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宫城
2020-05-29
图/ 视觉中国
壹 午门
紫禁城的门面担当
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紫禁城有着六百年的历史,居住过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故宫有四个门,北有神武门,南有午门,西边是西华门,东边是东华门,其中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皇帝宫殿的门户。让人感受紫禁城的雄伟与震撼的艰巨任务,就落到了午门的肩上。
午门高38米,正楼采用五条屋脊、四个铺面的重檐庑殿顶,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屋顶形制。午门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九五之尊的开间建制。午门由五座楼阁组成,从高空俯瞰呈“凹”字形。城楼由正楼、明廊、雁翅楼、角亭构成,午门正楼和延伸而出的雁翅楼有如飞鸟的双翼,所以又被称为“五凤楼”。
午门的命名也颇为讲究。在古代,人们在方位上以北为子、以南为午,在时间上以太阳在天空正中的时辰为午。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午门因坐落于紫禁城的正南方,又居中向阳,故得此名。
午门的设计别具匠心,呈“明三暗五”的格局,从午门的正门望去,只能看到三座门洞,即最中间的正门和两旁的翼门,而从背面看能看到五个门洞一字排开。原来在午门南面左右这两栋延伸出来的雄伟的双阙楼下面,藏着两个“隐身”的门,被称为“掖门”。掖门不仅在位置上与正面的三个门有区别,其门钉也较少。其他门上有八十一颗门钉,掖门只有七十二颗。
午门中间的门洞是皇帝的御用通道,不过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一个是皇后在与皇帝大婚之日,皇后可乘坐凤舆从这里进入紫禁城,只进不出,并且一生只有这一次机会;另一种情况是科举殿试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在太和殿参加颁布名次的传胪仪式后可以从午门中门走出紫禁城,同样也是一生只有这一次的机会。除了皇帝御用的中门外,两侧的翼门和掖门也有严格的行走规定。朝会时,宗室王公走西侧的右翼门,一二品官员走东侧的左翼门,三品以下官员只能出入左右掖门,闲杂人等不准入内。
午门正面与背面。图/ 视觉中国。午门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九五之尊的开间建制,由五座楼阁组成,从高空俯瞰呈“凹”字形。设计上也是别具匠心,呈“明三暗五”的格局,从午门的正门望去,只能看到三座门洞,而从背面看能看到五个门洞一字排开。
午门前是一座宽阔的广场,我们常在电视剧里听到“推出午门斩首”这样的话,但这着实是以讹传讹——紫禁城的门面担当可不是用来斩首示众的!无论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午门斩首这种做法。不过很多大臣在午门挨过板子。明朝中期成化年间,开始出现了廷杖这一刑罚,皇帝命人用棍棒痛打臣下的屁股,而廷杖就是在午门外执行的。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午门的真实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祭祀与天地神明沟通;二是通过战争开疆扩土,平定四方。每逢战事大捷,皇帝都会登上午门城楼,接受凯旋的将士进献俘虏,弘扬国威。皇帝在午门参与主持的颁朔礼,则是通过各种祭祀与上天与先祖沟通,传达上天的指示,彰显天子的威严。颁朔礼作为一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典礼,每年十月初一,皇帝都要在午门前举办颁朔礼,发布来年历书,授百姓以天时,指导农业生产。这个典礼原称为“ 颁历”典礼,乾隆朝时,为了避乾隆帝“弘历”的名讳,改称“颁朔”。
图/ 视觉中国
贰 太和殿
紫禁城里的金銮宝殿
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进入午门后是一座宽广的庭院。蜿蜒的内金水河上,架着五座汉白玉石桥。过桥了桥,紫禁城的玄关——太和门广场就呈现在你面前。太和门两侧有一对威武的铜狮。走过太和门就进入了“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坐落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三层石基上,高约35米,主体建筑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正面通常都能看到支撑建筑物的柱子,正面两根柱子的横向宽度叫一个开间。建筑的开间数一般为奇数,宏伟如午门开间数有九间,而太和殿的开间数有十一间。太和殿的屋顶样式,它呈五脊四坡面有双层屋檐,因此是重檐庑殿顶。这种屋顶样式象征着崇高的地位,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太和殿屋顶上一条屋脊的10个脊兽,在骑凤仙人的带领下一字排开。一般中国古建筑屋顶上的脊兽最多只允许有9个,脊兽数量越多,代表等级越高。太和殿上的屋顶除了主脊之外,一层屋檐四条屋脊,所以脊兽共有80个。
太和殿大殿中央金柱之间,高台之上安放着象征着无上权威的的宝座——龙椅。它髹(音同“休”)饰金漆云龙纹,是紫禁城里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皇帝宝座。它于明朝嘉靖年间打造而成,每一层都装饰着祥龙纹样,椅圈上盘绕着十三条金龙,椅背正中立着一条正龙,十分威严。椅子看上去金碧辉煌,但并不是黄金做的,而是通过髹木为金的工艺打造而成。将黄金在特质的胶水中研磨之后去胶晾干成为金粉再用丝棉拂扫到上了胶的木制龙椅上最后罩上一层透明的漆形成黄金打造的效果。
