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广东科技防控领域的影响及建议

2020-06-01韩莉娜李妍

广东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防控科技疫情

文/韩莉娜 李妍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年底暴发以来,迅速向全球蔓延,不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也对科技创新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企业、创新环境、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探析疫情对广东科技防控领域的影响,梳理各部门、各地市科技战疫的相关举措,并提出在疫情冲击下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建议。

疫情下挑战与机遇并存 部分科技领域逆势增长

此次疫情对广东科技创新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科技企业的生产运营冲击较大,但总体负面影响有限,而且危中有机。

1.科技投入

一是财政资金积极引导,撬动社会加大应急攻关投入。面对疫情,广东积极参与科技部科技攻关应急专项,组织开展省市联动科技应急攻关研究,目前省市两级财政已投入约1.45亿元,预计总投入不少于5亿元。如深圳和佛山,单个项目分别给予最高800万元和400万元的资助;珠海、佛山对获得上级科技部门应急立项的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200万元的配套支持。省实验室、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参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如省科技厅在发出征集新冠病毒感染防治技术和产品通知后,几天内就收到各单位共2000多项防控技术和产品项目;香港、澳门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加强与广东合作,联合启动了约2000项的推荐项目。

二是市场需求崛起,直接带动防疫相关领域研发投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企业在防控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将持续增加。如达安基因公司及时推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已大量向全国各地供应,其中湖北的供应量已超过20万人份,后续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万孚生物公司成功研发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核酸检测卡,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发单位之一,今后将会持续加大生物医药体外诊断行业中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投入。

2.科研产出

一是深入实施应急攻关专项,催育一批重大科研成果。随着应急专项的深入实施,广东在病毒溯源与流行病学研究、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院感防控设备研发和新技术应用、检测诊断、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如在病毒溯源与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广东已从确诊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方面,2020年2月8日,省药监局同意将“肺炎一号方”用于全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临床研究。院感防控设备和防护物品研发生产方面,已研发生产隔离病床、隔离诊台,并在9家医院投入使用。检测诊断研发方面,在国家已审批通过的11项检测试剂中,广东研发的试剂就占了5项,其中万孚生物公司研制的胶体金法抗体检测试剂(15分钟)于2020年2月23日获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通过。疫苗研发方面,广东多家科研机构、企业并行开展了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的研发,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研发速度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加紧攻克病毒检测与诊断试剂技术攻关,催生一批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准确检测与诊断是防疫的重点。从各省份新冠肺炎防疫的国内专利申请量1数据来源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疫专利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由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联合开发,数据截止时间为2020年2月11日。看,广东为30件,占全国总量的24%,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58件)和上海(32件)。这30件专利均为发明专利,其中,企业专利申请19件,高校院所(含医院)专利申请11件,分别占全省的63%和37%。可见,广东在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诊断方面具有技术创新优势,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凸显,达安基因、万孚生物、温氏集团、达瑞抗体4家公司具有相对创新优势(如图1)。

图1 广东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与诊断相关专利申请情况

三是聚焦COVID-19学术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论文。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11日,广东在《柳叶刀》《科学》《自然》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及平台上发表的新冠病毒学术论文共9篇,占全国总量(76篇)的11.8%,其中中山大学4篇,居全国第5位,仅次于复旦大学(9篇)、武汉大学(6篇)、香港大学(6篇)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篇)2数据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OVID-19学术论文发表的总体情况》报告整理。。

3.科技企业

一是受内外部环境叠加影响,部分科技企业面临交货困难、成本上升等多重困境,存在客户流失、订单转移等风险。一方面,为防范疫情扩散,企业普遍延迟复工,生产和经营停摆,导致产能无法保障,订单完成率下降,造成经济损失。即使企业及时复工,也面临防疫物资短缺、招工用工难、员工安全保障等问题,如珠海星汉智能卡公司因部分订单不能及时交付,目前损失近4000万元,相当于全年销售额的10%;另一方面,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大幅受限,加之企业上下游及供应链相关环节受到影响,导致企业订单交货困难,有些甚至造成企业流失,如为本田CR-V供应刹车踏板的伟福科技公司,已将其在武汉工厂的供应链转移至菲律宾工厂。

