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激励机制研究的特征分布与热点分析
——基于CSSCI(2009-2018)文献的科学计量
2020-06-01聂莉君
聂莉君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佛山 528041)
自20世纪40年代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后,激励理论便成了国内外学者长期关注的重要内容。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运用多种规范化或相对固定的激励因素,实现组织系统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组织的利益和激励对象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过程。从组成结构上看,激励机制包括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归化制度等五个方面的激励因素[1]。可见,激励机制是组织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源泉,也是管理人员需要持续探索的一门管理艺术[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重点以实证方法对激励机制的宏观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产生了大量的成果。Deadrick D和Gibson P[3]对20年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期刊中关于HR的4 300多篇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有超过16%的论文是与激励理论相关的。房宏君[4]从科学计量角度,运用共现方法对SSCI和CSSCI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的主要热点进行计量和比较,认为激励机制是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微观层面的热点。同样地,Hausmann[5]也通过实证方法证明激励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热点研究主题。2016年,谭力文等[6]基于科学文献计量的知识图谱理论,运用词频分析、共现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对CSSCI收录的关于组织行为学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激励机制也是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综上所述,激励机制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但是,激励机制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同学科、不同机构在该领域上的发展速度、发展轨迹、研究热点等方面总体上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开展激励机制的科学计量分析和可视化研究:以刊载该领域相关主题的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激励机制的发展、重要刊物、核心机构、核心作者及其关系、研究热点分布等方面梳理该领域的发展概况。
1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1.1 研究方法
科学计量学是一种基于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知识表征及其分布情况,并从中总结或归纳出其内在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学分支学科[7]。科学计量学以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可视化分析法为基本分析工具,对表征知识的术语及其变化和分布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或可视化展示。对于科技文献来说,常被用于计量分析的知识特征有关键词、主题词、作者、机构、引文、地区、基金等,通过对知识特征的出现频次、共现关系、网络结构等进行度量和揭示,从而得到能够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进程。
知识特征的频率分析和共现分析是内容分析和计量分析的基础[8]。频率分析以某一知识特征项在文献中的出现次数为统计标准,而共现分析是以两个知识特征项在同一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次数为统计标准而进行的亲疏关系揭示,适合用于分析现有文献所关注的焦点和新兴主题探索。共词分析的最关键步骤就是提取高频关键词和构建共词矩阵,然后利用聚类方法或共现图谱对共词矩阵进行结果划分和呈现。多维尺度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维度归约方法将高维空间的研究对象变换/映射到平面内,且使之保留对象间的原始关系。在平面区域内,研究对象之间的亲疏关系或相似性可以通过距离大小直观地反映出来,并且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所处位置判断出相应主题在研究领域内的成熟程度。
本文首先对选取研究样本的各种知识特征进行频次统计,然后对相关知识特征的共现关系进行度量和结构化表示,最后利用软件工具对结构化关系进行可视化呈现。
1.2 数据获取
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的CSSCI文献为研究来源,以关键词“激励”为篇名条件,并以2009-2018年为检索时间限制条件进行检索。数据下载日期为2019年7月20日。在查重、勘误、删除等清洗步骤后得到3 004篇有效文献,并以此作为实验研究的样本。
本研究综合使用频率分析、共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计量方法对国内激励机制研究进行可视化呈现。在数据处理阶段,选用的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工具是SATI3.2;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阶段,选用的分析工具有Ucinet、Netdraw、SPSS等。
2 知识特征计量分析
