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薯干改变了他的命运
——记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农坪村委副支书、灵川县龙达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建军

2020-05-30谢青夏莫嘉凌

农家之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建军红薯加工

本刊记者 谢青夏 特约通讯员 莫嘉凌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但是对于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农坪村委倒风潭村全建军而言,却是红薯干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改变了红薯干的江湖地位。11年前,他从家乡的传统食品红薯干里,发现了商机,并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条件,带动大家种植红薯,把红薯加工成红薯干,成为继桂林米粉后人人爱吃的桂林美食,让红薯一跃而成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年产红薯约1225吨,加工红薯干200余吨,产值63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达12000元。带动了一拨又一拨人致富。

看着金黄色的红薯干,全建军的心比蜜甜。

地窖烘烤炉改了红薯干的“命”

1981年出生的全建军,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里干农活,成为村里唯一的“留守青年”,他希望能在村里找寻到合适自己发展的项目,因此除了干农活外,经常下河摸鱼捉虾,维持生计。但是当时村里除了种水稻外,就只种些红薯,他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发展方向,因此2001年,全建军决定去广东打工,从五金钢结构工地小工做起,后又学习五金工程设备制作安装,由于勤学肯问,很快便掌握了这一技术。

2003年开始全国跑,到处接单,几年下来,已经小有积蓄。在外工作,全建军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美味红薯干,他发现在外面根本看不到红薯干的影子,更买不到那么好吃的红薯干。

2009年,赚了钱后的全建军回家盖起了新楼房。春节后的一天,他出门倒垃圾,看到村口江边倒满了一堆堆发了霉的红薯干,全建军心痛不已。原来桂林很长一段时间都阴雨连绵,加上回南天,邻居们做的红薯干都发霉了,无奈的倾倒在江边。看着那些发霉的红薯干,全建军十分惋惜。那时候的他就想:“如果不用依赖太阳,不受制于天气,就能加工出红薯干,一定能赚大钱。”

全建军这样想,并非一时兴起,原来倒风潭村地理环境十分特殊,此村处于漓江上游,村里的田大多是由江水冲击而形成的河沙泥田,村后“老虎山”里泉水常年不断,用泉水灌溉种出来的黄心红薯非常的香甜。每年入冬后农闲时分,家家户户都喜欢把一下子吃不完的红薯拿来反复蒸煮反复晒干,制作成红薯干,偶尔还拿来送亲戚朋友,有些做多了的,还拿到镇上去卖,凡是吃过倒风潭村红薯干的人,都感觉该村做的红薯干不一样,非常的美味,因此很受欢迎。

刚好不久,广东有家企业就邀请全建军去安装烘烤设备,因此对于烘烤设备构造原理,全建军了解得比较透彻,并掌握了烘烤炉的构造技术。

2010年5月份,全建军决定回家种红薯。他怀揣5万元现金,放下手中的生意,回到老家,流转土地种下了50多亩的红薯。

村里人听说全建军放着好好的五金安装工程生意不做,回来种红薯,都很不理解。因为当时村民一年的收入最多只有3000块钱,5万元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天文数字。但是全建军全然不理会村民们的异样眼光,而是心无旁骛的坚持着,每天到红薯地里忙着除草、牵藤、施肥等,然后一边研究制造红薯干烘烤炉。

经过了3个多月的研究,全建军终于把烘烤炉研究出来了。可是第一批红薯干烘烤出来时:有些不是烤焦了,就是烤得太硬,根本没办法吃,很显然是因为时间和温度没控制好,但是究竟要烤多久,温度要设置多高?谁也说不清楚。

有一天,全建军把烤了7个多小时的烤炉关闭,想中途把红薯干拿出来翻身整形,没想到这时候的红薯干外表金黄通透,亮晶晶的,咬一口,口感更是软糯好吃。

“难道红薯干并非一个温度一烤到底?”看着那些金灿灿的红薯干半成品,全建军灵机一动。凭借这突如其来的灵感,全建军开始了不同温度的测试。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发现,烤红薯干分三个关键期:最初的温度适合在100度,第二个阶段70度,第三个阶段是50度。

“快,去全建军家品尝用烘烤炉烤出的红薯干!”当村民听说全建军用烤炉烤出了红薯干后,都纷纷去品尝,大家发现这烤出来的红薯干不光味道好,色泽好,而且软糯、香甜。

全建军的烘烤炉跟别的炉不同,他建的是地窖炉,其产生热能的地方是地表,因此烤红薯干时,红薯受热的温度会很均匀,耗电少。后来,全建军还为自己的地窖烘烤炉申请了国家专利技术。

2010年,有了全建军的烘烤技术,倒风潭村没有一片红薯干发霉或者烂掉,全建军把自己种的和村民种的红薯全部用烘烤炉烘干,总共烘制了大约2吨的红薯干,拉到镇上卖20元1公斤,很快被抢购一空。可以说,他改变了红薯干的“命”。但是红薯干也给他和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片红薯干带来一个产业