二是防控疫情紧要关头,龙头科技企业尽显责任担当。当前,广东具有研发生产新冠病毒防治技术、产品相关高企105家,其中,药物类企业65家,病毒检测试剂类企业15家,疫苗类企业8家,消毒杀菌类企业2家,专用口罩类企业16家。龙头科技企业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积极行动,用技术和产品助力疫情防控,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如华大基因积极参与病原研究,研发出高通量测序和检测试剂,并投入武汉使用;广汽集团、比亚迪、美的等龙头科技企业(集团)也纷纷转产口罩等紧缺防疫物资。目前,广汽集团和比亚迪自制口罩均已批量生产,其中,广汽集团口罩日产能将达到100万个;比亚迪口罩、消毒液、消毒凝胶日产量计划分别达到500万个、5万瓶、30万瓶;美的投入口罩生产线,计划日产能20万个,产品即将上市。短时间内研发攻关、快速投产,速度的背后既是龙头科技企业在特殊时期担当尽责、研究开发和应急能力强的反映,也是广东制造体系齐全、配套完备、产业工人技能全面的优势体现。

三是企业运用科技赋能疫情防控,迎来自身新的经济增长点。疫情倒逼下,以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核心业务的科技企业迎来了新机遇。短视频、远程医疗、数字金融、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极大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发展更迭,而无人驾驶消毒车、配送机器人、远距离测温枪、手势召唤电梯等产品的紧急研发,则促进了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如,腾讯推出腾讯课堂、金山提出“WPS+一站式云办公”、伟邦科技开发出电梯智能紫外线消毒控制器等均受到市场追捧,企业订单激增,产品供不应求。招商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年2月3日以来,电子设备、计算机指数以及科技股集中的创业板指数已经创出2017年来新高,进一步佐证了疫情下不少科技企业仍实现逆势增长。

4.创新环境

一是疫情期间出现的学术不良行为,使得科研道德建设再次备受关注。抢发论文、过度看重高分期刊、隐瞒关键公共卫生安全数、学术造假等,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科研道德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科技部发文强调,各项目承担单位及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2020年2月22日,教育部、科技部更联合发文强调,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树立正确的论文评价导向。此次疫情暴露出的种种学术问题,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科学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使科技领域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二是疫情期间涌现出的先进楷模,时刻警醒广大科研人员要加强学风作风建设。疫情面前,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一方面呼吁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另一方面自己“逆行”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投身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谈到新冠肺炎特效药,钟院士强调“临床特效药也必须走流程,一定要通过伦理审查”。钟院士的科学精神、专业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激励和感动着无数人。又如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的科学家团队签署责任状,承诺“在任务完成之前不考虑论文发表和个人利益,确保目标如期完成”,并及时向科技部汇报磷酸氯喹重要阶段性成果。抗疫期间涌现出的先进楷模,为科研人员树立了一面旗帜,时刻警醒我们谨记总书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教诲,在科研活动中秉持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独立思辨、集智攻关,恪守学术规范,严守科研伦理底线。

5.国际科技合作

一是主动共享研究成果,促进国际力量共同攻关。省实验动物监测所成功合成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表达菌株,率先免费开放共享,缩短科研人员的研发时间,节约研发成本,截至目前已向我国及国际上的科研机构、团队提供1090份。及时共享研究成果,无疑加快了科研力量对病毒的研究速度,为学界和业界开展病理学研究、研制疫苗、开发诊疗工具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技术性支撑作用。

二是受部分国家和地区出入境限制措施影响,广东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出现停滞。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19日共有133个国家就防控新冠疫情采取入境管制措施。这将在短期内对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举办、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随着疫情的缓解,部分国家的暂时性政策也将随之调整,负面影响会随之消减。

多措并举齐抗疫 筑起防疫“生命线”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省级各部门和地市科技部门迅速反应、多措并举,积极动员全省科技力量,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省市上下,政企一心,在抗疫科研攻关、防疫产品生产扩产、疾病控制新一代信息技术联防联控等各个战场,处处闪耀着科技之光。这些举措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强攻关,构筑治疫防线

一是紧急组织科研攻关项目。省科技厅会同省卫健委等12个部门第一时间组成科研攻关组,并和省卫健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紧急征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技术和产品的通知》,各地市也相继出台了本市征集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科技专项项目的通知。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省市联动围绕公共卫生与健康重大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与应急防控等领域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署重点科研任务,省市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不少于5亿元;在省财政科技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支出领域增加疫情防控方向。三是创新项目组织方式。省科技厅提出采用定向组织、揭榜制、包干制等方式组织项目;深圳提出采用悬赏制组织项目,采取“赛马式”“里程碑式”“事后资助”和“揭榜奖励制”等方式资助。四是动员社会力量投身科研攻关。向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下发通知,引导科研人员把攻关重点放在科研临床上,动员省实验室、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等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加强与港澳、国际合作,省应急专项中布局实施粤港、粤澳及国际合作项目,推进与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机构开展科研合作。

