,并有针对性的通过土壤施肥进行补充。其实现过程是合理配比土壤和肥料的组成成分,为所种植的植物有针对性的提供营养成分,便于吸收。
土壤肥料施肥应用时,有两个方面对土壤的培育能力影响较大。一方面是注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配比调节,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地势环境的不同,以及土地肥沃性的差异,进行肥料配制,增加有机物的含量,使营养成分均衡提升,降低局部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注重土壤的酸碱性平衡,任一极端显性都会对土壤形成极大的破坏力,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失衡,进而影响植物生长。以土壤呈酸性为例,过多的酸性成分会中和掉土壤中具有碱性成分,如胺料,二者进行消耗后,土壤中的胺料含量会明显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氮元素。可见,合理进行土壤肥料施肥,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环境,还实现了土地养护,促进农业种植的良性循环。
2 科学施用的必要性
2.1 生态环境平衡被破坏
土壤施肥作为重中之重,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土壤进行施肥,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影響。例如,磷肥中的钙、镁、铁、锌;氮肥中的砷、镉等金属元素。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一方面受到污染,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例如水质遭受污染后,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紊乱,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2.2 土壤中养分流失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不科学的说法,那就是在土壤施肥过程中,要想土壤有肥力,就必须提高土壤肥料的浓度,这样农作物才会越长越好。对于民间流传的这种不科学的说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耕地土壤的全磷元素范围在0.3~1.3克/公斤;有效磷标准在15毫克/公斤以上则表示含量充足,在7毫克每公斤以下则表示含量较少。由以上数据可看出土壤肥料的浓度和土壤肥力不成正比。如果现在仍在继续使用错误方法施肥,不仅会对土壤造成危害,还会导致土壤当中的有效元素失效,从而使得土壤养分流失。
3 问题及应对措施
3.1 完善和优化耕地资源保护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退耕还林等政策的不断实施,再加上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制度不完善,导致部分地区对耕地的保护工作较差,从而间接的影响土壤肥料的整体效果。为更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仍需要对耕地资源保护方面的措施不断完善,尤其需要对政策进一步落实,合理安排退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并且明确耕地的划分准则。
3.2 加强废弃物资源应用,提高有机肥料占比
需要对有机肥料进行推广,尤其是对农作物中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合理化处理,使其快速转变有机肥料,从而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对耕地实行保护处理时,必须重视土壤中供应养分的控制与优化。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想提升土壤肥力,可采用有机肥对资源合理化应用,从而达到提升土壤肥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