全建军虽然加工出了红薯干,而且一下子卖光了,但是很多村民还是不太相信这种传统的不值钱的东西能上大场面,能赚大钱,因此他逢人就说:“只要谁能种出黄心红薯,我都包收购。”

2011年,在全建军的大力发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大了红薯的种植面积。种植面积从原来的几十亩,一下子扩大到700亩。为了大家都能从红薯干的加工上获取利益,全建军还为种植大户亲自建设烘烤炉,并按照他的经验和方法,将从地里采回来的红薯放置在阴凉处风干,让红薯继续积淀糖分,然后经过蒸煮、烘烤、晾晒、压制成型等步骤,制成黄金红薯干。而对于那些种植面积不大,加工不便的农户,则全部收购他们种出来的红薯回来加工。

2010年11月份,一批又一批红薯干加工出来了,这次销售成了全建军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那么大量的红薯干,在镇上无法消化掉,只能在桂林出售。

“我们村在10多年前,说白了就是一个山沟沟,村里距离镇上有3公里远,中间还隔着一条江,从村里到江边渡口没有大路,只有狭窄的田埂路。每次我们都是挑着红薯干走田埂出去到渡口,再坐船过江,过江后再坐摩的到镇上,然后再从镇上搭班车到桂林。每次都是早上5~6点出门,一直到中午11点多才能到达桂林。”

全建军和母亲以及姐姐一起,每人挑着两箩筐红薯干进入桂林市区后,就会分散到大商场或者菜市场门口摆卖。“我们经常被城管赶来赶去,有时候刚放下扁担,马上就听到喊‘城管来了’,只能又挑起箩筐跑,为了躲避城管,我们通常是今天在七星公园门口卖,明天去象山公园门口卖。”

“你终于来了,我为了买你的红薯干都等了好几天了。”2011年12月份,有一天全建军在桂林商场门口,刚放下扁担箩筐,就听到一位50多岁的阿姨冲着自己喊。原来这位姓张的阿姨,几天前买过全建军的红薯干,回去后发现他的红薯干口感非常好,就想买多点送给亲戚朋友,没想到连续来这守候了5天才见到。

张阿姨的经历,让全建军想到了一个办法:印制名片或者宣传单,每个购买的客人都送上一张,以后想复购,可以随时打电话,订量大的还可以送上门。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让全建军销量大涨。特别是他2012年12月初参加了桂林市举办的国际农产品展销会,在展销会上,全建军的红薯干大受欢迎,带去的红薯干早早就卖光了,还结识了很多外省的客户,收获了很多订单。到了2013年后,已经不需要挑着红薯干出去卖了,都是电话订货。

可是很多客人在吃了全建军的红薯干后,心底却产生了怀疑,有些甚至认为色泽那么金黄、口感那么软糯的红薯干,肯定放有添加剂。为了排除顾客的疑虑,全建军决定邀请他们到厂里来参观整个红薯干的制作流程,顾客参观完红薯干的生产过程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担忧。后来这些顾客都成了全建军红薯干的免费宣传员,在这些“忠实粉丝”的口口相传下,“灵川三街镇倒风潭村红薯干”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成了桂林人最喜欢的零食之一。

倒风潭村的红薯干,还吸引了当地媒体的注意,2012年12月份,桂林日报记者到该村采写了红薯干的产业带头人全建军,并写出了稿件:《他让红薯变“黄金”》,使得他与倒风潭村的红薯干更是名声大振。

名气大了,市面上很快出现了很多自称是倒风潭村加工的红薯干,这些红薯干吃起来口感很硬,味道寡淡。影响了倒风潭红薯干的声誉,这时,全建军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因此2016年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了“九坎十坷”商标,并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红薯干加工车间,安装了一条自动化红薯干生产流水线,配套120立方米的冷库。整个加工环境与设备都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建设。

全建军除了加工普通的红薯干外,还大力开发新的特色品种。原来在加工红薯干历史悠久的倒风潭村,对红薯干还有种特别的吃法,就是用花生油和芝麻油炸红薯干,这种油炸过的红薯干外焦里嫩,香甜可口非常美味,可以卖到80元1公斤。油炸红薯干品种的研发,更是引爆了一个销售的热点。

“新鲜的红薯干出炉了,哪位想要,直接私聊我订货。”2020年11月份,加工出第一批几百公斤红薯干的全建军,只在微信里发布了一下信息,就马上收到了数十张订单,短短几个月,就为合作社带来了上百万元的纯收入。如今的他,通过微信和电商网络平台,已经把他的红薯干卖向了全国各地,而倒风潭村的红薯,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特色产业。

新品种给红薯干产业赋能

经过几年积累,倒风潭村的红薯干产业也在一步步变化。2013年,在全建军的引领下,倒风潭村的12名经济能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资金、选种、种植、病虫防治、红薯干制作等方面,对入社的农户进行扶持帮助,同时聘请专家作为合作社技术指导,为成员提供科技服务,与入社成员签订收购合同,共吸收合作社社员52名。在龙坪村现有700亩红薯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发展灵川县海洋乡的思安头村、国清村,潮田乡的南圩村,大圩镇的雄村、潭下镇的东头村等红薯生产基地,面积500亩,提高了产量。