太和殿屋顶上一条屋脊的10个脊兽,在骑凤仙人的带领下一字排开。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太和殿内观
太和殿藻井。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龙椅两侧共有六根使用特殊工艺、雕刻着金色蟠龙的柱子,全名为“沥粉贴金江山万代升转蟠龙柱”。沥粉贴金的工艺最早见于敦煌的莫高窟,唐代十分盛行,一直沿用至今。
紫禁城中大部分的地面都是金砖墁地,这里的金砖并不是指黄金,而是用苏州太湖的澄浆泥,也就是一种过滤后除了杂质,沉淀下来极为细腻的泥,作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地砖。这种地砖,从挑选原料到制作完成,再经过严格筛选,千里迢迢运到北京,最后铺在宫殿里,至少要花费两年多时间,价格与黄金不相上下,故名为金砖墁地;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砖原名“京砖”,由于发音相似,再加上叩击有金石之声,便被叫做金砖。
太和殿的主要作用,是明清帝王庆祝重要节日、举行盛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清代的元旦、冬至和万寿节均在太和殿举办。清代的元旦,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今天的春节。在这一天,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要在太和殿前,集体向皇帝拜年,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举行完这样的朝贺之后,皇帝还要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宴会,和群臣们一起共庆新春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天的生日”。冬至这一天,身为“天之子”的皇帝,不仅要赴天坛祭天,还要在太和殿举行典礼。万寿节,是皇帝本人的生日。这个节日的名字带着美好的祝愿,有万寿无疆的意思,也是当时宫廷乃至全国重要的节日。除此之外,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皇帝大婚、任命将领出征以及宣布殿试成绩的传胪典礼也在这里举办。
TIPS 故宫如何灭火?
紫禁城中大部分建筑均为木制,火灾很容易发生。1420年紫禁城建成以来,到1912年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数百年间,紫禁城里发生的有记载的重大火灾,就有四、五十次之多。太和殿和它周边的建筑就经历过四次严重的火灾。
如今的太和殿是清朝康熙年间重建的,防火系统已经比明朝时期更为完善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的时候,主持营造的工匠师傅梁九,为了避免过去一旦有一间屋子着火,就会迅速殃及一大片宫殿的情况再次发生,特意把太和殿两侧原有的木结构斜廊,改成了砖砌结构的“封火墙”。重要宫殿两旁都放着蓄水的大铜缸,名为门海。古代的灭火设备叫激桶,其中岔子激桶,原理类似于现在的玩具水枪,而西式激桶原理类似于压水机。
图/ 视觉中国
叁 中和殿与保和殿
前朝那些事儿
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北面,平面呈正方形,是四角攒尖顶的建筑制式。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视,每年在惊蛰前后都会举办亲耕典礼,去先农坛祭祀的前一天,皇帝会到中和殿阅视祝版(审阅写在木板上的祝词),查看种子和农具。亲耕典礼当天,皇帝会先率领大臣祭拜先农神,亲耕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拿鞭,身后是捧着种子的顺天府尹,以及负责播种的户部侍郎,场面十分浩荡,充分显示出皇帝对农业的重视。
明清两朝既称过宫又叫过殿的建筑就是保和殿。它既发挥过政治和行政的功能,又曾有皇帝在此居住。明朝永乐十八年,保和殿建成,当时名为谨身殿,清顺治二年才改名为保和殿。顺治三年,皇帝在此居住,改名为位育宫,康熙皇帝也曾在位育宮居住过一段时间,直到搬到乾清宫居住,保和殿才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顺治和康熙为什么不住在“生活区”反而要住在处理朝政的前殿呢?一方面是清廷进入紫禁城,宫殿大多有损毁,而皇家也面临着初期经费不足、修缮耗时的窘境;另一方面,保和殿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之上,符合皇帝“择高而居”的理念,也可以和太和殿构成前朝后寝的布局。保和殿在清朝中后期,是皇帝举办宴会的地方,名副其实的“皇家宴会厅”。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不仅建筑等级高,在空间上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造时,保和殿采用了减柱法,大殿内的柱子减去六根,殿内的空间更为宽阔,满足宴会时的陈设需求。清代公主出嫁时,皇帝要在保和殿宴请三品以上大臣,以及公主的丈夫“额驸”。额驸的父亲、额驸家族中在朝为官的人都会受邀参加宴会。清代皇帝派将出征要在保和殿举行宴会,为将士壮行。皇帝往往会在宴会上赐予将士们御用弓箭、宝刀和好马,用来护卫将士出征,期待他们得胜归来。
保和殿。图/ 全景网
TIPS 清代状元是如何选拔出来的?
