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声词在成语中读不读轻声?

2020-05-30朱宏一

语文建设·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仄仄大词典平仄

朱宏一

有朋友问:“粗心大意”中的“意”读不读轻声?说老实话,凭语感,“粗心大意”中的“意”不读轻声;但凭语言知识,“大意”义为“疏忽,不注意”,应该是轻声词,根据一般规律,轻声词在成语中一般也还是读轻声,如“干脆利落”中的“利落”,“一门心思”中的“心思”,“水磨工夫”中的“工夫”。从这个角度来说,“粗心大意”中的“意”就该读轻声。查国内重要的成语词典,如刘洁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大词典》、王涛等《中国成语大辞典》、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汉语成语大词典》等,“粗心大意”中的“意”标注的都是本字调,而不是轻声。笔者又调查了近十位北京人对“粗心大意”的读音,结果完全一致,“粗心大意”的“意”都不读轻声。而且“麻痹大意”“疏忽大意”“大意粗心”“大意失荆州”中的“大意”,也都是如此。那么,其他轻声词在成语中的读音如何呢?

一、成语中的轻声词:不仅少而且有歧异

对上述5 部成语词典中的轻声词作穷尽式调查统计后发现,成语词典中含轻声的成语很少。其中《新华成语大词典》收录成语2.6万条,含轻声的成语只有55条,其中四字成语44条(含AABB、A里AB式成语18条),四字以上的成语(熟语)11条,含轻声的成语数占该词典成语总数的0.21%。而《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收录词条6.9万,其中轻声词条3441条,占词条总数的4.99%。可见,含轻声的成语数目,远远低于含轻声的复音词数目。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现代汉语中的轻声词在各成语词典中的标音是摇摆不定的,有的被标为轻声,有的则被标为本字调。如下表:

这真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

二、为什么成语中的轻声词少且有歧异

有很多现代汉语中的轻声词,到了成语中不读轻声而读本字调。以《新华成语大词典》为例,其中“无头告示··、冤家··路窄、含糊··其词、明白··如话、支吾··其词、有伤和气··、杳无消息··、看家本事··、不可收拾··、琵琶·· 别抱、势利··之交、酒肉朋友··”中的原轻声词(加点者),都不读轻声。

一些轻声词在成语中读本字调,应该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成语一字一音,有利于以最少的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它是经济性、明晰性兼具的四字格,是兼顾提供密集信息而又不使结构形式过繁的最佳形式之一。它最大容量为四个“语法单位”,而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基本句法结构以及兼语、连谓都可以压缩到四字格里边来。[1]如:众星捧月、名正言顺、乌合之众、正中下怀、掉以轻心、利令智昏、见微知著。轻声在语音上是附着于前一个字的,语义上一般比较虚,与成语的这一特性不符,所以成语中轻声少。

第二,成语是对称性、节律性很强的四字格,语音上二二相承,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音量大体相同。为什么四字格是二二式而不是一三式或三一式?沈家煊认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二字组是均匀等重的1+1,一半对一半。[2]正如赵元任指出的,均匀等重的1+1,容易形成一个方便好用的模块[3]。均匀的二字组是单字的放大版、充实版,均匀的2+2又是均匀的1+1的放大版、充实版。字是形、音、义、用的统一体,字等价就是同时在字形、字音、字义、字用上等价。字形等价无须多说,每个字占据一个方块;字音等价是指每个字都带声调,长度和响度大致相等。何丹解答四字格为二二式时指出,根本在于汉语单音节本身是一个节奏单位,就是一拍,每一拍都占有相对稳定的时间(等音段),容易形成以两拍为一个组合单位的节奏,也就是先由单字组合成双字结构,然后又两两组合,四拍式等音段组合结构的基础是二拍式组合结构。[4]显然,如果成语中有轻声,则长度、响度会受影响,节律上也会受影响,从而不符合成语的语音特性。因此,成语中轻声少。

