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珍惜我与地球

2020-06-01徐欧露

党员文摘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类

徐欧露

人们仍在寻找新冠病毒的宿主,且目标日渐明朗。

2020年2月底,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蝙蝠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宿主,穿山甲可能是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

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大多数造成恶性传染病的病毒,都由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它们的栖息地遭到人类破坏,被非法捕杀,以满足人类某些口腹之欲。

现代人类作为生态链中微小一环的智人,正在不受约束地繁殖、扩张,把难以计数的污染物排放到土壤、淡水、海洋和空气中。

随之而来的自然反噬也不只是瘟疫——2020年开始仅仅两个月,南极大陆监测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18.3摄氏度,可能加剧当地甚至全球生态的恶化;澳大利亚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山火,5亿只动物葬身火海;东非暴发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

人类如何才能避免无可挽回的境地?

尊重:人类世不能只有人类

2019年5月,《自然》杂志发布消息,由34名科学家组成的人类世工作组投票决定,确立一个新的地质年代——人类世。

這意味着,地球告别了1.17万年前开始的地质年代“全新世”,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足以开创一个新的地质年代。

铱地质探针记录了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和开启哺乳动物时代的陨石撞击,而标志人类世的边界,可能是第一次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或一层塑料购物袋。

我们处于能量守恒的宇宙中,工业革命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只能使用非常有限的肌力和储存在植物与动物中的化学能量,以及些许热能。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仿佛按下一个开关,发动了能将数亿年来地表所累积的生物量储量(即化石燃料)转化为机械力的引擎。

这个过程不断加速,蒸汽机开启200多年后,“工业祭坛”上已堆满了大自然的“祭品”。全球知名环境史学家约翰·R·麦克尼尔在《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一书中粗略估计,20世纪这100年人类使用能源的总量,是1900年前1000年用量的10倍。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2019年发布的全球评估报告显示,1980年至2000年,人类活动使地球失去1亿公顷热带森林,1700年存在的湿地到2000年仅剩13%。地球约800万种动植物物种中,约100万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

巨量的资源被人类转化为同样巨量的自然无力消纳的污染。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飙升,改变了几亿年来气候变化的方式。与此同时,海洋中出现高密度的塑料微粒,漂浮着比美国得克萨斯州还大的垃圾岛。

当对自然的破坏力、速度、范围远超以往的人类世来临,一同而来的,还应当有人类更大的责任。重拾尊重自然之心,我们更应有远超古代的生态意识,践行全新生活方式。

毕竟,人类世,不能只有人类。

觉知:谁是“祭坛”的缔造者

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工业祭坛”的缔造者——

婴儿从出生到两岁,所用的纸尿布需要消耗20棵树。尿布使用几个小时后便丢弃,但尿布中的防漏塑胶需要百年才能分解。

农业增长的一半以上是以牺牲完整的森林为代价的,化肥的使用则让食品生产极度依赖生产肥料所需的化石燃料,用麦克尼尔的话说,“我们的食物来自石油的比重,已经跟阳光不相上下”。

肉类的摄入同样对资源消耗巨大。在英国,人们一生平均要吃4头牛、15头猪、1200多只鸡。而每吃下0.5公斤牛肉,相当于排出8.5公斤二氧化碳。

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人终身阅读的书籍和报纸重达1.5吨,需砍伐24棵树。

我们所穿的衣服,每件制造时要消耗约2.5公斤标准煤,相当于排放6.4公斤二氧化碳。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生产一件棉衬衫需要约2700升水,生产一条牛仔裤需要约7500升水,而一个人一年的饮水量仅在1000升左右。

英国纪录片《人类地球生活史》显示,我们一生平均会用198瓶洗发水,3.5台洗衣机,3.4台冰箱,4.8台电视。而制造一台个人电脑至少需要240公斤石油、22公斤各类化学用品,制造过程需1.5吨水。未出厂的电脑所耗的物料重量,已经相当于一部汽车。