科举殿试也曾在保和殿举行。清代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的殿试,地点最初设在天安门,后来改在太和殿,乾隆五十四年,定于保和殿内举办。殿试为考生排位,分为三等,清代有专门的“读卷官”,一般由大学士和部院大臣组成。通常来讲,殿试当中不会再有淘汰,阅卷官只是根据答卷水平给考生排列名次,所以说殿试相当于一场科举排位赛。最终的名次由皇帝钦定。皇帝御览后,会钦点殿试——一甲前三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七名考生为二甲,名次由读卷官给出,所有名次排定后交给内阁,列于金榜。
肆 乾清宫
内廷后三宫里的老大
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走出保和殿,穿过广场,进入乾清门,就到达了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内廷。内廷中最高大宏伟的建筑就是乾清宫,是紫禁城建筑中最早一批落成的宫殿。它拥有汉白玉台基,重檐庑殿顶的皇帝级“高配”。乾清宫在明清两代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明代是皇帝的寝宫,清代雍正皇帝将寝宫搬到养心殿后,乾清宫就成了皇帝召见大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举行宴会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乾清宫门口的石台上东西各有一座小金殿:江山亭和社稷亭,象征着万里江山和国家社稷的权力统一,金殿所在石台四周的围栏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狮子,若是凑近了看,你会发现它们的表情各不相同,有的喜笑颜开,有的憨态可掬。乾清宫身后有两所小小的宫殿:昭仁殿和宏德殿。昭仁殿是清代皇帝的书房,明代宏德殿是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清代这里是皇帝用餐、处理政务、读书休息的地方。
乾清宫匾额。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社稷亭。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殿前四个小小石台是在节日中放天灯和万寿灯的灯座。万寿灯上挂有八幅灯联,上面写满吉祥如意的诗句,天灯上则挂着高高的灯笼。
乾清宫里宝座上方悬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意为正直无私、光明磊落,寓意帝王要坚持承前启后的光明正道,以此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匾额由清代顺治皇帝亲笔书写,嘉靖年间失火将匾额烧毁,幸而此前康熙皇帝已将这四个字刻在石头上,大火之后,由已是太上皇的乾隆根据石刻上的字迹重新制作匾额挂回原处。
匾额后面还藏着清代的秘密立储制度。康熙皇帝文治武功,政绩卓著,但在选立太子方面却并不顺利。经历过一番兄弟反目、勾心斗角之后,继位的雍正皇帝决心改变原有的立储制度,于是有了“秘密立储”的传位方式——将选定的继承人名字写在文书上,一份藏在正大光明匾后,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
乾清宫宝座。图/ 全景网
TIPS 皇子们在哪里读书?