第三,受成语“平仄交替和对立”优势韵律的类推的影响,有的成语词典将成语中的一些轻声词标注为非轻声词。唐启运在《论四字格成语》中提出,四字成语的韵律节奏,绝大多数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点,“二二相承”。第一个节奏点为平,第二个节奏点则为仄;第一个节奏点为仄,第二个节奏点则为平。如抱薪救火、断章取义,闭目塞听、百废俱兴。前一个节奏单位(前两个字)和后一个节奏单位(后两个字)的平仄相对,其优势韵律是:平平仄仄(如光明正大、乘风破浪)、仄仄平平(如打草惊蛇、步履维艰)、平仄仄平(如得意忘形、孤陋寡闻)、仄平平仄(如捕风捉影、凤毛麟角)。[5]受此影响,各成语词典在一些成语的轻声标注上产生了歧异。如“笔墨官司”中,“官司”本是轻声,“司”读短降调,“笔墨官司”平仄韵律本是“仄仄平仄”,但受优势韵律“仄仄平平”的影响,《中国成语大辞典》将“司”标本字调阴平,平仄韵律变为“仄仄平平”。同样,“断线风筝”中,“风筝”本是轻声,“筝”读短降调,“断线风筝”平仄韵律本是“仄仄平仄”,受优势韵律“仄仄平平”的影响,《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汉语成语大词典》将“筝”标本字调阴平,平仄韵律变为“仄仄平平”。《新华成语大词典》将“冤家路窄”中的“家”标本字调,也是这个道理。

第四,辨义轻声组中,如果因非轻声的罕用使轻声失去对立,加上成语多为一字一音等的影响,有的词典由此将原读轻声的改标非轻声。如“杳无消息”中的“消息”,本是辨义轻声,非轻声的“消息”是“消长”义,轻声的“消息”是“音信、报道”义。但非轻声的“消息”见于古诗文,现代汉语不用,在现代汉语層面上“消息”其实并无对立的非轻声“消息”。因此,受轻声辨义功能丧失,以及成语多为一字一音的影响,《新华成语大词典》标“杳无消息”中的“消息”为本字调(但其他词典仍标为轻声)。又如“看家本事”,其中“本事”原为辨义轻声,非轻声的“本事”是“文学作品所根据的故事情节”义,轻声的“本事”是“本领”义。但非轻声的“本事”一般在语言生活中不用,不了解它的意思,也不知道“本事”轻声与否还有辨义功能。因此,《新华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大词典》标“看家本事”为本字调。

第五,受成语一字一音及成语韵律的影响,一些原本比较模糊的轻声字字义变得比较清晰,于是有的词典将原本读轻声的字标为本字调。如“明白如话”中的“白”,其“清楚”义显豁;“无头告示”中的“示”,“使知晓”义显豁;“粗心大意”中的“意”,“思想,想法”义清晰;“不可收拾”中的“拾”,“整理,整顿”义清晰;“含糊其詞”中的“糊”,“不清楚,不明白”义清晰。“有伤和气、势利之交”中的“气、利”也是如此。鉴于此,《新华成语大词典》中将这些原本读轻声的字都标为本字调。

第六,成语多来源于古代文史典籍,庄重、典雅,书面性强,如踌躇满志、风声鹤唳、孤陋寡闻、正本清源、中流砥柱、推心置腹、解衣推食。即使是来源于神话故事、寓言传说甚至口语、熟语,也多凝练为《诗经》以来典雅的四字格形式,短小精悍,如杯弓蛇影、刻舟求剑、兔死狗烹、瓜田李下、七上八下、一清二白。而轻声则口语性强,与成语书面性、典雅性这一特性不符合,所以成语中轻声少。

