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文”制宜 有效整合

2020-05-30章林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二次开发文体诗歌

章林

统编语文教材使用已经一轮有余,一线教师能否真正理解并达到编者预设的目标,是否能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那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教材实施创造性的二次开发。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唯教材是从”,而应该是为教师提供可充分、灵活运用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教材二次开发不是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技术加工,目前常见的二次开发基本局限于对文本语言层面的增删、替换、调序、摹写等形式,这本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教师还要站在课标的高度去剖析教材,因“文”制宜,进行跨文体、跨文本、跨学科的巧妙整合,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重构、拓展和丰富,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材资源的创造性使用。

一、文体整合,重构教材

依据文体特点教学,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学生在阅读初期能够建构对文章体式的认知,不利的是如果依照小说、散文等文体特点实施千篇一律的教学,那么教学就会陷入“千文一面”的窘境。此外,教材编写也经历了依照文体编选和依照主题编选等探索,当前使用的统编教材,虽然仍是“文选型”教科书,但其中隐约有“体”,又有突破。

面对教材中的一篇篇选文,怎样才能将其转化成教学内容呢?教师不妨根据学情需要,在这种动态思维中打通文体的脉络,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优化重组,选择恰当的文体形式重组材料,重排结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审美创造。

笔者在教学《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言字词的基础上,将文本中的对话以剧本的形式进行再创作:

【投影展示】揣度人物当时的神情、语气或心理,完成剧本创作。

第一幕(细柳营军门外)

先驱(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 ):“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天子先驱下,使者上)

使者( ):“传皇上口谕,吾欲入劳军。”

卫兵(从远处跑来):“得将军令,开壁门。”第二幕(细柳营壁门)

壁门士吏(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汉文帝命令车夫按辔徐行)

周亚夫(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周亚夫持兵作揖,文帝表情严肃,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致意)

使者( ):“皇帝敬劳将军。”

第三幕(细柳营外)

汉文帝( ):“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如果教学时仅仅是梳理字词、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那教材的价值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统编教材在“思考探究”中特别就《史记》的“写人艺术”设计了一个拓展阅读的题目,要求学生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阅读相关的本纪、世家或列传,领略人物的风采。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尚未充分领略周亚夫的风采,又怎么会有兴趣在课外进行独立的阅读呢?

在跨文体教学中重构教材的“领地”,教师需要确定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笔者教学《周亚夫军细柳》时就是抓住了“写人艺术”这个切入点,从而打破传记与戏剧的文体教学界限,让学生在创意写作中丰富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样的教材二次开发充分领会了教材编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教学实践中“读写共生”的智慧。

二、文本整合,拓展教材

课标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可从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思维品质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教师拘泥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无法开发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

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教材的二次开发,不仅可以有效扩充学生的阅读资源,还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对教材进行拓展,对不同文本进行梳理整合、异同比较,有效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要善用教材文本,根据学情选择恰当的议题,打破教材固有的框架和定式,对教材文本进行科学拓展、重新整合,引发学生的深度对话、思维碰撞、自我建构,从而丰富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全面培育阅读素养。

教材中,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后面有一首诗歌《题白杨图》的链接: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教学中,教师可从这首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阅读这首诗,比较其与《白杨礼赞》在主题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除教材中现成的链接材料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具体学情适时引入其他相关链接材料,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深度解读。比如《白杨礼赞》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小学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印发了《落花生》《行道树》以及古诗词《竹石》《画菊》等,让学生举一反三地阅读探究:这些文本都有哪些相似性手法、相似性特征,传达出哪些情感,思想。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写活身边的物,如何实现并展示人与客观世界的心灵沟通历程。

再如教学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筆者链接了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进行比较阅读。前者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后者以朦胧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启迪人们在逆境中好好生活,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相似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艺术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让诗歌在文学的殿堂里更具独特的魅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链接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其他译本进行比较阅读赏析。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译本用词的比较赏读,来涵泳诗味、推敲诗意、领悟诗情,品味其中蕴含的独特的“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学生在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而加深对诗歌的鉴赏理解。

三、学科整合,丰富教材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综合l生,从本学科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开发统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学科问的巧妙渗透、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除了课文,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以及影视资源、社会生活中的媒介资源等都是可以运用的语文宝库,适时适当地进行二次开发,能够丰富教材的内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现行统编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能够通过视觉冲击丰富文本内容,增强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插图往往被教师忽视,而成为“被遗弃”的资源。因此,关注文本插图,发挥合理的想象,填充插图的“空白”,丰富教材的内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中,第一首诗王绩的《野望》中配有一幅插图《山水图》(局部)。教学中,笔者紧扣题眼“望”字,巧妙开发插图资源引导学生赏读诗歌:

师:诗中作者“望”到了哪些内容(人和景)?

生1:有树、山、牧人、牛群、猎马、鸟兽。

生2:还应该有夕阳,因为诗中说了“薄暮”,指傍晚。

生3:还应该有水,因为“东皋”的“皋”是水边的意思。

师: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幅插图,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充(修改)插图。

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发挥想象,对插图进行了补充(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注意所补画面的位置,了解诗人写景的角度和层次;画出人物应有的神态,品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学生在合理而丰富的想象中,在对插图的开发利用中,实现了与诗歌的深度对话,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在跨学科教学中丰富教材的内涵应不止于插图资源,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入音乐、影视、历史等跨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比如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笔者在学生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看影片《种树的人》,阅读绘本《植树的男人》,比较影片、绘本和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刻画、场景布置等方面的异同,对原文《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相关画面描写进行改写、扩写,感受同一文本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然后再链接相关历史知识:“1953年,让·乔诺将这个故事投到《读者文摘》杂志。编辑在收到这个故事后,却调查得知普罗旺斯的巴农养老院没有叫艾力泽-布菲的人。”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挖掘文本丰富的内涵便水到渠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就文本教文本”,而应该加强对文本的细读研究,因“文”制宜,大胆取舍,巧妙整合,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合理有效的重构、拓展和丰富,从而使课堂更加充实,让思维更加灵动。

猜你喜欢

二次开发文体诗歌
诗歌不除外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浅谈基于Revit平台的二次开发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浅谈Mastercam后处理器的二次开发
诗歌岛·八面来风
西门子Easy Screen对倒棱机床界面二次开发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推土铲参数化模块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