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兴劳动之美

2020-05-30

时代邮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

■ 策划人语

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习近平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我们一直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然而今天,劳动的价值似乎被低估,宣扬劳动光荣似乎是很老土很过时的事情,劳动教育缺失成为严峻的现实。

劳动光荣过时了吗?没有。劳动仍然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没有劳动创造,没有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卡车司机……这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就没有今日中国的成就。一场疫情,更让我们看到,最艰难的时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从死神手里抢救了生命;是无数普通人的劳动,在维持着社会的有序运转,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觉得,劳动是如此的伟大和美丽。

在今天,劳动也不再仅仅是生存的手段,还具有审美价值。我们所追求的诗意的栖居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我们爱看李子柒,是因为她的劳动充满美感,传达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和聪慧、灵动、爽利的精神气质,是最生动的“劳动创造幸福”。

用政策关怀和制度呵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善待劳动者,激发亿万劳动者的创造力,仍然是今日中国的重要课题。我们希望重建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价值观,重新赋予劳动以荣光。

火红5月,是劳动者的节日,谨以此文向劳动者致敬!(执笔/黄菲)

■ 本刊立场

劳动:永不过时的美丽和荣光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那就是我们的劳动。如果说我们有什么可以仰仗,那也是我们的劳动。通往幸福的道路仅此一条:自觉自由、充满尊严和愉悦的劳动。

光耀中国的劳动之美

中国有着崇尚劳动、以劳动为美的文化传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勤春来早”,“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量的诗歌民谣、谚语和故事传说,表达了以劳动为美的价值取向。“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可能是中国流传最广的春联之一,“晴耕雨读”则是传统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

古代诗词有许多关于劳动的内容。《诗经》就是一部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作品,其《国风》大多是反映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劳动人民的劳作情况和与劳作相关的民俗风情。“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忙碌充实的劳动场景,使诗句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说,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诗人们正好以诗的意象诠释了马克思的劳动观。

在文学世界,劳动是一种美好、健康的审美意象。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劳动享有特别的礼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饱含深情地描绘了许多劳动的场景,展示了劳动者的可敬可爱形象,书写了一个由劳动者创造的新世界。刘庆邦的《月光下的芝麻地》,写的是一群年轻姑娘抢先悄悄地帮队里收割芝麻的故事。作家把一个简单、饱满、充盈的劳动过程充分展现出来,劳动之美跃然纸上。

从革命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中国一直积极建设新的价值观,其中劳动价值观是重中之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让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承和丰富,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的新阐释、新解读。

劳动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谱系中拥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评选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以国家的名义向劳动者表达致敬。“最美奋斗者”,有卓越的科学家如袁隆平,也有普通的劳动者如其美多吉。袁隆平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为了让杂交水稻造福人类,辛勤劳动了半个多世纪,年逾80仍然工作在田间地头、实验室里。他的一生就是劳动实现梦想、破解难题、铸就辉煌的典范。其美多吉是一名普通的邮递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有一条全长604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环境艰苦、气候恶劣,其美多吉在这条雪线邮路上默默奉献了30年,累计行驶里程140多万公里。

2020年春,新冠疫情暴发,危难之中,医务工作者以奉献精神和科学态度展示了专业劳动者的魅力,成为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取代各路影视明星成为全民偶像。一个个穿着防护服的身影,一张张被口罩勒出印痕的脸,赢得了无数感动和敬意。在疫情中坚持工作、保证社会有序运转的普通劳动者,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快递小哥、环卫工人、普通志愿者,都赢得了空前的尊敬。

劳动在中国的大众文化中一直有重要的席位,对劳动精神的呼吁,对劳动者的赞美,对美好劳动的向往,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4年《中国画报》封面上王进喜手握钻机手柄眺望远方的形象,人民币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形象已成为经典劳动文化符号。罗中立的美术作品《父亲》以一个大巴山老农民的脸,展示了普通劳动者朴实、善良的形象,既刻画了底层劳动者之美,又彰显了劳动价值所在。2009年,服务建筑工人群体的小报《大工地》创刊,引发关注;央视春晚为农民和工人长设一席之地,借小品喊出“劳动人民是最美的”;“农民工春晚”每年举行,渐成现象……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邮递员”“寻找最美职工”等活动,之所以有影响力,就在于劳动光荣劳动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

与劳动相关的纪录片都有着很好的风评。《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人们着迷的不只是美食,更是寻找食材、制作美食那质朴而又精妙的劳动过程。《大国工匠》纪录片展示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最终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的过程,征服了新时代的观众。