最终,这些东西的一部分会变成垃圾——每个人一生丢弃的垃圾约40吨,它们被填埋或焚烧,如同我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污染物一样,渗透大地,飘满天空。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如不采取切实行动,到2050年,气候变化引发的疟疾、痢疾、热应激和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全球每年额外有25万人死亡……

身处生态链之中,谁也不能肯定,下一个受到威胁的不会是自己。主动觉知自己对环境的影响,才是行动的前提。

克制:“想要”毁灭?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其中蕴含的自我中心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观念“浸透”世界,欲望潜伏身边。

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常见;22.3%的受访者曾食用过以野生保护动物为原料的食品、药品及保健品;19.7%的受访者曾使用过野生保护动物的制成品,比如衣服、装饰品。

任何一个微小的“我想”,得到工业化的推波助澜,被人口基数放大,都可能酿成某种自然灾难。

信息化让潮流传播之迅速、广泛,非以往可及,法国巴黎T台上的丝巾,只需要几秒,就可以被地球另一端的海量客户“种草”下单。为了开拓种养殖这些“丝巾”所需的原料,人类不断砍伐森林。1950年,工人要花5天时间才能砍倒一棵直径2~3米的喀麦隆木棉树,之后还需3天切割与焚烧。如今,机械化设备让这个过程缩短到半天之内。而交通的极度发达,让任何原料、货物到达世界的另一端,最快不超过36个小时。

最终,打造家具竞相罗致的欲望,让海南黄花梨几近灭绝。贵妇肩上的沙图什披肩,把青藏高原的藏羚羊逼进绝路。而对鳞甲能“疏通淤结”的遐想,让过去10年间全球超100万只穿山甲遭到非法捕杀。虽然科学研究指出,这些鳞甲的成分与手指甲并无差异。

克制,就是减少物质主义带来的欲望,无论是穿戴毛皮的炫耀性消费,还是熊掌鱼翅的口腹之欲,寻求时髦的“种草”“拔草”“买买买”。

正在兴起的“断舍离”、共享经济,都是一种矫正高速消费文化的生活方式。断,不购买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东西;离,脱离对物质的执念。落在生活中,就是对物品不以占有为目的、更多地共享,不为“占便宜”而囤货,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只保持必要的衣物……从“我想”到“不想”,一字之差,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未来。

珍惜:扔掉的不是牛仔裤,是未来

对于已经占有的资源,尊重自然还意味着珍惜。人类从未处于这样一种与资源的关系之中——一边极力攫取,一边肆意浪费。

國际环保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表2019年年度报告指出,人类在7月29日已将当年地球所有天然资源配额消耗一空。过去20年来,“地球透支日”已提前两个月。按照这个速度,1.75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每年使用资源的需求。

但其中很多资源,被白白浪费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升魁团队在2013年至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600万吨旧衣服被扔进垃圾桶,这个数据在2030年后将提升到5000万吨。

被浪费的资源背后,是大部分未被计算在内的高昂的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还在于生态修复的难度极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9220亿元,比2001年增长6.9倍。即使加大投入,环境修复也要历时弥久。

换言之,我们正在浪费的是下一代甚至是自己有生之年的生存机会。而这些灾难,本可以通过每个人的举手投足得以避免——

我们可以节约使用已经占有的资源。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等于3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少浪费0.5千克的大米,就可以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

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污染。比如少用化学洗涤剂,购买耐久而非随手可弃的物品。订外卖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仅仅后者一项,每人每年就可减少约3.5千克的碳排放。

我们可以物尽其用。包括不少人已经身体力行地重复使用塑料袋、一水多用、双面复印,也包括不少人正在养成的习惯,比如闲置置换、垃圾分类。

这些行动似乎微不足道,但如一则垃圾分类的宣传语所写:“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相信会有别人来拯救它。”

这好像一个千年的回声。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宣验记》中讲过一则“鹦鹉救火”的故事: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它山起火,鹦鹉自知渺小,依然用羽毛洒水相救。

我们等不到天神,只有自己做那只鹦鹉。

(摘编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瞭望新闻周刊》 )

猜你喜欢

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