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规划的思考
2020-05-29金鑫
金鑫
摘 要:在乡村旅游大热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变得极为重要。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乡村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围绕铜仁锦江河流流域全域旅游规划设计进行系统论述,分为项目认知、项目策略、总体规划三个部分,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规划提供借鉴,并通过对实证案例的探索,提出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及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规划;锦江流域;全域旅游
我们所说的美丽乡村、原乡风情,是以什么打动人或者表现某种道理,培养和产生乡愁的感情?是原真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人与人互动和谐的风貌。在乡村旅游的大热下,如何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客流,展现自己乡村的风貌备受关注。一个好的乡村旅游背后,是良好的乡村整体生态环境与基于此的人工基础设施与旅游景点。
各地一度热衷于乡村风貌整治,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盲目整治导致各具特色的乡村符号化和相似化,建筑改造雷同,不考虑时代变化,忽视了各地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
基于此,乡村旅游规划的目标需从简单追求外观改造,上升至构建整体原乡并且追求可持续发展。吴瀚也提出,对于村庄风貌的整治不仅仅是对建筑外表的治理,更要注重与乡村生产生活功能相匹配,同时具有生态可持续性。
一、项目认知
项目位于铜仁锦江-太平河流域,全长约八十五公里,辐射范围约一百五十平方公里,是铜仁市“一带双核”精品旅游规划中连接铜仁市区与梵净山间重要的文化旅游带。锦江-太平河流域位于铜仁市区与梵净山之间,是铜仁市城镇空间格局中的重要生态廊道与连接铜仁城区和梵净山“两核”间的重要“一带”。
在梵净山旅游持续增长和梵净山建设用地受限的背景下提出三个问题:如何留下游客?
如何延伸梵净旅游?如何打造铜仁国际旅游城市?山是梵净山旅游的核心,水是锦江旅游的特色,那么抓住梵净山、锦江水,山水相融,是构建区域旅游核心品牌的关键点。
二、项目定位
打造铜仁·锦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可以探索自然奥秘(锦江、双龙洞、中洲湿地公园),感受古村风情(孙家坡古村落、寨抱古村),领略多民族风采(云舍土家村寨、寨沙侗寨、马家回族村),乐享田园风光(万亩茶园、生态农业园),回归闲适生活(竹海别墅、温泉小镇),索溪以濯烦襟,寻樵以释躁心。
策略一:基于现状研究,构建一带五区九组团空间体系。景区长约八十公里,在这样一个长条的带状景区中,普通块状景区的环线模式已经不适用,需要进行新的旅游模式的探索。根据游客的游赏目标,以快速路为交通核心,先快速定点进入各个相应的组团,再展开相应的旅游活动。据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总共分成五个主题区段,在五个区段的基础上又形成九个组团,每个组团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
一带:依托水资源差异,分区打造丰富的悦水文化带。五区:以“古、野、趣、俗、土”五大分区规划设计理念,规划五个主题区段。九组团:据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总共分成九个组团,每个组团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
策略二:着力于市场热点需求,植入差异化高端产品序列。梵净山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客流市场良好,铜仁市接待游客以国内游客为主,主要客源地有黔、渝、川、湘。境外市场刚刚起步,目前也占据一定比重。
根据各类游客需求,把旅游由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向“商、养、学、闲、情、奇”进一步拓展。通过分析把游客类型分为四类:背包客、自驾游游客、双休日游人以及跟团游游客。由此提炼出适合不同人群的最佳产品组合。其中,背包客适合农家餐馆+小型民宿/客栈+冒险体验/民俗体验,自驾游游客适合特色餐馆+营地宿营/酒店+乡村风情/民俗文化体验,双休日游人适合美食街/特色餐馆+特色客栈/酒店+主题游/慢型观赏游览;跟团游适合特色餐馆/农家小吃。以此设计竹海别墅、钓鱼和露营基地、茶文化基地等。
策略三:依托自然人文资源,描绘原味农耕文化山水长廊。整合聚集为特色景群,形成以水文化串联农耕、民族、民俗等多种主题的原乡农耕文化山水长廊,并设计农耕文化雕塑,再现原乡农耕情以及复建农村生活场景,如庭院的塑造、晒茶采茶场以及果林的种植。总体打造农耕民俗文化村落,前水后田,山水环抱。
