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黎与艾黎

2020-06-01刘国忠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5期
关键词:灾民

文/刘国忠

约瑟夫·培黎(Joseph Bailie),又名裴义理,美国人,1890年来到中国。路易·艾黎(Rewi Alley),新西兰人,1927年来到中国。先后来到中国的培黎和艾黎,目睹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凄惨生活,产生了对中国老百姓的深刻同情。他们融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深入了解百姓的苦难生活,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他们关注青年和儿童,把西方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他们都长期在中国生活,共同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挚友。他们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是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新西兰人民之间友谊的架桥者。

扎根普通民众,一心一意推动生计改善

约瑟夫·培黎,1860年生于爱尔兰,从贝尔法斯特大学毕业后到美国专攻神学。1890年,培黎被美国长老会派遣到中国苏州长老会供职,看到当地吸毒之风盛行,培黎便在传教的同时向人们进行拒绝毒品的宣传。1899年,培黎离开苏州,先受聘到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做英文教学工作,1910年又到金陵大学从事算学教学。培黎虽是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但他是一个注重实际并善于思考的人,他非常关心社会问题和普通百姓,认为向饥饿和绝望的人传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改善民众生计的各个方面。

1911年,淮河流域发生水灾,培黎前往赈济。在大量灾民涌入南京时,培黎向所供职的金陵大学校方请求,将校园余地拨出,由他带领灾民耕种番薯及各种豆类,解决灾民生计。同时,培黎还在民族实业家张謇的支持下,带领灾民垦荒造林,通过以工代赈使灾民生计得到改善。为帮助灾民,培黎和张謇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义农会”(又称“华洋义赈会”),培黎还提出了“拓殖计划”,清理荒地,教灾民农业生产技能,使灾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得到安置。在拓殖计划实施过程中,培黎创办了灾民子弟学校,传授林木种植技术,实施以工代赈,数千灾民受益。1917年,黄河泛滥成灾,培黎去河北参加华北华洋义赈会的工作,组织民工完成筑堤300余里。1918年,培黎提出移民垦荒的主张,被政府采纳。1920年夏,河北、山东等省发生严重旱灾,培黎又去山东引导大批鲁民出关,在吉林一带定居,进行垦荒。东北发生霍乱时,培黎设法建立起一所医院,专治霍乱。1926年,培黎到江苏南京、安徽和县组织保林合作社,推行农村复兴委员会造林、护林计划。1931年,长江发生水灾后,培黎又去长江中部地区给灾民发放小麦。1934年,培黎在安徽和县,擘画农村建设,并设立苗圃育苗,推行村育林计划。

约瑟夫·培黎,美籍爱尔兰人。创办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上海工人补习学校;发起成立 “中国义农会”,倡议设立“植树节”。他是中美人民之间友谊的架桥者。

路易·艾黎,新西兰人。发起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创办工合培黎工艺学校。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战友、老朋友和老同志,是世界和平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路易·艾黎,1897年生于新西兰,祖籍爱尔兰,曾参加过一战。战争结束后,艾黎回到新西兰与朋友合办牧场。1927年4月,艾黎来到处于社会动乱之中的中国上海,在租界工部局消防处谋得一个职位。同消防处其他的官员不同,艾黎更喜欢接触一线的生产工人,查访开设在拥挤、发臭的陋巷里的工厂和车间,花很多时间学习中文和上海话以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20世纪20年代后期,艾黎看到培黎在当地报纸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农村需要技术培训的文章,便去拜访他。培黎告诉艾黎,要想了解中国,就要到农村去学习,去设法了解农村的老百姓,从此他们成了真挚的朋友。

艾黎在适应上海的环境后,便开始利用假期考察上海周围的农村。在农村,艾黎不仅亲眼看到了农民所遭受的沉重剥削,也看到了农村所蕴藏的巨大潜力。1929年,山西、甘肃、山东等地发生严重灾荒后,艾黎接受培黎的建议,利用年度休假去内蒙古萨拉齐帮助华洋义赈会修渠。几个月过后,有一两千灾民的孩子被送到上海,艾黎便去领养了一个孤儿,不仅负责他的生活,而且送他去上学接受教育。1931年的长江洪水退去之后,艾黎毫不犹豫地前往武汉,将自己4个月的假期用于赈灾工作,在结束武汉赈灾工作返回上海后,艾黎又领养了一个洪湖灾区的孤儿。1933年,艾黎在担任工部局工业科工厂督察长后,以巨大的精力致力于改革工厂的安全,改进工人的待遇。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艾黎常常利用假期调查各省的农村工业,写出了许多调查报告。艾黎真心喜欢中国的老百姓,同情他们的一切苦难和问题,而且一直在尽己所能改善他们的生计。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造成大量工人失业,灾民流离失所。为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支持长期抗战,艾黎等人在上海发起工合运动。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工合协会)正式成立,艾黎被聘为行政院技术顾问并代理总干事,负责工合工作。在工合运动最初的两年中,艾黎或骑脚踏车,或步行,或搭便车,行程一万八千多英里,足迹遍及十六个省份,给灾民、失业工人、伤残士兵等建立工业合作社提供指导和帮助。

