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项目式学习突破“活动·探究”单元实施困境

2020-05-30杨葛莉陈艳华

语文建设·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材探究活动

杨葛莉 陈艳华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因其超前的编写理念、课程思想和选文思路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同时,统编教材崭新的编排体例和单元整体教学思想,特别是“活动·探究”单元的首次出现,让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一时无所适从,变得束手无策。如何正确理解统编教材编者意图,突破“活动·探究”单元实施困境,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一线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中亟待破解的问题。笔者以项目式学习理念,对“活动·探究”单元进行了创新实践。

一、“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意图及施教困境

1.“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意图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首次呈现“活动·探究”单元。其编排意图有三:

与原教材的静态、平面阅读不同,“活动·探究”单元通过学习任务单的引领,将课文阅读、实践活动、写作训练以动态、立体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相融合的单元载体,成为推进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念的具体方式。

教材明确了学习任务单的主体是学生,迫使教师必须接受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的事实,倒逼一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过程中,要搜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为己所用;要鼓足勇气在公众或者同学面前讲话,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想办法登台演出,传达诗歌、戏剧之美……可見,“活动·探究”单元旨在实现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以此强化并推动“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其中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活动·探究”单元因其活动任务的特殊性,成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每个“活动·探究”单元均由三个活动任务组成。任务一侧重文本阅读和探究,任务二侧重实践活动,任务三侧重写作表达和创作。三个任务层层递进,由文本到实践,由输入到输出,由课内到课外。特别是任务二,学生或实地访谈,或模拟演讲,或策划活动,或组织演出,将静态的文本学习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得以提升。

显然,“活动·探究”单元成为统编教材落实课程标准、改变教学方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意义非同凡响。

2.“活动·探究”单元的施教困境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探索“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

表现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将三个任务孤立对待,未能实现“活动·探究”单元三个任务的有效整合。以相互割裂的方式处理教材,同样不能建立起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和写作表达的内在联系,更不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表现二,未能实现单元课文与扩展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提升。教师仅以教材提供的课文为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单篇阅读,未搭建起单元整体阅读框架,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阅读资源。表现三,“活动·探究”单元试图在课内课外找到整合点,建立起语文学习与生活情境的联系,但是,“一些教师语文课程意识淡薄,单元整体教学观念不足,忽视单元内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有效整合,缺乏单元视野下旨在‘育人的课程设计实践经验,重知识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活动·探究”这个承载统编教材课程改革任务的单元,失去了它特有的意义。

二、项目式学习:开辟“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新路径

1.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项目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PBL”。“百年前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s)整合了杜威和桑代克的理论,通过以问题为中心,关联教材与生活等教学方式和课程结构的变革,成为民国时期实践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法。”今天的项目式学习,延续了杜威“从做中学”的理念,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驱动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点在于它更关注人的发展,强调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实现由“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转变。项目式学习的优点在于:以驱动任务为主导,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强调学生为主,有持续的探究与实践;创设真实情境,运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指向核心素养,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2.由项目式学习引发的关于“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思考

项目式学习与“活动·探究”单元承载的意义有诸多吻合点。第一,项目式学习可以通过高阶驱动任务涵盖单元中的三个甚至更多学习任务,实现教材学习任务的整合。第二,项目式学习实现了由封闭课堂向广阔生活世界的延伸,有利于实现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三,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重构教学单元,落实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课程设计,将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贯穿始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可以实现向高中语文学习的自然过渡与有效对接”。第四,项目式学习重视实践活动,学生为完成高阶学习任务,必然经历持续探究与实践,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就要为他们搭建学习支架、设置奖评方案。通过上述活动,必然利于激活学生的实践思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拾级而上,取得高阶学习成果,提升核心素养。

基于上述共性特征,以项目式学习方式重构单元教学,将单元整合为一个大项目,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等阶段不断进阶,可以有效突破“活动·探究”单元的实施困境。

三、以项目式学习突破“活动·探究”单元施教困境的实践探索

1.依托活动单元,开发学习项目

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有三个学习任务:新闻学习、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学习部分共选人五篇作品,分别是《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这些选文都秉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不仅体现了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在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且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鲜明的风格特征。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部分由任务说明、技巧点拨组成,点明清晰的采访路径和写作方法。综合三个学习任务,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看,本单元主要是掌握新闻文体的结构、特点,准确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能够区分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的异同;了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学会进行新闻采访和写作;养成关注身边现实、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主动贴近时代发展,自主思考现实问题。鉴于上述分析,将单元项目主题整合为“亮相新闻视窗”,意在“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通过新闻视窗展示交流,关注这个“变化着的社会”。

2.设置以终为始的驱动任务,建构进阶思维模式

在“亮相新闻视窗”主题引领下,从单元目标人手,设置“新闻播报”“创编报纸”两大驱动任务。把单元内容整合为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播报、创编报纸五个进阶任务。学生首先自主阅读单元课文、报刊和教师推荐篇目,学习常见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然后在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实现由读到写、由输入到输出的过渡;最后通过新闻播报、创编报纸等活动将新闻写作引向“新闻产品”的发布,将作品推向公众平台亮相展示。