分析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的知识特征分布情况,可以辅助人们了解该研究的发展概貌。主要的数据处理过程有:(1)将研究样本导入到SATI3.2工具中进行相关知识特征的频率统计结果及其概要信息,并生成相关知识特征的共现矩阵;(2)利用Ucinet软件将SATI3.2生成的各类共现矩阵转换成NetDraw或SPSS可处理的数据格式,并运用NetDraw或SPSS生成相应的网络共现图谱结果。在NetDraw的可视化图形中,每个节点的大小代表节点的频率或度的大小,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程度表示节点之间的共现次数多少。
2.1 知识特征分布
为了清晰的揭示出研究主题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进程,本文借鉴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的常见做法,通过对研究对象(文献)的时间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以及关键词分布进行全景扫描,并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梳理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表1列出了CSSCI文献知识特征的概要信息。从该表结果可知,每个第一作者的平均发文量为1.25篇,每个第一机构的平均发文量为5.22篇,每个期刊的平均发文量为6.86篇,每个关键词的平均出现次数接近2次。
表1 CSSCI文献的知识特征概要
此外,从表1还可以看出,单个作者和单个机构的平均发文量均高于单个第一作者和单个第一机构的发文量,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呈正相关。
2.2 时间分布
发文量的时间变化情况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从图1所示的国内激励机制研究论文的数量、时间分布图中以看出,该研究在十年间的总体发展是平稳的,但是在2003年出现了一个谷底,随后几年又呈现出了较为平衡的趋势,说明该主题在近十年得到的研究关注都是趋于稳定的。
2.3 机构分布
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机构在某一研究领域上的影响力。图2呈现的是发文量降序排位前20位的第一机构,其中位居榜首的为年均发文量为9.5篇的重庆大学,而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的年均发文量都超过5篇。此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排位前20的机构是985综合性高校和财经类高校。
图1 激励机制研究的年度发文量
图2 发文量排位前20的机构
图3 核心期刊区期刊分布
2.4 期刊分布
对某领域的文献来源期刊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分布,同时也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核心期刊区、相关期刊区和边缘期刊区的载文量相等,且三个区域的期刊数量比为1∶n∶n2。根据该规则可计算出每个区域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 001篇,并据此可推算出核心期刊区有23种,相关期刊区有61种,边缘期刊区有354种,三个区域期刊数量比为1∶n∶n2=23∶61∶354=1∶2.65∶3.922。由此可知,n约等于3,符合布拉德福定律规则。由图3给出的核心期刊区的期刊分布可知,核心期刊区的期刊在学科属性上大多数为管理类和经济类。
2.5 作者分布
将研究样本导入SATI3.2,抽取作者字段、统计作者频次、生成作者共现矩阵。接着利用Ucinet软件生成作者共现网络图谱。
抽取频次大于或等于3的127个核心作者,并构建127×127的作者合作共现矩阵,并以Netdraw绘制共现频次超过3次的核心作者度中心性可视化图谱,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只有7个科研团队超过由4位作者。其中最大的团队有9名成员:徐宁、徐向艺、王帅、徐鹏、王勇、王磊、但斌、宋寒、张旭梅;次大的团队有6名成员:盛昭潮、刘慧敏、曹启龙、王刊良、周晶、李迁;其他几个较大团队都只有4名成员。从网络的结构模式看,以盛昭潮和刘慧敏为中心的团队的为星型合作模式,即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都非常紧密。而其他团队通常只有少量成员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而与其他成员存在较少甚至不存在合作关系。
图4 激励机制研究的核心作者共现图谱
3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科技文献研究主题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研究热点的主要呈现方式。所以,分析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及其共现网络结构则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出国内激励机制研究的主题分布。
3.1 关键词分析
经SATI3.2工具统计得,关键词词频降序排位前30的关键词列表如表2所示。从高频关键词的分布情况看,“股权激励”“薪酬激励” “晋升激励” “高管激励” “税收激励” “创新激励”等表征激励方式的关键词有6个,而“委托代理” “激励相容” “技术创新” “股票期权” “财政分权” “研发投入”等表征激励管理机制的关键词也有6个。由此可见,关于激励方式和激励管理等问题是激励机制研究的热点。
表2 关键词词频分布(Top30)
3.2 基于共现图谱的研究热点分析
从图5不难发现,“股权激励”(点度中心度为54)在激励机制研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与“上市公司” “国有企业”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有密切的联系,这说明股权激励已成了各类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激励方式。图5还显示,“激励机制” “激励” “薪酬激励” “委托代理” “技术创新”等也具有较大的点度中心度,其值分别为50、39、31、35、28,说明这几个关键词也在整体网络中的核心位置区域,且与多个关键词有密切的联系,是激励机制研究中的热点主题。
图5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
在“委托代理”主题领域中,“激励契约”“公平偏好”“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等与中心节点的联系比较紧密,这些关键词高度体现出了该主题研究的基本视角和理论基础,属于理论层面的研究热点;与“薪酬激励”主题领域相关的关键词有“国有企业”“企业绩效”“政治激励”“激励制度”等,属于激励模式方面的研究热点,该主题的重点关注对象是带“国有”性质企业的激励理论和策略;在“技术创新”主题领域中,联系比较密切的关键词有“激励效应” “人力资本” “高新技术企业” “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 “研发投入”等,属于实践方面的研究热点,反映出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并强调人力资本的激励效应和研发投入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3.3 基于多维尺度分析的研究热点检测