乾清门内东侧,有两栋坐南朝北的房子,是雍正时期设立的上书房,皇子们就是在这里读书。
图/ 视觉中国
伍 交泰殿和坤宁宫
中轴线上女性的殿堂
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建筑形式与外朝的中和殿相似。皇后的生日千秋节,她会亲临交泰殿接受嬪妃的朝拜。清代,每年春天皇帝要到先农坛举行亲耕礼,而皇后要到御苑举行躬桑礼,亲自采桑喂蚕。采桑前一天,皇后要到交泰殿阅视采桑工具,然后去先蚕坛祭祀。皇帝亲耕,是为天下人做出表率,倡导人们重视农业生产;而皇后躬桑,则是表达了对农副业的重视。农耕与桑蚕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里,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皇帝和皇后参加这一系列国家礼仪活动,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体现,也表达了古人对富足生活的美好向往。
交泰殿还是清代存放25方宝玺的地方。宝玺为皇帝所用,质地多样,有玉、鎏金、紫檀木等材质,制作精美。
坤宁宫位于交泰殿北面,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皇后的住所。原本坤宁宫的大门处于宫殿正中央,到清代顺治十二年的时候根据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坤宁宫进行了改建,门移到了正面偏东的位置,这让坤宁宫成为紫禁城里最具有满族特色的建筑。坤宁宫的窗户是直棂(音同“灵”)吊搭窗,宫墙布满了凤纹的彩绘。
养心殿有正殿、后殿,中间由穿堂相接所以养心殿的整体平面就像个“工”字。前殿院内,有东西配殿,后殿两侧连接东西耳房,也就是体顺堂和燕喜堂,外围还有南北贯通的东西围房。遵义门和养心门,是出入养心殿的两处门户。进门处各有一座影壁,而两道大门之间则是一片相对空旷的广场也算是这一区域难得的留白。整个养心殿区域,建筑布局紧凑合理,将皇帝的家国天下尽收其内。
养心殿坐落于西六宫的南面,虽然属于内廷范围,但又紧邻外朝。养心殿与内廷中枢乾清宫仅一街之隔,军机处、内奏事处等重要机构就位于养心殿南侧的高墙之下,显然皇帝住在养心殿里方便与这些机构沟通,政务处理也更有效率。这样的“性价比”,令清代的皇帝自雍正开始就选择养心殿作为寝宫。
1/2养心殿及门前的影壁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养心殿正殿明间。图/ 视觉中国
养心殿作为紫禁城的权力中心,其设计与陈设都体现出了它的核心地位。正殿明间也就是大殿最中间的房间十分宽敞气派。正中偏后是一块略高于地表的方台,称为地坪。地坪上摆放皇帝的宝座,宝座前设御案,宝座后有屏风,宝座的两侧则布置着掌扇、甪端和垂恩香筒各一对,屋顶正中是金色的蟠龙藻井,与宝座及周围陈设共同衬托出皇帝至高无上的身份与地位。
养心殿明间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因此既要考虑通透性,也要兼顾私密性。于是养心门内的那座木影壁便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巧妙设计。影壁采用屏风门形式,可开可关。开启式让人豁然开朗,关闭时,又能给人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影壁门敞开的时候,皇帝坐在明间的宝座上向南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养心门外的一块玉璧。这块玉璧嵌入铜框之后,被安置在汉白玉基座上,十分醒目。
养心殿区域的院落,空间比较狭窄,如果没有这块玉璧,皇帝一眼望去,首先看到的就是院墙,但有了这块玉璧,改变了皇帝的视觉节奏,从而使空间并不显得局促。而且这块玉璧使得皇帝改面墙壁为玉璧。在警示皇帝自省治国的同时,也显出宫廷景观布置的风雅别致,韵味全然不同。
养心殿东暖阁,在清代后期地位非同一般。清晚期,皇帝登基时大都年幼,无法亲政。皇太后们得以进入养心殿,协助年幼的皇帝处理政务。同治、光绪两朝,皇太后慈安、慈禧就曾经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突然去世后,慈禧太后一人在养心殿垂帘听政,独揽超纲。1912年1月,袁世凯向隆裕太后提出清帝退位的问题,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末代皇帝傅仪,在养心殿东暖阁签下了退位诏书,正式宣告清王朝灭亡,帝制结束。作为紫禁城权力中枢的养心殿,从此卸下了光环。
皇帝除了在养心殿处理政务,还在这里布置了精妙别致的书房。清代皇帝虽是满人,但汉文化修养极高,养心殿西暖阁梢间就是一个很小的书房,乾隆十一年,这里改名为三希堂。按照乾隆皇帝撰写的《三希堂记》中“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说法,“三希”是指读书人希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命的人。乾隆皇帝借以自勉,希望自己能不断进步。
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三希堂匾額。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伯远帖》王珣。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三希堂的名称,又暗合了收藏在这里的三件稀世珍品,即乾隆皇帝最心爱的三件书法绝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贴》和王珣的《伯远帖》。乾隆皇帝对它们爱不释手,比如仅有28字的《快雪时晴帖》,竟然被他亲笔题跋73处之多,这一作品也被乾隆皇帝称赞为“千古妙迹”。如今,《伯远帖》及《中秋帖》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快雪时晴帖》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TIPS 皇帝召见大臣也需要翻牌子?