第七,可轻声词语的处理问题。可轻声词语,就是可以读轻声也可以不读轻声的词语。对可轻声词语的读音标注,多数词典选择标为非轻声,但也有的词典选择标为轻声,具体因词而异。如“酒肉朋友”,语出关汉卿《单刀会》:“关云长是我酒肉朋友。”“朋友”在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一般标为轻声词,但在“小朋友”中标为本字调,可见“朋友”在语音上具有可轻声的性质。因此,《新华成语大词典》将“酒肉朋友”中的“朋友”标为本字调,与其他词典有异。“琵琶别抱”中的“琵琶”也是如此。“琵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5 版标注的是可轻声(但第6~7 版改为轻声)。

第八,普通话标音的原则贯彻得彻底与否。从各成语词典中的注音体例来看,基本上都有“普通话注音,不注变调”之类的相同体例。但是在实际注音中,如前所述,各词典轻声词在成语中的注音有不少歧异,甚至同一本成语词典对同一个轻声词在不同成语中的注音也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普通话注音这一标准没有严格贯彻。

如“先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轻声词,义项有:①老师。②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尊称有身份、有声望的女性)。③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都带人称代词作定语):她~出差去了|等我~回来,我让他马上去找您。④〈方〉医生。⑤旧时称管账的人:在商号当~。⑥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先生。《新华成语大词典》中收有“广文先生”(本指郑虔,后泛指清苦的儒学教官),“好好先生”(指一团和气,不讲原则,只求息事宁人的人),“搢绅先生/荐绅先生”(指正在做官或做过官的人)和“道学先生”(本指那些阐释儒家经典义理的理学先生,后泛指迂腐守旧的读书人),《汉语成语大词典》中也收有“好好先生”、“搢绅先生/荐绅先生”和“道学先生”,但这两部词典内部对成语中的“先生”的注音并不一致。《新华成语大词典》中,“广文先生、好好先生、道学先生”中的“先生”是轻声词,而语出《庄子·天下》的“搢绅先生”、语出《史记·武帝本纪》的“荐绅先生”中的“先生”则不是。究其原因,大概是编者认为唐代以前不会有轻声吧——目前从汉语史上看这是对的,但这是汉语语音的历时标准而不是普通话的共时标准。《汉语成语大词典》中,“搢绅先生”“荐绅先生”“道学先生”中的“先生”都读轻声,而“好好先生”中的“先生”则标为本字调,这可能是编者受其方音的影响所致。

三、成语中的轻声词怎么规范

有歧异,就得有规范。否则影响普通话的教学和推广,影响国民的语言文字素养,也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

第一,不能主观地认为轻声词在成语中也一定读轻声。如前所述,轻声词在成语中并不一定还读轻声,相反,很多都改读本字调了。

第二,要将轻声的历史研究(特别是何时产生轻声)与轻声的普通话读音区别开来,它们是两回事,前者是历时层面的,后者是共时层面的。成语中某复音词是否读轻声,某词在成语词典中是否标注为轻声,必须立足于普通话读音这一共时层面。这一点必须贯彻到底,而不能被“轻声何时才产生”等历时研究的不同观点所影响。

第三,对“可轻声词”,一律处理为非轻声。这更符合成语的上述语音、语义和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也符合“非辨义轻声尽可能减少”的轻声词规范一般原则。

第四,正如赵元任先生所说的,大多数词语是否读轻声并没有规律,只有一个一个地收入词典供查检和学习。而词典要决定哪些词读轻声哪些词不读轻声,唯一的根据是语言事实。因此,对成语中某复音词是否读轻声,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语言调查的结果。而这正是笔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规模语言调查的普通话轻声词规范和轻声词认知机制研究”中所要调查与研究的内容之一。

成语词典中轻声标注的数量少且歧异大,这是笔者在调查统计和研究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考虑到有分歧,因此也不宜拿“粗心大意”的“大意”是读轻声还是不读轻声这种考题来考学生——专业研究人员尚拿不准,中小学生就更不容易学习和掌握了。

轻声词在成语中的读音问题,之前还没有人研究过。本文抛砖引玉,敬请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仄仄大词典平仄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