打开全建军几年的红薯干销售账本,记者看到了一串漂亮的数字:2010年红薯干销售1500公斤,得钱3万多元;2011年销售红薯干1400公斤,得钱36万多元;2012年销售红薯干3万多公斤,得钱100多万元;2013年红薯干销售9万多公斤,得钱300多万元,2018年红薯干卖15万多公斤,得钱600多万元,2020年,红薯干销售20多万公斤,得钱800多万元。这每一组数字,都曾经浸泡着全建军的汗水和洋溢着他内心的喜悦。

最让全建军开心和自豪的是,他不单自己种植红薯加工红薯干赚了钱,还带动了村里的兄弟姐妹们也赚了钱。全村50多户,共种有700多亩红薯,产值500多万,人均收入5万左右,多的有10多万。

堂哥全黎军,曾经在化工公司打工,虽然收入不错,但一个人的工资要养全家6口人,压力很大,且常年在外,与家人和孩子相聚的时间很少。2012年回来跟着种植红薯,并在全建军的指导下,掌握了红薯干的制作方法,现在每年有6万左右的收入;堂哥全爱辉,原来每年在家里养2头牛,2头猪,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后来也一直跟全建军做红薯干,一年有5~6万收入,2016年最高收入达8万元,2020年收入也有3万多元。王家村的王细,原来是开车的,开久了觉得身体吃不消。2014年也跟随全建军种红薯,虽然才种1亩多地,但是有了全建军做的烘烤设备,如今光红薯一块,每年也有4万元的收入。

此外,红薯干产业的发展,让很多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如村民崔凤英以前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农闲的时候就只能呆在家里,如今在合作社干活,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正在给红薯干整形的她停下手中的活感激地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再也不用外出打工,多亏了建军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就业的机会啊!”崔凤英的话道出了不少村里人的心声。该村的红薯干产业也带动了灵川三街、海洋等乡镇的20多户年轻人回乡创业。今年31岁的海洋乡响水岩村的村民熊丽媛说:“以前我们村是偏远的贫困村,山里条件太苦了,很多人都待不住。倒风潭村通过制作和销售红薯干致富了,我觉得这个产业也适合我们村发展,我想学习这个技术,然后回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熊丽媛说,她已经花积蓄引进了一套烘焙设备制作红薯干,采取电商销售的模式,已经收到了不俗的效果。

近年来,依靠电商加合作社的模式,倒风潭村的红薯干畅销到了广州、珠海、南宁等大中城市,建立较完善的销售网络,甚至远销至东南亚、美国以及欧洲。

话又说回来,在2017年后,全建军发现,原来每亩可收红薯3500~4000公斤,后来逐渐下滑到1000公斤。农户收入明显减少,农业部门专家的解释是:红薯品种老化严重,需要尽快更新品种。但是换种是大事,并非什么品种都合适做红薯干,可是种什么样的品种好呢?

为了谨慎起见,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全建军与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一起建成了红薯新品种试种示范基地,引进了20多个红薯品种试种,经过了4年的试种,全建军发现其中有4个品种产量达到4500公斤1亩左右,含糖分高,做出来的红薯干色泽金黄、透明,柔软,口感比老品种更好。有几个品种产量也达4500公斤1亩左右,但是含淀粉高,加工成红薯干的话,口感偏硬,更适合加工红薯粉等食品,而有些品种很粉,适合鲜食。全建军说:“通过4年的数据观察,我们发现了4个新的可用来替换的新品种,这些新的品种,将为我们村的红薯产业赋能加油,2021年,我们将大面积推广种植。”

全建军是个热爱学习的人,而且特别爱琢磨,2017年,他参加了广西青年农场主培训,极大的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后来到外省参观和学习后,更是发现农产品深加工大有文章可做。

爱琢磨的他马上想到在红薯种植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红薯藤。从2016年起,他就把红薯藤拿刀切碎,拿微生物菌发酵红薯藤喂鸡、喂猪、兔子等牲畜。为了更好的研发红薯藤微生物饲料,2019年,全建军还买了台小型颗粒设备回来,把红薯藤加工成颗粒饲料,经过几次试验,加工出来的红薯藤颗粒饲料存放一年都不变质。这极大的鼓舞了全建军的信心,因此2020年他又购买了2台大的颗粒制造设备回来,大举加工红薯藤颗粒饲料。全建军发现,用红薯藤喂猪、喂兔子、喂鸡等牲畜,每年可以减少一半的投入。

科学研究表明:红薯皮含有大量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能有效预防便秘、感冒,以及抗衰老等用途。全建军称将来会深耕红薯产业链条,努力将红薯产业资源利润最大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先后荣获桂林市十佳青年创业奖、2016年感动灵川十佳种养致富能手光荣称号;2018年灵川身边的榜样荣誉称号;灵川县2018年度农业发展十佳致富带头人;2019年桂林市勤廉榜样人物,2020年,全建军获得了广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表示,将来要更好的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带领村民发展红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建军红薯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庆祝建军95周年
后期加工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无论等多久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红薯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