平日里皇帝就坐在明间的宝座上召见大臣。按照雍正皇帝订下的制度,在京的王公大臣根据所属衙门的不同,被排入不同的值班班次。奏事处会在他们当值那天的清晨,把写其姓名、职衔等内容的绿头牌或红头牌,呈递给皇帝,这称为递牌。绿头牌是文武官员使用的,红头牌则是宗室王公专用,皇帝想要召见哪位官员,就从这些牌子中将其挑选出来,只有被皇帝翻了牌子,大臣这才可以入养心殿觐见。外省来京的官员若要觐见皇帝,也需要递牌子。因为牌子往往是在皇帝用早膳的时候呈递上去的,所以又被称为膳牌。
捌 慈宁宫
明清两代后宫女性长辈居所
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明清两代相继使用近400年,是太皇太后、太后、太妃等宫中女性长辈居住的地方,也代表着明清帝王对女性长辈的诚挚孝心。墙垣环绕,院落幽深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
慈宁宫前的慈宁门庄严华丽,与乾清门的规制相仿,可见慈宁宫在紫禁城内地位之高。屋顶样式为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汉白玉台基,两侧建有八字影壁,门前还有一对瑞兽麒麟。铜镏(音同“留”)金麒麟有着龙头、鹿角、牛蹄和狮子尾巴的造型毛发上耸,双目前视,昂首挺胸,十分威武。慈宁门前的御路石,也就是台基正中斜铺的汉白玉石上,雕刻着海水江崖纹和龙凤图案。慈宁门的匾额含有满、蒙、汉三种文字,清顺治二年,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对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和周围的宫殿、楼阁、宫门进行改名,并由工部制作出满、蒙、汉三种文字或满、汉两种文字合璧的匾额,悬挂于建筑物上。顺治皇帝为了抗衡蒙古势力,曾下令去除匾额上的蒙文,民国时期袁世凯称帝,也曾去掉过匾额中的满文,于是现在紫禁城的匾额外朝大部分为汉文,内廷多是汉文、满文合璧,只有慈宁门这是因为一位地位极高的蒙古太后,也就是著名的孝庄太后,曾经在这居住。顺治皇帝为了表示对母后的尊崇,在下诏要求宫殿名去除蒙文的时候,命这座宫殿的重要牌匾保留了蒙文。如此一来,慈宁门和慈宁宫匾额上的满、蒙、汉三种文字就一直保留至今。
慈宁门匾额。图/ 全景网
慈宁门藻井。图/ 视觉中国
慈宁宫中的内外陈设也体现出宫主人的崇高地位,正殿天花板的正中设有藻井,藻井中雕有蟠龙,口衔宝珠,也就是传说中能辟邪的轩辕镜。紫城宫殿内设置的轩辕镜,往往是球形的,但慈宁宫正殿的轩辕镜却别具一格:圆形宝珠的外面,嵌套一个正方体,两者方圆相济,这与古人对天地、阴阳的认识有关。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圆代表男性至尊,地方代表女性至尊。
月晷与日晷相似,通过月亮位置来计时的仪器。慈宁宫的月晷实用性不高,更多的是代表太皇太后在宫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了方便太后、太妃赏玩的慈寧宫花园,面积仅次于御花园,作为慈宁宫的配套园林建筑,它清幽典雅,宁静肃穆,是明清太皇太后、太后、太妃等游园、礼佛的场所。花园现存9组建筑,它不像一般园林那样布满湖石假山,曲径通幽,而是更为疏朗,一路坦途。园内也没有需要登高爬坡的设计,体现了适应老人家使用的理念,使长辈们在享受游园之趣的同时,免于攀爬劳累。
出于太后、太妃们礼佛的需要,慈宁宫花园北边中设立了佛堂咸若馆。慈宁宫花园南部的含清斋、延寿堂则承载着皇帝对母亲的思念与孝道。乾隆皇帝曾在含清斋为母亲守孝,咸丰皇帝也曾在延寿堂伺候太后用膳,以尽孝心。
位于花园中部偏南的临溪亭,就是游园休憩赏花观鱼的绝佳场所。它建在一座方形水池中的砖石券桥上,东西两面临水。水池中的水并非活水,是从内金水河取水后,用驴车运送到这里再注入池中的。池里也会养鱼、种莲,人工营造出幽然美景。为女性长者建立的花园自然少不了对健康、长寿的祈愿,比如慈宁宫南端的太湖石假山就是最好的证明。太湖石产自江苏太湖区域,多孔而玲珑剔透,自古就作为贡品供皇家享用。这里的假山可不是为了登高临远,而是因其位于花园最南端,故而象征寿比南山,祝福长者健康长寿。
参考资料
故宫博物院“我要去故宫”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