策略四:完善交通与基础配套设施,满足多样舒适的游赏体验。原有规划中一级驿站三个,二级驿站十一个三级驿站十二个,再此基础上,新增一个二级驿站,新增二个三级驿站,构建慢行系统。由于整个景区呈典型带状景区,增添八个快慢转换点,让游客能定点进入各个组团。并且各组团围绕中心区形成区域环线,然后向两侧扩散。同时,规划五类特色交通线路:登山徒步道、山地自行车道、燕尾船游线、竹筏游线、皮艇漂流流线。满足不同类型游客多重景观体验需求。
三、项目实施
针对铜仁锦江河流域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在景区的总体发展下,结合市场特点与场地资源禀赋特色,将景区演变为以下功能结构分区:“一带激活” ——河谷观光,戏水享乐锦江-太平河河谷景观带串联沿河景观带;“五区九组团串联”——多样主题,产业联动五大主题、九大景区,联动区域产业升级;“十八弯多重景”——休闲娱乐,索溪寻樵,结合九大景区打造多样化景观异质性体验,建立丰富游赏体系。
在核心节点上构建百里锦江旅游度假区文化、休闲、度假的特色中心,以“特色镇、民俗村、综合体”為节点统筹发展,激活度假旅游。特色镇即三个旅游特色小镇、一个古色饮食文化区;综合体即三个田园综合体、一个文体旅游综合体;民俗村即七个民俗文化特色村。
布局养生、文化、温泉、饮食四大特色小镇,支撑锦江百里度假区休闲服务中心。太平养生度假特色小镇:紧临梵净山净土,温泉资源丰富,结合原太平社区打造高端温泉养生度假小镇,作为高端商务、休闲的最佳去处。坝盘风情文化特色小镇:坝盘镇是百里锦江中点,设有高速路出入口,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因此坝盘镇作为旅游综合服务节点,打造坝盘风情文化特色镇,以文化展现地域特色。坝黄温泉度假特色小镇:依托温泉开发以及坝黄老街,区域围绕温泉、文化、休闲主题打造坝黄温泉度假特色小镇,尽显风情、优雅之美,作为百里锦江旅游文化的引爆点。茅溪古色饮食文化区:茅溪村紧临铜仁城区,对于服务铜仁市民有重要作用,依托旅游市场爆发,打造饮食、购物、游玩古色文化区,形成百里锦江起点活力中心。
为了彰显锦江民族文化,基地打造七个民俗村落旅游中心点,依托现场调研,充分考虑保护与发展的原则,以云舍民俗文化村为基点,构建七处民俗文化体验最佳去处。同时,植入田园综合体、文体旅游综合体模式,打造四个农耕文化度假旅游特色据点。依托现状资源踏勘研究,融入综合体模式,分别打造木抱(民俗生产文化)综合体、寨坝(茶文化)田园综合体、凯芒(渔耕文化)综合体,以及木弄文体(文体专项)旅游综合体,差异化打造农耕文化主题度假据点,并且依托百里锦江自然山水资源和农业资源,打造养生天堂、链条齐全的养生产业。
在水上活动的规划方面以水为魂,依托锦江-太平河打造流域九曲十八弯自然景观风貌,分区打造丰富的悦水文化带。其中静水活动有:夜游锦江、木舟竹排、燕尾船、亲水湿地。动水活动有:亲子游船、阳光沙滩、漂流、水上运动、极限运动。
总体打造全方位、多角度打造特色体验游览体验:围绕地形地貌和特色中心小镇、综合体,从水陆空多个角度打造健康、生态可持续的活力特色体验项目,大幅度提升游览的参与感和特色性。水上项目有:皮划艇漂流、水上高尔夫、滑水冲浪、水上飞人。陆地项目有:山地自行车骑行、峡谷攀岩探险、丛林徒步穿越、沙滩车骑行。空中项目有:丛林溜索、热气球观光、滑翔伞观光。
对于农耕文化的表达依托原有传统古村落以及民俗文化村,构建完整的锦江农耕文化游赏体系,围绕渔耕文化、桑织文化、茶文化、传统手工艺作坊文化主题构建丰富的农耕文化体验。渔耕文化:渔耕文化展示中心(位于渔耕乐道段,包含农事体验区、传统稻田、农业科普园、农产品市场、钓鱼俱乐部、农业采摘基地、畜牧场)。桑织文化:木枹桑蚕文化展示区(传统饮食店、传统酿酒坊、桑蚕织布坊、布艺展览馆、传统工艺市集)。茶文化:茶文化体验基地区(万亩茶园、茶趣园、茶艺山庄、茶文化展览馆、制茶体验中心)。传统手工艺作坊文化:铜仁手工艺作坊(传统手工艺品市集、手工艺品展示中心、传统榨油坊、碾坊、酒坊、蜡染坊、瓷器坊、铁匠铺、古法造纸坊、传统编织坊)。
最后针对住宿接待要综合规划接待设施,各消费阶层全覆盖。依托锦江河沿岸规划的特色小镇和田园、文娱综合体,因地制宜完善配套设施,在满足国家级旅游度假區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不同消费阶层规划不同的接待设施。针对中低档消费群体的有:云端客栈、附至民居、林海共享别墅、田野别墅、一味民宿、稻田客栈;针对高端国际消费群体的有:翻天国际温泉度假酒店、主题酒店、温泉星级酒店、傍山度假山庄、阡陌山庄、茶艺山庄。针对特色消费群体的有:丛林书屋、野营基地、房车基地。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规划不同于一般乡村建设,场地原有资源对设计影响较大。在进行河道流域乡村规划时,应当根据空间结构与资源,植入沿河旅游景点体系,以自然观光节点与休闲娱乐节点来激活河道活力,以锦江水来串联整个公共空间游赏体系与产业布局体系。其中自然观光节点以自然景观良好的区域及沿河农业遗址为主要串联对象,休闲娱乐节点以水面空间丰富可玩性高的点来串联。
参考文献:
[1]时嵩杰.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2]毕宏伟.承德市域乡村建筑风貌整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