培黎和艾黎先后来到中国并生活多年。他们竭尽所能去改善中国老百姓的生计。无论是培黎推动的以工代赈、拓殖计划、移民垦荒,还是艾黎积极促进的工合运动,都为促进老百姓生计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3年,艾黎参观河南新乡工业合作社

关注青年和儿童,探索工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培黎和艾黎都关注中国的青年和儿童,善于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工作中,他们能够从中国的国情和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他们善于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行动者、实干家,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教育先驱。

1914年培黎在金陵大学创办农科后,在南京、安徽等地购买土地,开辟农场,并在学校附近开办农事实验园作为教学基地。在农科教学中,培黎推行半工半读的制度,对中国农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做研究,把农业教学和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努力造就实用人才。据南京农业大学校史记载,金陵大学农林科初创时期,虽然经费和人员有限,但因方针正确、办校方法合适,从办学起到全面抗战开始,毕业生有1200余人,占全国高等农业学校毕业生的三分之一,为促进中国农业技术改进和农村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1920年,在得知许多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几乎没有进入工厂实习的机会、无法得到实际的工业生产技术锻炼时,培黎到处游说,为中国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并在亨利·福特的支持下,开办具有半工半读性质的研究生院,专门为中国培养工科技术人才达四五年时间,约有几百人参加培训。这些受过严格培训的学生在回国后,大都成为当时中国工程界的著名工程师。在抗战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为工合运动作出了贡献。1925年,培黎再次来到上海,积极推动工厂主改善工人的生产条件,并创办工人补习学校,与工厂合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工厂的青年学徒进行培养。

1982年,艾黎与甘肃山丹老百姓在一起

1938年工合刚刚举办时,艾黎等人就意识到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的重要性。为此,从1940年起,工合便开始在全国各地试办技术培训学校,并且命名为“培黎学校”,以纪念技术教育的先驱约瑟夫·培黎。培黎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合作社的徒工或逃难的工农子弟,培训主要围绕生产进行,教学实行半工半读。在各地试办的培黎学校中,双石铺培黎学校在英国青年乔治·何克领导下得到快速发展。后受时局的影响,该校迁至甘肃山丹。1945年7月,何克因病去世,艾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通过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体制,逐步在当地建成了一个以培黎学校为中心的工业生产和生活体系,不仅把教学和工业、农业、牧业生产结合了起来,而且使学校实现了自给,也为当地提供了产品和医疗服务,带来了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

他们,建起了座座丰碑

培黎和艾黎都是在他们30岁时先后来到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国。培黎在华生活工作40多年,艾黎在华60年。虽然培黎先于艾黎37年来到中国,但共同的价值观让他们成为忘年交。他们都具有爱尔兰人的血统,同情中国普通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把工作所得的钱都花在了老百姓身上。他们关注青年和儿童,创造性地开展为新中国培养技术人才的探索。他们对腐败毫不留情,对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的人们充满了热爱和理解。他们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不愿为他人增加负担,因病不治的培黎选择自杀,艾黎认为死亡只不过是一名战士在继续前进,他想在死后把骨灰撒在山丹的四坝滩,也只希望有人去山丹时顺便带去。培黎和艾黎在中国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许多正在为中国更加富强而斗争的人们的生活中,他们建起了座座丰碑。他们身后为中国留下了许多宝贵而且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遗产。

植树节最初就是由培黎倡议设立的。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培黎创办的金陵大学农林科在中国农业科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培黎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发展农业高等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农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影响深远。在培黎支持下,受过技术培养的许多“培黎小伙子”不仅在20世纪40年代的工合运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的努力使培黎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得到传扬。培黎是善良的中美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

工合是艾黎的重要遗产。艾黎在晚年积极倡导恢复工合协会和工合国际的工作,并对新时期工合如何开展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艾黎逝世后,工合协会和工合国际都积极发扬“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结合时代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推动工合工作。当前,工合协会和地方各级工合协会共拥有会员企业2万多家,涵盖多个行业,正在走出一条“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发展”的新路。进入新时代以来,工合国际继续发挥其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在促进国际友谊新篇章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黎学校是艾黎的另一宝贵遗产。当前,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原兰州培黎石油学校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和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都以艾黎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探索培养服务社会的各类人才。艾黎是新西兰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友谊的架桥者。当前,由艾黎提议成立的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正积极根据时代的变化,在艾黎精神的鼓舞下,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时期促进新西兰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友谊发展的工作。

今天,培黎和艾黎所开创的事业在多方面得到继承和发扬,他们在为促进中国富强而斗争的人们的生活中建立了座座永恒的丰碑。

1985年,艾黎参观1929年救灾时在内蒙古修建的民生渠

猜你喜欢

灾民
和珅赈灾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男童过生日给灾民买披萨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春雨威胁海地灾民安全
塞内加尔邀 海地灾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