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否会被撼动?
2020-06-01张利娟
张利娟
近期,因为日本启动“召回”部分日本企业的计划、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库德洛提议鼓励美国企业回流、部分企业向东南亚迁移等事件,出现了全球产业链正在“去中国化”的猜测。
疫情造成的全球产业链变化和调整这一新的复杂局面,关系到我国维系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以及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那么,全球产业链在短期内会与中国脱钩吗?中国需从哪些方面巩固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跨国企业最好的选择是留在中国”
近年来,从全球制造业竞争态势来看,制造业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这一格局更为复杂,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周密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疫情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由于全球经济活动普遍放缓,需求明显减弱,不论是最终消费品还是中间品的需求都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至疫情暴发前水平;二是市场的供需结构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疫情加快了各国经济产业模式的变化,全球供应链加快重构,企业需要重新寻找上下游经贸合作伙伴;三是疫情改变了全球要素配置的方式,对人员跨境流动等限制措施加快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企业发展产生更大影响。
事实上,复工复产困难、供应链断裂和市场需求不足,以及由此衍生的企业现金流紧张、工资支付困难以及偿还贷款压力等,都是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制造业带来的新挑战。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2%,足见其短期影响之大。
“中国制造作为全球制造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下的确面临着供应链断裂、出口受阻等重大困难。但个别国家倡导制造业回流,是逆全球化的做法,不符合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发展规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是必然发生的,不可阻挡。”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任师迁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晓光看来,中国在制造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明显,个别国家倡导制造业回流,在疫情冲击下也不具有现实可行性。从长期看,资本是逐利的,而中国目前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全球市场”以及新兴“创新市场”。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生产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而且拥有以创新研发为基础的日益成熟的产业体系。中国拥有超大规模而且在不断成长和升级的国内市场,包括产成品和中间品需求旺盛,持续释放强劲的需求拉动力。这些都是我国在制造业发展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中国还在不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因此,虽然个别国家倡导制造业回流,但其实并不符合企业自身长远发展利益。
“从短期看,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跨国企业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实力回流。目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的疫情防控举措,疫情率先得到有效控制,并提前进入全面复工复产的新阶段。相比之下,全球疫情则进入加速蔓延阶段,特别是欧美等多数国家陷入疫情失控的局面。此时,跨国企业最好的选择是留在中国,而不是回流本国。同时,疫情给全球制造业都带来了严重打击,我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制造业共同面临的。企业在全球供应链断裂、市场需求不足和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无力考虑关闭在中国的工厂而回国新增投资办厂,这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资金压力和偿债压力,而其本国高企的政府债务率也无力全额弥补企业回流的损失。在本国没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市场需求又急剧收缩的背景下,回国投资办厂可能面临严重亏损。”刘晓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据美国商会3月25日调查数据显示,40%的企业将按原计划加大对华投资,这一比例比2月份提高了17个百分点,说明外商在华投资预期和信心正在企稳回升。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会更加巩固
疫情造成的全球产业链的变化和调整这一新的复杂局面,关系到我国维系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以及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否会被撼动?
“目前中国制造业确实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但短期来看,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完整度全球领先。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业一直在朝着高附加值的方向优化调整,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助推中国制造业继续领先全球。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此后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全球多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都很高,所以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很难撼动。”任师迁说。
2 月 24 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万申制药机械有限公司,工人在干法制粒机生产线上工作。
刘晓光认为,疫情冲击造成了全球产业链的变化和调整。从短期看,随着海外疫情形势的恶化,一些国家的产业体系和供应链遭到重创,叠加多国采取的封锁举措,全球产业链有陷入整体性瘫痪的风险,当然贸易需求本身也出现明显紧缩。从中期看,由于各国经济受疫情冲击程度和从疫情中恢复的节奏不同,全球产业链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区域性热点板块。从长期看,由于疫情对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体系造成严重冲击,叠加各國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可能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全球化进程和全球产业链将面临严峻考验。
“从中短期看,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被撼动,反而会更加巩固。放眼全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具主动权的国家。一是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主要是输入型病例以及散点出现的病例;二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相对较为充足,体现在相对较低的政府债务率、相对较高的政策利率和准备金率;三是中国金融市场较为稳定,过去几年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显著成效;四是作为石油净进口国,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对中国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和恢复生产有利。”刘晓光分析道。
在周密看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巨大,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多年以来,全球制造企业选择了中国,中国本土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制造业在中国的集聚发展并非只看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稳定的投资环境、不断扩大的开放和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市场成为制造业更为关注的因素。多年以来,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全球经济危机,都没有改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此次疫情也难以改变这一态势。
“中国对疫情控制有力,率先复工复产,更为全球制造业带了好头,更进一步强化了竞争优势。”周密说。
把握新机遇,加快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尤其是处于工业体系核心的制造业已经具备全球瞩目的规模优势。面对疫情造成的全球产业链变化和调整这一新的复杂局面,中国制造业要从哪些方面巩固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呢?
在周密看来,疫情冲击下,全球市场供需两端均出现明显的变化,不确定性增加,供需平衡发生变化。适应这一变化,仍应坚持以开放合作的理念与各国贸易投资伙伴协力应对,避免以邻为壑。同时,企业要积极拓展全球销售网络,开辟多元市场,提高自身应对需求变化的柔性适应能力。面对疫情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利好,应积极参与,积累电子商务经验,加快产业升级,在未来竞争中占领先机。
3 月 28 日,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武汉)班列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驶出。
“我國制造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完整度高、中国市场容量大、工业互联网起步早、智能化程度高等方面。未来中国制造业突围离不开‘新基建的助力。具体来说,利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制造业赋能,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着重发展核心技术,减少部分环节的进口依赖度,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的完整度,朝着更高质量、更节能增效、更高附加值的方向继续优化。”任师迁说。
相关统计显示,一季度中国三大需求的跌幅均超过经济总体下跌幅度。特别是3月份以来,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但是三大需求的跌幅仍在10%左右。
对此,刘晓光认为,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需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特别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在全球产业链遭到严重冲击的背景下,首先需要扩大内需。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已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疫情对供给面的冲击基本得到修复,但是对于总需求的冲击还很强烈并将持续一段时期。”刘晓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当前,海外疫情蔓延形势严峻,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加大。“对于出口企业而言,需要保持足够韧性,只要能够坚持到全球价值链的重启,就能掌握主动权。在此期间,一方面通过企业自身转型,出口转内需,渡过难关。在二—三季度疫情初步恢复期,最终产品和中间品的市场需求都会较一季度明显回升。另一方面,需要财税政策加大对企业的专项支持,包括减税降费、下调油价、工资补贴以及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贷款等。”刘晓光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