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好引路人
2020-06-01湖南大学子弟小学李小红
◆湖南大学子弟小学 李小红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引导他们亲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置恰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学习不能脱离生活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置恰当的生活情境,让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从本质上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数乘整数》这一课原本呈现的是各种价格的风筝,要求学生计算购买一定数量的同类型风筝需要花费多少钱。由于各种类型的风筝不易区分,我便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书摊上有不同类型的书本——漫画书、文艺书、故事书,它们的单价分别为7.2元、6.4元、3.5元,人们按需购买喜欢的书籍,并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收集其中的数学信息,通过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买书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将这样的情境与数学题联系起来,他们的参与度更高,学习积极性也更高。果然,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5本漫画书多少钱?2本文艺书多少钱?10元钱买3本故事书够吗……
我把这些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10元钱买3本故事书够吗”让学生想办法解答。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求出什么,该怎样做,正好是那节课要新授的内容。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的说采用小数加法,有的说把书本的单价转化成元角分,有的说先将整数和小数分别相加,再求和……
我从学生给出的方法中生成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优化,尊重学生最初的知识结构。之后,要求学生解答开始提出的另外几个问题,做到有始有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进行了数学练习。
当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发,提出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后,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提出几种解决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肯定或否定,给出算理和算法。在这种情况下,数学知识不是学生消极掌握的,而是主动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思考和练习去获得的。
构建合理的解题模型,引导学生自主解题
一些学生独立分析能力不强,在解决以纯文字呈现的数学题时会遇到很大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解题模型来解决问题,在“做”中学,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小学三年级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小兰在做一道三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题时,把减数十位上的4看成了8,把减数个位上的6看成了1,得到的差是328,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对于这类题,有些学生容易做错,因此我在教学时构建简单的解题模型,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效果很好:第一步,根据题意列出减法算式( )-( )=( );第二步,对号入座,将错就错,将题中错误的数据填入括号,( )-81=328,据此求出正确的被减数;第三步,利用正确的被减数和减数,求出正确的结果。如此训练,学生再碰到这种题,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还有这样一道题:一个三位数加上8后成为一个四位数,这个三位数最小是( ),最大是( )。
学生计算这类题也容易出错,于是,我指导他们在草稿纸上写一个竖式模型,再根据竖式进行分析:三位数加一位数,和要为四位数,那么所得的和千位上是“1”,第一个加数的十位和百位上是“9”,两个加数的个位相加要满十,从而形成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
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串知识点
“整理和复习”是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其目的在于带领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回顾、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对其定位、作用有深刻的认识,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既要引导学生把教材由“厚”读“薄”——提炼知识点,并把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又要引导学生把“薄”的数学思想、方法读“厚”——形成概括性的知识和方法,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小学二年级加减乘除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时,我出示了4道题,并配上简单的图示,让学生讨论,然后在练习纸上完成。
1.12个桃分给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到4个,另一只猴子分到几个?
2.12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3.现在有12个桃,每只猴子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4.有6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2个桃,一共有多少个桃?
大多数学生回答这些题得心应手,但少数学生觉得有难度,我辅导他们参照图示或自主画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合理的方法来解题。
之后,我借助直观的图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总结:乘法和加法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个“合”的过程,只是乘法有其特殊性,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除法和减法都是一个“分”的过程,只是除法有它的独特之处:将总数平均分,用除法计算,加与减、乘与除都有逆向关联性。如此,把一个个知识点串成了线,再由许多线组成了面,再由面完成了立体的知识架构,学生对加减乘除有了更深的了解,以此指导完成相应的习题。
理想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数学活动,是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再创造,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知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