3.分阶晋级完成任务,取得项目学习成果

(1)项目启动阶段

教师介绍单元项目背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项目任务,组织学生成立6~9个小“报社”,开展“新闻播报与创编新闻”竞赛活动。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快速浏览单元目录、单元导语、单元篇目、写作训练、口语交际,整体把握单元内容,以小“报社”为单位设计活动方案,确定实施流程,初步拟出完成项目需要的一系列阶段任务。

(2)项目实践阶段

第一,新闻阅读。学生先依托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包括注释、旁批、补白、技巧点拨等,浏览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梳理各新闻的要素,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自主构建新闻知识体系;再通过精读部分片段,圈点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最后,运用上述方法阅读新闻类报刊、网站和教师推荐篇目,获得捕捉新闻线索的方法和技巧,体悟新闻工作者关心人民、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实事求是的新闻精神。

第二,新闻采访与写作。各“报社”分别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制订采访方案,设计采访话题,实施访谈计划;采访完毕,各“报社”遴选体现采访对象精神风貌的事例、影音及图片资料,汇集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新闻写作环节,每名“小记者”根据采访中搜集的素材写一则消息,展现采访对象的生活、品质与精神境界。写完后,组内同学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和评价量表反复评改,不断完善。

第三,新闻播报与创编报纸。每日说新闻:学生每日观看《新闻联播》,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开展“我为大家说新闻”课前两分钟展示活动,学生复述收看的新闻内容。模拟新闻播报:一是利用新媒体,将居家录制的播报视频发布于虚拟微信群;二是以组为单位模拟现场播报,组内成员互为听众。开展新闻发布会:各组推选优秀播音员、记者和评论员参加。创编报纸:各“報社”做好板块策划,将修订的稿件审校、润色、编辑,合理排版,配上相关图片,做成版面美观的新闻报纸,亦可做成电子报刊。

(3)项目展示阶段

各“报社”将过程性材料和学习成果制成PPT,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评选出优秀创意、最佳版面、最佳“报社”等奖项。

以上三个阶段,将五个进阶任务细化分解,层层推进。在具体实践中,学生由清晰路径和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表指引,拾级而上,取得终端项目成果——新闻播报、新闻报纸。

4.提供可供阅读的扩展资源,实现全面课程整合

为了保证学习任务顺利完成,教师要持续为学生提供资源动力。可以提供《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新华社新德里1982年11月24日电)、《屠呦呦抵达瑞典将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新华网斯德哥尔摩2015年12月4日电)等消息,提供《2019,天安门城楼前的中国》《诺奖得主屠呦呦称“工作尚未完成”》《沈汝波——他把爱的种子播向远方》《高铁“守栏人”》等新闻特写,提供《秦皇岛沈汝波:一个人照亮一座城》《赵艳文——不忘初心育桃李 牢记使命铸师魂》等身边的人物通讯,提供国内或省、市近几年十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相关链接,推荐《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电视栏目,还可以让同学互荐《秦皇岛日报》《燕赵都市报》上的优秀新闻作品,此外也可以提供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小支架等方法指导资源。

以上资源,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资料,有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资料,有影视阅读资料,达到了“1+X”的整体阅读效果,建立了与生活情境的整合,实现了与影视等传媒的跨学科整合。特别是学生互荐新闻作品,将项目学习推向生活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观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让新闻以视觉形式出现,更是直观学习新闻的重要方式。大量阅读使学生构建起新闻知识体系,内化为完成进阶任务的能力素养。在进阶实践中,学生更是被新闻中的典型事件所感动,被新闻中的人物精神所感染,被新闻人求实的作风所震撼,逐渐养成了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的习惯,树立了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的世界观。基于上述活动的项目式学习,既落实了学科立德树人任务,又有效实现了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全面整合。

5.精心设计评价量表,全程指导学生活动

项目活动中的学生实践不是放羊式的自主,而是有行动指南和细则的指引,这就是通常情况下所说的项目评价。在新闻单元学习过程中,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终结,教师全程跟踪指导,提前设计阶段性评价量表,在活动前做到学生人手一张,学生拿到量表,参照执行,反复修正,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评价量表的设计突出以下特征:一要围绕单元目标要求的学习内容设计,保证项目式学习与学科教学吻合,促进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比如在消息写作环节,从消息结构的几个部分选择评价内容,学生看到评价量表,就知道如何去写作。二要针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采访、写作、播报、编报等实践活动;对项目相关成果进行展评,比如设置“新闻播报评价量表”“新闻报纸评价量表”,对学生播报和编报质量进行把关;体现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三要关注项目式学习的多元评价理念。在量表的引领推动下,学生逐渐提升项目实践活动的有序性与自觉性,探究活动自然会朝向高标准发展。

总之,通过项目式学习整合单元教学,可以有效突破“活动·探究”单元的实施困境,是达到统编教材课程改革目标的一种全新探索与成功实践。以项目式学习重构“活动·探究”单元的方式还有很多,仍然需要我们持续地深入研究与思考;能否将项目式学习理念应用到其他教学单元,去尝试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同样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练,不断创新,不断总结规律与经验。

猜你喜欢

教材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