2.促激励,强化防疫支撑

一是加大防疫人才的激励。省人才办会同中国银行联合推出“战疫人才贷”专属融资服务项目,优先给予科研人员支持。省科技厅及地市科技局为来粤参加疫情防控的外国专家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出入境便利,开通英文咨询热线;优先支持抗疫一线科研人员获得科技项目、奖励资助。二是加大对生产疫情防护用品(具)企业的技术改造奖励。省工信厅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纳入疫情防控急需重点调拨物资生产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产能。东莞对于疫情防治产品及其设备开发类科研项目给予承担单位最高15万元资助,项目验收后再给予最高15万元资助。三是加大对重大科研平台开展科研攻关的支持。对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自主设立的疫情科研攻关项目,择优视同省级或市级科技项目。

3.暖企业,打造抗疫堡垒

省科技厅和广州、深圳、佛山、清远、汕头、汕尾6个地市科技局专门出台了抗疫情、稳企业的若干措施,如广州“科技暖企20条”、佛山“科技12条”等。主要措施如下:一是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运营成本。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如孵化器、众创空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减免租金。二是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科技企业获得科技信贷、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支持;对受疫情影响的科技企业,给予宽松的风险补偿政策。三是开展“科技暖企行动”,加强优惠政策宣讲,上门对接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四是加大创新券的支持力度。如省科技创新券2020年预算额度比上年增加一倍,深圳2020年科技创新券预算额度在上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4.优服务,提供战疫保障

一是优化对外科技服务。通过在线服务、QQ、微信、邮寄、电话等方式开展“不见面、事照办”服务和预约办理服务,优化技术合同登记服务和科技项目管理。二是强化信息供给服务。省科技厅在公众网、华转网公布疫情防控技术和产品,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广州站开通专栏,免费提供在线文献检索等服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征集并公布全省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产品资源信息,助力科技企业复工复产。三是加强应急科普宣传。鼓励支持科普基地开展科普宣传,发动农村科技特派员加强疫情科普宣传。四是做好外国人才服务。临时实施外国人许可证全流程网上办理,向外国人才提供口罩等防护物资、提供中英文疫情防控相关温馨提示、开设英文咨询服务热线。五是联合多部门做好科技服务。加强与省卫健委、药监局、海关总署广州分署等部门及时协调,积极发动多方力量多途径寻找化学试剂、原料或药品,并协调绿色通道运输,确保及时送到科学家或医务人员手中。

做好疫情防控的对策建议

省工信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日,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突破5万家,复工率达93.9%,企业产能利用率也达到较好水平。随着企业大面积的有序复工复产,广东的疫情防控工作将进入新时期。为将此次疫情对科研活动的影响降至最低,做好疫情防控和生产科研两不误,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协同机制,完善科研攻关应急治理体系

一是健全风险应急响应机制。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加强各部门重大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研判会商,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成灾之前。二是完善疫情防控技术支撑机制。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三是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支持实验室、高水平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科技民生攻关力度,鼓励企业、高校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集中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加快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优化科研攻关方向,持续提升科技支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一是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围绕公共卫生与健康、重大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与应急防控等领域,部署一批重大项目,针对条件成熟、转化应用率高的技术,采用逐年滚动支持的形式鼓励持续研发。二是建立疫情防控信息储备数据库。及时收集、整理与疫情相关的项目、企业、机构、专家等信息,并将在此次疫情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应用广泛的防治技术和产品设备入库储备管理,以备应急调用、并适时开放共享。三是加强科研临床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和检验检测平台,完善临床研究基础条件设施。四是持续做好跟踪研判。系统分析疫情与外部环境叠加的合成风险,对疫情最坏情形做好压力测试与风险防控,及时总结疫情应对的经验启示,进一步推动广东科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弘扬科学家精神,推进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

一是倡导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鼓励科研人员把锐意创新和笃定守正紧密结合,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不追求发论文、抢新闻。二是树立正确的科技奖励和评价导向。形成以科学家精神为基本遵循和价值尺度的科研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先进事迹和重大科研成果,做好典型带动和模范引领。三是建设科学规范、激励有效的科研诚信制度规则。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

4.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科研活动有序恢复开展

一是落实落细惠企、暖企政策。加强“科技暖企17条”及地市相关政策的宣贯工作,全力支持和鼓励推动各类科技企业尽快有序复工复产。二是持续做好跟踪研判。针对复工复产遇到的难题,开展新一轮摸底调研,适时优化政策文件,以精准施策。三是推进相关政策法治化。以依法防控疫情为契机和动力,加快推进种业、动物实验等政策法治化进程,并对相关违法违规现象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猜你喜欢

防控科技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