新媒体时代,中国更是出现了一位因劳动而拥有亿万粉丝的现象级人物,李子柒。我们在她的视频中看到的是一个真正浸淫到生活内里的劳动者。她麻利又老练,忙碌又充实,专注又富有节奏,赋予劳动清新而又充满力道和智慧的美感,展示了肉眼可见的“劳动创造幸福”。人们被她所展示的劳动之美打动,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重新开启一种在劳动中探求和确立生命意义的可能。

复兴劳动之美的重要意义

然而一个我们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是,“劳动”正在遭遇危机,“劳动之美”正在被漠视,“劳动文化”正在被边缘化。

劳动被边缘化的原因很多:人性中本来就有好逸恶劳的因子;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使人们开始忽视基础性劳动的重要性;过快的生活节奏、过大的生活压力使人渐渐失去劳动的乐趣,劳动在某种程度变成了苦役;资本文化、科技文化兴起,劳动文化被弱化,劳动的收入被降低,劳动的价值、地位被贬低,劳动者的权利和尊严被漠视;以劳动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被现代性危机解构,对于劳动的尊敬被让渡给财富;等等。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复兴劳动之美,激活人们对劳动的热情,成为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劳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光辉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次求索与跨越,无不是劳动人民奋斗的成果。没有愚公移山精神,没有红旗渠精神,没有大庆精神,没有“拓荒牛”精神,没有载人航天精神,没有华为精神……我们就无法创造中国发展的奇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动力生发于无数普通人日常的劳动之中。正是各行各业不同岗位上千千万万人的辛勤劳动,推动了中国的前行。

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证明了劳动的伟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世界大国到世界强国,仍然需要我们艰苦劳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去了脚踏实地的劳动精神,就会失去发展动力,社会大厦将丧失基石。技术进步只不过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劳动领域、劳动岗位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人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仍是一切的基础。新经济新业态下,劳动的意义除了直接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营造诚实守信的良性营商环境。抗疫期间曝出的上市公司瑞幸咖啡大规模财务造假,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恶性事件,就说明那些不尊重劳动、不敬畏劳动、不愿意诚实劳动,企图通过投机和作假在市场牟利的人最终会被戳穿泡沫,被市场所抛弃。

劳动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传统也最坚韧的文化认同。几千年来,人们如同相信日月星辰一般相信勤劳、善良、正直、忠诚等美好高贵的品质,并世代恪守和传承。人们相信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必有收获,靠天靠地靠父母不如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劳动之美暗淡的背后,是以勤劳、诚实、守信等为内核的中华传统美德受到轻视和损伤。复兴劳动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审美上的坚守,是守护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之美、文化之美、传统之美,守护我们的民族认同,也是在守护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和魂。

劳动也是对以真善美为基础的公共价值的捍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价值观交错,功利主义流行,焦虑浮躁的气氛蔓延。相比从事一份踏踏实实的工作,年轻人更向往成为流量明星、网红主播。圈钱、找投资、赚快钱比诚诚恳恳做实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一些人失去了追逐梦想的动力,生活变成了混日子。“废柴”“卢瑟”“感觉身体被掏空”……不少90后、00后的口头禅,听起来倍感“无力”,“佛系”心态和“丧文化”在这个本应最有朝气的群体中滋生。锤炼稳定的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振民众精神,夯实社会根基,劳动是最好的路径。

劳动也是我们每个人通往幸福的道路。劳动让我们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劳动着是幸福的。在劳动中,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潜能得到积极挖掘,我们和世界建立最深刻的联系,我们切身体验生命的存在意义,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正是马克思说的,“劳动的根本价值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觉自由的劳动是幸福的唯一源泉。”所以,熟练的工人完成工作之后,会散发出心满意足、安宁祥和的气息;所以,我们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辛苦劳动后会觉得饭菜特别香;所以,林语堂说“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体格上与道德上之健康状态”,王蒙说“没有亲近过泥土的童年不是完整的人生”;所以路遥在小说《人生》中,道出对劳动的体悟:“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

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劳动是光荣的,崇高的,伟大的,美丽的。劳动的力量不应该被轻视,劳动的价值不应该被低估,劳动的光芒不应该被遮蔽。

让劳动之美继续闪耀光芒

复兴劳动之美的前提,是劳动者地位和状况的改善,是劳动价值的被认可,是社会提供一种令人信任的生活方式——劳动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倡导体面劳动、美好劳动,要建构一种伸张劳动价值和劳动者尊严与权利的劳动文化。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体面劳动、美好劳动是关键。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职业生涯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了人生的黄金时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人生价值。如果职业生涯中的劳动无尊严不美好,又何以实现美好生活?

