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引领

2020-05-30曾庆娜刘慧英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流行语现代汉语语料

曾庆娜 刘慧英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从宏观方面看,该门课程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学生基本语言技能方面的训练,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语言上能理解、会分析、善运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文的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微观方面看,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就其本身性质而言,比较偏理工科,相比偏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文学类课程,更多地依赖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因其自身内容繁杂、琐碎,毗邻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产生“现代汉语课程知识点零碎、枯燥、有距离”的感觉,甚至是“现实所用与书本所学两张皮”的错觉。尤其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手段甚为多元,新兴语言层出不穷,如果该课程继续沿用 “教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 的传统教学模式,定会遇到许多挑战。作为一门基础类的传统课程,该如何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学有所新,学以致用,就是一个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会有“学习现代汉语有什么用”的疑惑。学习语法,同学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学语法,照样可以很好地与人交流,写文章也会经常获得好评。学不学语法或语法学得好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观点的片面性显而易见。宗守云(2000年)曾指出:“现代汉语之所以被认为无用,是因为它的理论某种程度上被架空,从而远离了事实。”故在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知识理论的讲授与讨论外,注意力应放在注重引导学生跳出教材,融入当下的语言环境中,联系实际的生活语言,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或语言热点,进行比较有针对性地语言实践,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现象调查—话题讲解与讨论—互动点评”等环节,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灵活地运用到现实语言现象的分析中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基于此,本文拟以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为指针,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导向,以现代汉语为模本,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应用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力为目标,注重课程中教师的问题引领,并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创新性为一体,展开对现代汉语课程中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探索。教师的问题引领就需要格外关注,如何引领是讨论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时间引领——引领学生关注当下新兴语言中的现代汉语

当今的时代变化如此迅捷,语言作为时代的晴雨表,当然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一个群体,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又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汉语课程也应重视引领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把握住新兴语言现象的发展脉络,在已有的语言知识理论体系与当下新兴的语言现象之间建立起彼此的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知识分析微信或微博体、新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如此一方面可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点综合分析一些新兴的、看似陌生的语言现象,学以致用,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借机检验和反思已有理论体系的实用性和涵盖面,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质疑精神。

如引领关注时下热点,课下请同学搜集近五年的网络流行语,课上做分享。

年度网络流行语2015“颜值”“逗比”“也是醉了”“约吗”“我想静静”“什么鬼”“小鲜肉”“单身狗”“且行且珍惜”“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明明可以靠脸吃饭,非要靠才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2016“蓝瘦香菇”“小目标”“老司机”“一言不合就……”“洪荒之力”“撩”“宝宝”“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狗带”“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2017“我可能复习了假书”“皮皮虾我们走”“人家拿小拳拳捶你胸口”“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当然是选择原谅她”“还有这种操作”“为××疯狂打CALL”“扎心了,老铁”“大吉大利,晚上吃鸡”2018“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2019“盘他”“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高潮”“硬核”“我酸了”“OMG”“谈恋爱吗!坐牢的那种”“脱粉”“我太难了”

网络流行语都有着年代的印记,分享的时候会带给同学们很多美好的回忆,可以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可以讨论为什么有些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用语的一部分,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淡忘,这个话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总之时代在进步,人类的思维在不断发展,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问题,紧跟时代步伐,让语言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二、空间引领——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代汉语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语言环境也因求学不断发生着变化。生活中只要稍微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永远在路上,同样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也需要“边走边学,边学边走”,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语言滋养。空间引领旨在引导学生用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捕捉力时刻关注着社会生活中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语言问题或语言现象,展开对这些语言现象的调查研究,如关注所在城市的公益宣传语、广告牌用语、车贴语、店铺名称等等的语言问题或语言特征。

在语法的学习这一章中关于词类部分,利用“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这一知识点,可引领学生对比生活中这一语言现象实际运用,如网络流行语“很欧美”“很女人”“很春天”,通过引领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超常搭配,这些特征与主要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怎么就可以独立表达。经过质疑与探究,鼓励学生寻找一般规律之外的特例,并深究其存在的原因。举一反三,语言运用中这样的超常搭配在表情达意上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存在且得到认可。

广义的现代汉语既包括普通话,也包含现代汉语各种方言。方言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的语言保护工作备受关注。无论是否会讲方言,同学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方言,对方言的认识各有不同。进入大学后,为顺利通过普通话测试,都会努力讲好普通话,这就会使部分只会说方言的同学感到自卑,不敢当众讲话。在讲授方言这一部分时,可以让同学充分领略方言的魅力,可以用《大话西游》当中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请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同学用各自方言演绎这段文字,每一种方言读出来都有自己的韵味,也容易引起共鸣,展现了方言的不可替代性,增强了讲方言同学的自信心。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方言常选用的词语也不同,如“女孩子”一词,就存在“女子”“女孩儿”“女娃娃”等多种说法,以此扩展得了学生的知识面。讲授中顺便介绍一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2015年启动的,目的是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让同学感受到方言的价值,同时用心观察生活,体会不同方言的个性与共性。

在讲授文字这一章时,请同学搜集生活中碰到的错别字,用手机拍下后课上做分享,带着学习任务就不得不留心观察,会督促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并分析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引起重视,避免以后应用时出现错别字。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中的现代汉语会激发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分析、多思考,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密切的关联,做好学以致用的工作。

三、实例引领——引导学生关注存在于趣味语料中的现代汉语

任何研究都必须有具体的例证,语言学也同样如此。鉴于现代汉语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要把知识点讲解得透彻明白且自带吸引力,就必须添加趣味语料进行佐证和支撑。正如宗守云(2000年)所说:“趣味语料可使现代汉语课变枯燥为有趣,变无用为有用,变难学为易学。”因此,在现代汉语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趣味语料的作用,并要引导学生课下注意关注和收集趣味语料,进一步从趣味语料出发分析其背后的语言学规律。

其中网络流行语中的洋泾浜现象就很值得关注,请同学搜集这样的例子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为她打call”“loser”“get不到”“hold不住”“care”等等。还有如人名的命名特色与变迁研究,从“神农氏”到“孔丘”到“王长生”到“李建国”到“张梓涵”等。社会服务行业称谓的变化,从“小姐”到“服务员”到“美女”到“亲”到“小姐姐”的变迁。店铺命名也有时代特色,从“翠花小炒”到“老李洗车”到“爱车美容”等的变化。

以上都是引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趣味语料的探索,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探索现实语言现象的兴趣和能力,给与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活学活用的成就感中养成自主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后续从事相关语言学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方面的引领可以使学生感知到现代汉语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在活生生的语言生活中进行应用。教师的问题引领既有利于现代汉语走下“神坛”,以便更加接地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课堂所学与生活所见之间的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性循环下去,这门课一定可以学得很好;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现实语言问题的敏感度,提高学生发现语言问题、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猜你喜欢

流行语现代汉语语料
流行语大盘点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