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传闻不断,蚂蚁金服估值越来越高
2020-05-30
无风不起浪
之所以有上市的传闻,并不奇怪,毕竟这些年,关于蚂蚁金服上市的传闻便会隔三岔五冒出来。百度一下,搜索出来的结果多得惊人。
相关媒体报道,早在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将旗下的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阿里小贷、网商银行等业务整合为一体,并更名为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时,市场上便传出消息称,蚂蚁金服已经在为上市做准备工作。
对此,时任董事长兼CEO彭蕾曾公开表示,对于公司来说“上市并不是一个目标”,也没有一个时间表,可能是“到一定阶段以后水到渠成,就自然发生了”。
也就是说,蚂蚁金服从诞生之日起,上市传闻便如影随形。
2015年2月初,有消息称蚂蚁金服计划于2016年上市。此时离蚂蚁金服成立才约四个月,对此,蚂蚁金服回应目前没有上市计划,对市场传言不做评论。
2016年4月,蚂蚁金服完成B轮45亿美元巨额融资,在当年融资金额仅次于“当红炸子鸡”的滴滴出行。当时坊间纷纷传闻,称这是蚂蚁金服最后一轮融资,上市在即。同年8月,又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正在谋求上海主板上市,内部人士甚至表示,蚂蚁金服的上市有可能是2010年以来国内市场最大规模的IPO。蚂蚁金服上市后将成为一家市值超过1 0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实现再造一个阿里巴巴的壮举。
2017年2月24日,有媒体称,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正在考虑为一些科技公司IPO提供更快的审批流程。其中就包括蚂蚁金服、众安在线保险、奇虎360等公司,它们将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捷径。后来,众安在线7月去了中国香港挂牌,奇虎360则在11月借壳江南嘉捷上市,只有蚂蚁金服如故。
2018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完成新一轮140亿美元的融资后,估值高达1 500亿美元,随后有关蚂蚁金服上市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
最近的一次上市传闻则是今年1月14日,当时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金服计划上市,其上市团队已接触部分机构投資人,中金以及瑞信实际为蚂蚁金服提供上市前期的服务有一段时间了,并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不难看出,每次蚂蚁金服被传上市消息,基本和融资、政策利好这两种情况相关。而且多数是融资,几乎每次融资的前后都会传出相关消息。
上市是门技巧活,同样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点或市场,就可能遭遇天壤之别的待遇。比如李国庆就一直抱怨,当当网上市那年被严重低估,融资金额太少,影响了后续的发展。
其实,上市传闻往往不是无凭无据,很多时候是厂商有意识地试探资本市场的态度。如果市场反应冷淡,厂商辟谣了事;如果受到追捧,争取到一个好估值就果断出手。早前有媒体报道,由于监管机构对其盈利能力感到担心,2018年下半年蚂蚁金服决定推迟上市计划。资料显示,蚂蚁金服受行业大方向和加大推广等因素影响,当年亏损了19亿元人民币。
目前,传闻蚂蚁金服已经开始盈利,可以判断,蚂蚁金服非常乐见股票上市,但更希望以较高的估值上市,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蚂蚁金服的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估值也越来越高。今年1月14日的上市传闻中,蚂蚁金服的顾问私下就该公司的股票发售与潜在买家接洽时,对蚂蚁金服的估值已高达2 000亿美元。这个估值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可以排在腾讯和阿里巴巴之后成为第三大公司,称之为再创一个阿里巴巴也不为过。
近来,网易、京东等纷纷二次上市,互联网企业上市环境大为改善,客观上有利于蚂蚁金服的上市。要知道上市中,科技概念要远胜金融概念。看来,这一次,蚂蚁金服改名后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科技概念更有利上市
两年前,小米上市曾创下了很多个第一。小米是中国香港市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创新试点,还创下来了全球散户规模最大的上市。同样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关于小米的“定位”争论,在当时的招股书里小米认为自己“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可外界却认为它是一家“硬件公司”。表面看起来是概念之争,内里却关乎着小米估值。
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市盈率要比硬件公司来得高,定位成“互联网公司”,小米市值会“凭空”的翻上几倍。
蚂蚁金服改名蚂蚁科技后,业界猜测和要上市有关,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相比金融概念,在股市上科技概念更“吃香”。
根据目前股市的表现来看,金融类公司的估值整体都不算高。小米的市盈率现在大概为34倍,中信银行的市盈率则在3倍左右,而刚刚在中国香港二次上市的京东,市盈率则达到了111倍。
其实,金融科技公司改名自2016年就已“风靡”,2018年“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2019年9月,“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1月,赴美上市的拍拍贷也宣布更名为“集团”。
这种风潮的形成主要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金融科技开始替代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圈的新概念,另外金融业务的监管趋严,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弱化金融色彩,开始注意强化自身的技术属性。
相比“同行”,2020年蚂蚁金服的改名并不算早,或许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剧业界的猜测与讨论,至少可以肯定,这次改名是为了未来上市所做的准备。
针对外界的议论,蚂蚁金服方面并未正面回应,只是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在大众印象里还只是“支付宝”的另一名称的蚂蚁金服,其业务边界和体量,早已超过了外界的认知。
从各种角度来看,蚂蚁金服都具备了上市的“条件”。不过,上市也是把双刃剑,上市能够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可付出的代价就是“自主”性,为了“讨好”股民就需要持续地丢出“漂亮”的财报业绩,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这个目的放弃了长远的发展计划。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蚂蚁金服上市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其实,对于“家大业大”的阿里巴巴而言,也需要它上市来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这也是笔者认为它今年上市可能性最大一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