要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让广大劳动者更有获得感。要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和社会氛围,肯定劳动的价值,通过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来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要充分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面对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诉求,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

近年来,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经连降多年,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难兑现、企业欠缴少缴社保之类的事件屡见不鲜,“5+2”“白+黑”“996”“过劳死”之类的关键词频频上新闻热搜。在一些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屡见不鲜。一些员工辛苦劳动连应有的劳动报酬都难以得到,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辛勤劳动,但连体面的生活都难以实现。持续提升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实现尊严劳动、体面劳动、美好劳动。

美好劳动更意味着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的才能、智慧、品格、意志、情感等本质力量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劳动的价值。

劳动不只创造美,劳动本身就是美的。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说:“比较玩乐,劳动更能让人快乐——这种精神的感受;简单劳动也能钻研改进,体会其中的兴味——这种工作的技巧;不是被迫的、被动的工作,而是自己作为工作的行为主体发挥作用——这种劳动的智慧……”一个质朴而敏锐的劳动者,才能发现和体悟劳动最本真的美。

要做一个辛勤的劳动者,勤奋敬业,锐意进取,脚踏实地;要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诚信可靠;要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专业过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当一个人敬畏劳动,珍惜工作,满怀热情,爱惜名誉,不管在怎样的岗位,他的劳动都是崇高和美丽的。新冠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武汉一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给困难群众送去粮油肉菜,“困难时刻要站在他们身边”;快递小哥朱红涛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但却最生动地诠释了劳动的崇高、美丽、光荣、伟大。

复兴劳动之美,还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培植深厚的劳动情怀。劳动教育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让在富足环境中生长的一代人认同劳动的价值,理解奋斗的意义,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承受人生的风雨。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劳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无疑是高瞻远瞩的。让与劳动越来越远的一代人,在出力流汗中体会劳动的真谛,磨炼意志,涵养精神,增长才干,感受快乐,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怀,“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正是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

■ 背景·盘点

致敬,最美劳动者

这些可敬可爱的劳动者,用自己至真至善至美的敬业、奉献、勤勉、创新,证明了劳动的美丽和光荣。

雷神山建设者:奋战在危险的战疫前线

医院是阻击新冠疫情的主战场。战斗打响,中建二局迅速组建了2800人的建设队,他们参加了全国五地六所疫情保障医院的建设,这其中就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爷仨参建火神山

90后的武汉小伙邓康是中建二局一公司的一名电工,常年在湖南长沙干活。2月3日一早,邓康得知公司要组建队伍支援雷神山医院建设,便主动请战。他瞒着家人,随公司一起驰援雷神山医院的建设。

到达雷神山医院工地后,邓康便和同事们投入到A07区隔离病房的施工中。还不到两天他的谎言便露馅了。知道真相后的家人不敢过度打扰他,只好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和邓康有关的消息。看着建设者们在战“疫”前线24小时连续奋战的故事,父亲邓昌斌既心疼又感动,决定带着同是电工的大儿子邓露去前线和二儿子邓康“会师”,一起支援雷神山医院建设。

“小儿子都在前线干,做父亲的当然不能怂,更何况我们还是武汉人啊。”父亲邓昌斌看着身边的两个儿子,“上阵父子兵,我们爷仨一起干,也就没那么担心了。而且全国人民都看着呢,我们一定加油干,为抗击疫情出份力。”

90后退伍军人的选择

“武汉雷神山医院急需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师!”2月3日中午,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微信群里的一则消息刚刚发出,12个名额在几分钟内就有20余人报名,这其中就有公司的90后员工甘泉胜。他说:“退伍不褪色,我经历过生死考验,心理素质比常人更强。如今我不去谁去!”甘泉胜连夜从北京出发,驱车14个小时抵达了雷神山的施工现场。

甘泉胜和战友们一起分成了两班,白天黑夜24小时连轴转,吃住全在工地,垒上砖架块木板当餐桌,困了就裹紧衣服眯一会,尽最大努力保障施工生产,全力做好施工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成为了现场的“小陀螺”。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让我看到身边的共产党员总在危急和困难时刻挺身而出!”作为一入党积极分子,甘泉胜希望自己能尽早通过党组织的考验,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吹不灭”的生日蜡烛

2月9日凌晨一点,中建二局三公司援建队员彭朝春如往常一样从早上忙碌到晚上,终于回到了指挥部的办公室。雷神山终于交付了。

“彭哥,祝你生日快乐,您这生日和雷神山医院同一天呢,我们大家都记得呢,没想到您回来这么晚,所以祝福迟到了一点!”在彭朝春又累又饿之际,有心的同事们为他及时送上一份简朴至极的生日套餐:一个沙琪玛“假装”是蛋糕,一盒泡面“假装”是长寿面,还有一个打火机“假装”是蜡烛。

