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澎湃起伏的青春期,认同最重

2020-05-31林夏菁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52期
关键词:情绪家长妈妈

一转眼,我带的这届学生已经六年级了,从稚嫩懵懂的小孩子,现在都蜕变成小姑娘、小伙子了。他们不仅身体在快速成长,心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这学期开始,我不断接到家长们的咨询电话。“我的孩子现在非常很不听话,一言不合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他现在叛逆得很!我限制他手机,他竟然跟我顶嘴,一点没有以前乖巧的样子!”“老师,我孩子早恋了怎么办,我感觉她陷得很深,不能自拔。”等等。其实,不仅家长发现了孩子们明显的变化,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也发现他们的变化,有些孩子变化特别突出,甚至打架、群殴等问题都出现了。刚好,学校推荐了书目《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我立马到图书馆借阅。作为老师应该怎么帮助孩子们度过这段烦躁、慌乱的时期,果然看后收获良多。

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待孩子的方式也要有所改变。如何度过青春期,对孩子的未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解读行为,都源于大脑

之前我总以为孩子们一些暴躁、莫名其妙的行为都是故意捣乱的,每次都把班风搞得乌烟瘴气。当我看到《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里面这样一段话后,我才发现原来是我错怪他们了。文中这样写:“由于青少年的额叶正处于尚未连接号的混乱状态,所以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但大人往往因为孩子的外形发育得接近成人,就误以为他们已足够成熟,理应做出成熟的判断。”孩子们的大脑额叶正在重塑,同时他们青春期调节情绪的血清素分泌不足,导致他们“反复无常”、“喜怒无常”的特点。认识和理解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大脑发育特征,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所变现出来的行为。

二、理解情绪,认同最重要

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量帮助孩子所创造快乐的回忆,理解他们的情绪,孩子们的心才会跟我们越走越近。

还记得上周我接到一个很“紧急”的电话,电话一头的家长哭哭啼啼跟我诉说,昨天她的孩子差点要跳楼了,半只脚已经伸出去栏杆外面。我非常吃惊,这个孩子在班上一直都是快乐的小可爱,无忧无虑的,跟他妈妈口中说的是两个人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我们班这个孩子下课后去晚托班写作业,由于字迹不端正,被晚托老师留下来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家。他满腹委屈,哭啼啼地回到家里,本想着跟父母诉说自己心中的情绪,没想到妈妈一张嘴就是数落。“说你多少次了,你这个字几时才能改?活该被留下来!”“哭什么?你要哭到外面哭去!”这短短两句话直接击溃了孩子的心理防线,他抹着眼泪,跑到阳台,抬脚就要往下跳,还好被他爸爸及时拉住,才没酿成一桩悲剧。听完这位妈妈的倾诉,我都替孩子觉得委屈。

其实,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结果就不会是这样了。孩子从早上八点开始上课,下午四点多放学,还要去晚托班到晚上十点多,这比我们正常大人上班的时间还长,而且还受到晚托班老师的批评。当孩子回来向家长倾诉他的负面情绪时,我们应该要肯定他的情绪,再沟通。如果说一句:“宝贝,妈妈知道你度过了槽糕的一天。快去洗澡休息吧。”或者“孩子,妈妈知道你此刻非常难过,妈妈会跟晚托老师沟通一下时间,但请你下次书写端正一些,好吗?”假设父母是这样跟他沟通的,我相信孩子转化他们的负能量,因为此时此刻父母是认同他的情绪的,是与他站在一起的。

三、尊重他们,做其咨询师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很认同的: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你不能再做经纪人了,而要以咨询师的身份靠近孩子。要尊重孩子,充分理解孩子的苦恼,必要时为孩子提供有利的忠告等。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很强的控制欲,因为青春期孩子比较自我,家长们控制不到,所以非常惶恐、紧张。一旦出现这样情绪,家长们只会越来越加强控制,这些只会招来孩子们的愤怒和不满,导致与父母渐行渐远。

我们班有也这样的“人物”。以前一二年级的他非常乖巧,可是慢慢等到五、六年级,这个大家口中的“乖乖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叛逆又敏感,很脆弱又倔强,爱打架、爱与他人发生冲突,对妈妈的管教不屑一顾,顶撞老师等等。父母工作繁忙,对他疏于管教,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一点都不了解,孩子也很抗拒跟他们交流。于是,孩子慢慢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了。但我看到这本书上的那段话,突然意识到,对待这种孩子老师和家长的手法可能不能太“简单粗暴”。

于是,我跟家长沟通,尽可能地花时间陪孩子,多与他互动交流,多关注一下他的爱好,从爱好这一方面去入手,逐步打开他的内心。后面才知道,孩子会转变成叛逆的孩子,是因为父母帮他做的决定太多了,不尊重他的意愿。比如,孩子去理发,他有他的审美要求,可是妈妈不让,执意让他理寸头。又比如小到吃饭喝汤,都被父母紧紧控制了,他没有办法做属于他自己的决定,这样的生活让他很窒息,所以他只能通过“叛逆”这个出口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当家长听到孩子的倾诉之后,才发现自己所以为的“爱”对于他而言,是一种窒息的束缚,是一种透不过气的绑架,只有尊重,才能够真正地让孩子做自己。

所以要足够了解孩子的需求、想法和喜好,大大减少对孩子不必要的误会与不信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内心才会由衷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所以有时并不是我们不了解孩子,而是没有用对方法。在这澎湃起伏的青春期,理解他们行为,认同他们的情绪,尊重他们的意愿,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跟他们一起去面对慌乱不安的青春期。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大磡小学 林夏菁

猜你喜欢

情绪家长妈妈
家长错了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犯错误找家长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