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闻教学的几个误区

2020-05-30袁源

语文建设·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读报消息文体

袁源

新闻是社会生活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实用类文体。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新闻一直独占一个单元,享有至少半个月的教学时间,师生对新闻的教学也是重视的。然而,回看数十年来初中语文新闻教学,几个误区便自然呈现了出来,以至于统编教材将新闻学习创造性地编制成“活动·探究”单元,不少教师并不适应。

误区一:重知识,轻价值

新闻教学教什么?有一定教学经历和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一定会说: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五个“W”(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还有新闻的体裁(消息、通讯、特写、专访等)、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和特点(真实、准确、及时等)。应该说,比起更多需要感悟、品味的文学类文体而言,新闻体裁的知識内容是比较丰富且易于把握的,因此,许多教师都觉得教新闻是有“干货”的。事实上,先前的教材也是以知识学习编组新闻单元的。

人教社1993年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相当于八年级上册)的第九至十四课,是新闻单元。与其他文选型单元不同,此单元是按照新闻文体编排的,其目录为:

九 读报常识

一〇 消息 通讯

一一 评论

一二 副刊文摘

一三 答记者问

一四 积累资料学习办报

从目录中不难发现,这是—个学读报的单元,与当时社会信息交流的实际是吻合的。善于读报,能让人更快、更准地了解时事。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如是说:

报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生活的百科全书。为了及时获得多方面的信息,适应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读报是必不可少的,读报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了解读报常识,学习读报-——浏览、略读和精读,注意积累资料,学习办报。

可见,新闻的学习主要是为满足读报的需要。而具体的课文则以知识短文为主,选文作为知识的例证。如第一〇课《消息 通讯》,首先是消息和通讯的文体知识介绍,配以一幅《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图片,后面跟随两篇消息《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六选手得五枚金牌一枚银牌》,两篇通讯《光荣啊,普拉多的枪声!》《他们的未来不是梦》,其后则是题为《怎样阅读消息和通讯》的知识短文,课后配有两道练习题。这样的编排将消息与通讯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介绍得清清楚楚,学生通过读课文就可以习得新闻知识了。

但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样集中学习静态的新闻知识已然不相宜了。当年获取信息主要靠报纸、广播和电视,可如今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相当丰富了;当年读者读新闻、读报纸,如今的读者随时能发新闻,做“报纸”(微博、微信朋友圈、个人公众号等)。因此,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下,出于培养未来“媒体人”的愿景,新闻单元的教学也不能止于静态知识的传授,而应有更高的站位与更远的眼光,充分发挥新闻教学的价值。

误区二:重阅读,轻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到:“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从这一点出发,初中语文教学便将新闻学习主要定位于阅读,且将其教学目标定为“把握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因为传统语文教学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观的影响,与“说明性文章”捆绑在一起的新闻变得无足轻重了。二十一世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只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出现了新闻——《消息两则》、战地通讯《蜡烛》(实际教学中被当作普通的叙事文)和报告文学《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个单元中还有小说《芦花荡》和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面还配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在淡化知识的教学思路下,这一单元与其叫作新闻单元,不如叫作战争单元,而其单元导语也直指战争主题,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指向的是叙事性作品阅读,完全没有提及新闻阅读——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这样根据人文主题编排课文,显然不便于集中学习新闻,编者则将消息的六要素等知识浓缩置于《消息两则》的课后习题里,让消息的阅读多少带了点“专业感”。修订后的教材去掉了综合性学习,增加了写作课《学写消息》,其中不仅重提了消息的六要素,还补充了“倒金字塔”的结构知识,不少教师整合这些知识教学《消息两则》,新闻阅读的要求才渐渐显现出来。

但是,这样的新闻阅读教学仍然是以静态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而且看重单篇新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2016年底,当我市部分教师作为试教者,首次接触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时,几乎无法接受以任务串联的“活动·探究”要求,于是,我们的备课与教学步骤分别是:

第一步:梳理这个单元中学生可以学到的新闻知识,包括采访、写作的知识;

第二步:将这些知识根据课文的特点,分配进每一篇课文;

第三步:依照课文顺序,进行单篇教学,完成新闻知识的传授,并随机开展相关活动。

尽管这样的教学已经有了活动意识,但与真正让学生掌握新闻的要义仍有一定距离,仍是教课文,不是教新闻。而随着统编教材的广泛使用,不少地区也推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该单元的教学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形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闻作为一种报道事实、传递信息的文体,它的实践性特点与要求更强。许多优秀新闻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新闻是“嗅”出来的,是“跑”出来的,是“问”出来的,而不只是“写”出来的。因此,只是单纯地阅读新闻作品,难以真正把握新闻特质。

统编教材以“任务单”的形式力图让学生动态地学新闻、“练”新闻,其单元导读如下:

这份任务单明确地指向了学生对新闻的体验式学习,是立体的、动态的、过程化的,新闻阅读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进行新闻采编的认知基础。认真完成这份任务单,学生对新闻知识的习得会更好,对新闻文体的体认会更强,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也会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误区三:重一般性,轻特殊性

如果说新闻教学不重实践,不少教师是会有意见的,大家会说:我们不常常让学生在新闻阅读中完成诸如加标题、补导语之类的练习吗?不信,可以从各地中考试卷中看到这样的题目。

诚然,这样的试题也是一种实践,但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些试题并未出现在试卷的阅读板块,而是出现在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这些试题时所面对的新闻不再是阅读文本,而只是语用材料,是用以体现概括能力的具体语境,这样的阅读与其他语用材料的阅读并无区别。

有时,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会看到新闻教学的结构与过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背景简介: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文体介绍:消息及其六要素等知识。

字词教学:“业已”“锐不可当”等。

整体感知:阅读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结构把握: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叙事的?列出提纲。

语言品味:说出画线句子的妙用等。

主题归纳: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道理?

如果没有“文体介绍”的环节,我们很难看出这篇课文与一般叙事性作品在教学层面的区别,就是在“语言品味”这个部分,有时也无法分清新闻语言与其他作品语言的不同。就以上述例子来看,有些教师并未深入思考新闻语言的特点,只是作了表面的解读。例如下面这个句子: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有些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只从“内容——写出了敌人不堪一击,形式——多用四字短语,简洁、工整、有力”两方面分析,与教材旁批里编者所做的引导“这里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态度”相比,还是有距离的。有些带有修辞的新闻语言的品味更容易套路化,令人难以窥测出新闻自身的语言要求与魅力。

其实,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需要语言品味的环节。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新闻阅读,并不一定要与文学文本一样,须通过欣赏语句感受其魅力,而新闻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也有区别,加上每一篇新闻作品又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一概而谈,难免失去了新闻阅读的真乐趣。

形成误区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对新闻的了解与理解不足,所拥有的新闻知识基本就是语文教材上的内容,而各类培训也很少将其作为重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新闻教学的受重视度不大高,语文教師多半也缺少新闻教学的激情。改变这一现象,还需要从课标到教材再到教师的共同努力,立足当下的新闻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有效路径,尽早走出误区。

猜你喜欢

读报消息文体
读报
读报
读报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一张图看5G消息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读报一得》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消息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