对43岁的彭朝春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简单却又难忘的生日。吃着泡面许愿时,他说:“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一线建设者和患者都能平安凯旋!”随即他开始吹蜡烛,由于带着口罩,打火机蜡烛怎么也吹不灭,他赶紧补充:“打赢这场战役的信念与热情,就如这火苗一样坚定!”引得同事们哈哈大笑。

彭朝春是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老党员。武汉告急,这位武汉人主动请缨加入到了建设一线。从2月3日抵达雷神山施工现场后,他就成为了工地上最早开工、最晚收工、一直忙碌不停的人。

在最危险辛苦的战“疫”前线上,一位位平凡建设者的努力,换来一座座医院迅速投入使用的奇迹。(闻江)

屠呦呦:一辈子专注青蒿素

1969年1月底,39岁的研究实习员屠呦呦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屠呦呦在北京大学时学生物药学,毕业后又脱产学习过两年中医,科研功力扎实,遂被委以重任。“屠呦呦的责任感很强,”屠呦呦的同事廖福龙说,“她认为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自己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做好。”阅读中医典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屠呦呦用3个月时间,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编辑成《疟疾单秘验方集》。此后至1971年9月初,屠呦呦和同事对包括青蒿在内的100多种中药水煎煮提物和200余个乙醇提物样品进行了实验,但结果总令人沮丧。

屠呦呦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案,夜以继日进行实验,终于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去掉其酸性部分,剩下的中性部分抗疟效果最好!1971年10月4日,实验证实,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进行临床试验,需要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屠呦呦的同事姜廷良回忆:课题组用7口老百姓用的水缸作为常规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提取试验样品。“乙醚等是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品,当时实验室和楼道里都弥漫着刺鼻的乙醚味道。”一些人头晕眼胀,甚至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但当时设备设施简陋,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也顾不得许多。

在临床前试验时,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只有进行后续动物试验、确保安全后才能上临床。为了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幸而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和临床试用,1977年,课题组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1973年9月,屠呦呦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

近几年,屠呦呦两度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国际奖项上“零的突破”:2011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她表示,荣誉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虽然青蒿素是特殊时期团队协作的结果,但屠呦呦的贡献非常关键。”

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极少参加公开活动。张伯礼说,“她多次跟我说:我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咱们还是加紧青蒿素研究吧。”(赵永新)

殷玉珍:种树治沙30年

面对黄沙漫卷的不毛之地,有的人选择了远离,有的人却选择留下来,并且改变它。

殷玉珍。一个中国女性,在毛乌素沙地坚持种树30多年。

殷玉珍出生在陕西省靖边县。1985年,19岁的她嫁到离娘家10多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与白万祥结为夫妇。新家的地名“紧背沙”,方圆十几里就有一户人家和一棵树,她丈夫白万祥和父亲种下的一棵树。

陕北的媳妇大都是一把持家好手。殷玉珍也好强。她望着门前的黄沙就想,这辈子就让沙子欺负着?她不甘心。

一次她去打水,猛然发现井边的一株小杨树泛了绿。一个念头瞬间点燃:一棵树能活,这沙窝窝里就能种树。有了树就能挡住沙,挡住沙就能保住家、保住地。

1986年春天,她和丈夫购买了600棵树苗,种在房子周围,每天细心照料。经历了风霜和干旱之后,栽下的600棵小树只活了不到10棵。殷玉珍看到了希望,“有一棵树能活,就说明这沙子里能种树。”那些在风沙中飘摇的小树,就这样在殷玉珍和丈夫的眼中长成了一片绿洲。

夫妻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越干越来劲儿。饿了就啃一口干粮喝冷水,累了就在沙地上歇一歇。脚下不知烫出了多少个泡,汗水不知往沙里流了多少,铁锹也不知用坏了多少。有一年春天,全家齐上阵,整整干了三个月,栽下5000棵柳树。结果,一场昏天黑地的沙尘暴就把天地搅翻了个儿。要是别人,早就“缴械投降”了。殷玉珍还是不服气,提了铁锹就出门。她琢磨,怎么才能不让大风把树苗都拔掉,观察风的方向,沙的走向,还是要先把周围的沙子都固定住,才能开始种树。慢慢的,她找出了与沙漠相处的方式。

30多年,茫茫一片沙,在殷玉珍全家的脚下,变成了无边的绿色。

30多年,殷玉珍的坚持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荣誉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个人称号,“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对于未来,殷玉珍还有好多规划。生态园要转型,除了种树,她还规划着向沙地要效益。“再晚些日子,我家的玫瑰、枸杞、黄李子、杏树、西瓜、核桃、樱桃就都成熟了。我家的水果能从5月吃到9月……”