基于共现图谱的热点可视化分析比较依赖于分析者对于研究主题的把握程度,通常还带有一些主观性。为此,本文首先按照文献[10]所示方法将106×106的关键词共现矩阵转换为相异矩阵后,然后再导入SPSS,并选取欧氏距离作为测度方法和Z-score得分的标准化方法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最后得到相应的多维尺度分析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
图6 多维尺度分析结果
图6显示结果已明晰的将近十年激励机制研究划分为三个主题区域:激励的模型设计与机制设计(左上区域—区域1)、国有企业激励的理论与方法(左下区域—区域2)、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激励的理论与方法(右上区域-区域3)。
主题区域1主要包括激励模型、激励模式、激励效果、激励因素、机制设计、心理契约、博弈论、知识转移、知识型员工、激励约束机制等、委托代理模型等关键词,主要围绕激励的模型设计与机制设计这一主线展开。在该主题区域,不仅提出了相关的激励模型,还对提出模型的激励机制设计、激励策略、因素分析、效果评价等进行了深入分析[11-12]。
主题区域2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激励策略、激励政策、内在激励、影响因素、信息不对称、管理层激励、地方政府、创新绩效、绩效考核、高管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税收优惠、非对称信息、地方政府等关键词,主要探讨国有企业的激励理论和方法,涉及各种激励方式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降低代理成本,成为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13-14]。当然,在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改革中,员工持股计划或提高高管股权是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15]。
主题区域3主要包括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公司业绩、薪酬差距、企业绩效、股权激励、限制性股票、制度环境、高管权力、风险承担等关键词,这类关键词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激励管理在语义上直接相关。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更多研究倾向于探讨制度环境、政策等因素对于企业激励的影响[16-17]。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其会计信息披露以及业绩数据容易获取,所以一般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各种激励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比[18]。
4 结语
以CSSCI收录的3 004条激励机制研究的文献数据为基础,运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文献计量、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呈现出了近十年我国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的知识特征分布和研究热点。
4.1 主要研究贡献
在知识特征分布分析方面,揭示了激励机制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核心研究机构分布及其合作关系、核心期刊构成、核心作者的科研合作关系及其团队构成等特征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相关学者、研究机构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现状梳理结果和微观数据支撑。
在研究热点分析方面,以关键词词频统计、共词网络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揭示,发现国内激励机制主要存在激励模型设计与机制设计、国有企业激励的理论与方法、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激励的理论与方法等热点主题区域。该结果可以辅助相关研究人员对国内、国际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4.2 不足之处
本文属于探索性计量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在计量结果分析方面,其结论与本文限定的检索方式相关,或许在修改检索词、检索时间、检索数据库后,则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在热点主题分析中,核心关键词的选取会过多的依赖于作者自定义关键词的词频;在计量分析结果解释中,对已有原始资料的取舍也存在一定主观性。因此,有必要结合其他文献计量方法和定性分析成果进行综合考虑,以便全面、准确、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国内激励机制研究的发展动态。
4.3 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国内近十年已出现了大量的激励机制研究成果,但由于该研究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主题,其发展方向主要是与组织发展战略中所选择的激励模式相适应。然而,不同性质的组织所选择激励机制、激励政策是不相同的,其效果也是不相同的。只有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探索出适用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
另外,从研究热点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不同性质公司的激励机制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变革,必定会推动组织激励机制的变化,也必定会促使多种激励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互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