在乌审,殷玉珍并不孤独。那些被人们记住的名字,有第一代的治沙人宝日乐岱,第二代的治沙人殷玉珍,还有第三代的乌云斯庆……在这里,生态建设正发生着一场质的革命。中国治沙人的故事正在继续。(任姗姗 周飞亚)

陶勇:医学已成为信仰

因为伤医事件,眼科医生陶勇成为公众人物。实际上,在业内,他早已是“大牛”:35岁晋升主任医师,37岁担任知名三甲医院科室主任,成为博士生导师,发表了98篇SCI论文。受伤后,他说,如果他的手不能再拿手术刀,他也希望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下去,换一种形式工作,继续去造福更多的人。对于陶勇来说,眼科不只是事业,医学已成为信仰。

1997年,陶勇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保送研究生时,9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中只有陶勇一个人进入北大人民医院眼科。

他把医学当成修行之道。一次手术中,陶勇刚把患者的眼睛打开,显微镜的灯就灭了,怎么办?陶勇说,必须沉着冷静,继续完成手术,而整个过程中患者完全不知情。“上学时,老师就说过,如果遇到手术中停电,肚子已经打开,血还在流,慌乱的话就不知道剌哪了。”

陶勇选择了眼科的一个冷门专业——葡萄膜炎。针对这个病的用药和手术十分复杂,需要医生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进行判断,而不是仅限于眼科专业范畴,“如果用药不当,不仅治不好,反而火上浇油”。葡萄膜炎患者在长期治病的过程中往往耗尽家财,所以被称为“穷病”。陶勇是个特别喜欢跟人分享经验的人,对年轻医生更是倾囊相授。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吗?“师父都没‘肉’吃,更何况徒弟啊。”陶勇一句玩笑话,表明选择葡萄膜炎这个方向,医生注定难以暴富。

很多患者专门为了挂陶勇的号从外地赶来,“陶主任周一的门诊不限量,经常晚上9点或10点才送走最后一个患者。”通常,陶勇一天要接诊六七十个病患。周二手术日,从早晨7点半开始,他要连续做十几台手术。“真正成为医生后,才觉得学医的过程不算苦,从医才真的苦。”陶勇觉得那些千锤百炼固然有专业上的探索与精进,也有心性、意志在动摇与坚定间的不断循环。

陶勇打心里喜欢做医生、热爱医学。两台手术之间,换台子或消毒的十几二十分钟,他不是查文献就是写文章。陶勇总爱跟年轻医生说,要把时间利用起来,年轻的时间就这么短,过去了就没有了。(尤蕾)

■ 公众表达

“我们要反思劳动的尊严、劳动的价值”

当一个人对人生和未来迷茫失措之时,一味苦思冥想只会徒添烦恼,不如静下心来,投入到现有的、公认的可以创造实际价值的劳动中去。在这样的劳动过程中,起初可能感受到的是无奈和劳累,但只要坚持下去,常会有意外的收获,这也可称之为“劳动觉醒”。人生时而会有风雨,而由基本体力劳动锻炼出来的技巧、应急应变能力,以及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等品质,在这种时候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钱旭红

因为劳动,我们才明白生存的艰难、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因为劳动,我们就离心中的理想更近一步。劳动,是最自然朴实的行动,人们在行动中获得了人生沉甸甸的收获,同时,社会因积少成多的行动逐渐走向了成熟阶段。这便是劳动的美。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程润

我理解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体现了劳动者坚信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与付出,在生产出可以足够满足自身需求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满足他人对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需求的一种自我价值评价;另一方面,体现为社会对于劳动者个人的劳动付出与劳动贡献的多少、大小、好坏等所给予的一种价值评价。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教师 孙岩

我们要反思劳动的尊严,反思劳动的价值,反思劳动的保护。“过劳”其实是剥夺了劳动的尊严,也让劳动价值浸泡在汗水里,甚至是血水里。劳动创造财富,但不能让财富“绑架”劳动;我们最需要有尊严的劳动、有保护的劳动。

——媒体评论员 王旭东

要通过媒体宣传劳动精神、劳模人物,在全社会营造出热爱劳动、劳动崇高的氛围,改变人们对劳动的偏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和未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曹凤月

劳动者能够自愿、自豪、荣耀、有尊严地劳动才是体面劳动。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光彩活动,它的表现体现着人的价值观、劳动观和社会需求,它的内涵包含着自我劳动价值观和社会认识观的双重性。

——社会学家、《工会博览》杂志副主编 艾君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