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岛书店:重构空间的不是书,而是人

2020-05-29张畅

阅读(书香天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央大街哈尔滨文创

张畅

单向街的北三环爱琴海店停业,威尼斯沉船书店被淹,三里屯的老书虫因所在地的违章建筑待整顿宣布休业,“台湾第一家24小时书店”诚品敦南店也因租赁到期即将熄灯……最近关于书店的新闻很多,也因为大众媒体的关注,书店又再次回归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只是浪潮褪去,留下的或许是许多爱书人的遗憾。

经营好一家书店,究竟需要靠什么?是书还是人?我们今天想要跟大家谈起的是一家哈尔滨的独立书店,在它即将迎来一周年店庆的日子,却收到了要闭店的消息。那我们为何选择提起它?它不在文化中心的北京,也不在阅读氛围浓厚的上海,但因为它依旧被那里的人们所期待,期待书店回来的那一天。

“商场一纸通知给到我,没有任何前兆。”时隔一个月,雪岛书店主理人于冰回想起那天,语气里仍有不甘和遺憾。作为哈尔滨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独立书店,雪岛书店于2019年8月31日迎来一周年生日,同时接到了闭店的消息。

国庆假期,哈尔滨极负盛名的中央大街上人潮汹涌。如果不是事先查好方位,在人声鼎沸的餐馆、购物中心和家电卖场的层层包裹之中,很难发现这样一家小而安静的书店。它位于家电卖场一楼的一侧,从街上看不到醒目的招牌,只有玻璃橱窗陈列的两行书能昭示它的身份。

和直白粗暴的商场广告语不同,玻璃橱窗上用繁体竖版的白色字体写着:“百余年历史的中央大街/巴扬琴声和列巴香气一样迷人/哺育城市的松花江水/夏天是支奔腾的歌/冬天是首凝固的诗。”

“白鸽掠过/索菲亚教堂的穹顶/像自由的海鸟/掠过沉默的水面/在这没有围墙的北方城市里/沉默安静的雪岛/静静浮现。”

初创这家书店时,创办者想到以“雪”喻指哈尔滨,“岛”则指代台湾岛—书店的创办团队中也有她的台湾朋友。从第一张室内设计草图,第一本书的选品,第一件文创产品的问世,一座岛屿渐渐浮现。6个人,365天,12万读者,81场活动,正如全木乐队专为雪岛而作的《雪岛的歌》中唱的那样,雪岛书店希望“种下一棵树,让人们在树下思考和欢笑”。

包括于冰在内的六人执行团队中,有一半是图书编辑出身,他们曾经在出版集团工作,在体制内拥有一份安稳的生存保障。辞职,创建独立书店,并且是开在一家家电卖场里,在周围人听起来像是“精神病行为”。创办前,于冰自己也犯难:卖家电和卖书,两种属性的事,能做吗?借鉴了日本茑屋书店的经营模式之后,她决心试试,“或许图书这个行业可以重构一切空间”。

雪岛打破传统书店的图书分类方法,以编辑为主导选书和荐书,不定期推出新的主题分类:“自由与爱”搜罗了女性主义、亚文化的作品,“跟哈尔滨有关的一切”包罗与俄罗斯、哈尔滨在地文化有关的书,“智识岛”以社科书引导读者认识和了解社会、历史。

几乎每本上新图书的封面上,都有店员们用便笺纸手写的推荐语,有的书封上还贴有读者的读后感受。而这么做并非借鉴别家书店的做法,“只是单纯觉得一本书放在书架上冷冰冰的”,一本有温度的书才能成功抵达它的读者。

雪岛也卖咖啡,但回顾过去一年,书店超过50%的销售额都来自于卖书。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超过70%的销售额都是卖书所得。“书店位置在中央大街,70%的人群是游客,30%才是本地市民。这不需要看国家旅游局给的数据,看店面销售额就行。比如旅游季,夏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几个月的销售额明显高于平时销售额的70%。这就能看出来,我们70%的销售都是游客带来的。”于冰说。也是因为考虑到读者构成,她想借这家书店把台湾的文创产品和理念带到哈尔滨。

在书店进门处,手机柜台后“雪岛书店”的店标旁边,立着一个三米左右高的巨型“虎娃”,是雪岛书店的台湾设计师将东北虎形象与俄罗斯套娃相结合设计而成的。以虎娃形象为基础,设计师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在店里售卖。

“好看是好看,但是没有人能看明白。我们现在读者需要的文创,就是‘概念直给,比如做个钥匙链、冰箱贴,上面画个哈尔滨铁路桥、圣索菲亚大教堂。外地人来哈尔滨,就会买这样的旅游纪念品。而台湾设计师给的是第二级、第三级的概念,需要讲一个故事才能把产品卖出去。”

观念冲突的例证还有很多。年初,于冰进了一批台版书,后来又进了少量企鹅出版社的英文原版书,雪岛也因此成为哈尔滨第一家卖台版书的书店。但是买账的读者并不多。在这座东北边陲的城市里,烧烤,喝酒,看电影,是年轻人消磨时间的首选。夜幕降临,尤其在盛夏或寒冬之夜,雪岛书店附近的火锅店、烧烤店、酒吧里攒动着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呼朋引伴,把自己灌醉,再融入这座城市清凉的夜色。

“想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都离开哈尔滨,去了北上广深,或者南方其他城市。还有一部分,像我们这种,坚守点理想,还有点家乡情怀,但是这种人特别特别少。还有一种是在北上广深生活了一段时间,因为生活压力大、或者要结婚生孩子,会像回潮一样返乡。再就是‘小镇青年涌到哈尔滨来。哈尔滨的年轻人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构成。”于冰从玻璃橱窗望出去,中央大街步行街的游客手里举着相机和马迭尔冰棍,从书店门外三三两两掠过。

2019年8月31日,雪岛书店成立一周年,商场下达了通知。能理解吗?能—书店卖一天的书赚的钱还不如卖两台手机的营业额多。甘心吗?不甘—文化产业需要时间和沉淀,不能以短期盈亏做判断。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迎面相撞,开辟“新零售”的道路就这样被现实封死。

“这家店关了,对我打击挺大的,相当于是一场背水之战,突然之间被人否定了,什么都没有了。”于冰没有和任何人说起自己如何绝望。然而在闭店的消息传出去的当晚,关注雪岛的人纷纷向这里聚拢,他们聊起和雪岛,和书,和这座城市有关的一切,或欢笑或落泪。

很多人问过于冰这家书店的定位,她思来想去,总觉得还有欠缺。一年过去,告别之际,她想通了,雪岛的“岛”是“我们心中的岛”,是“和这群人在一起共同构建的这座岛”。

她将一周年的主题定为“不退”,把这两个字悬挂在书店最醒目的位置。

“直到那天我才明白,这个城市的这群人,需要这样的空间聚合,别管在一起之后会生发出什么,但起码需要这样一个空间。”

因为有了雪岛,于冰结识了这座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她特别提到一位做脱口秀的朋友,在二三十人的场子演出,明知去北上广深能发展得更好,也舍不得离开,因为他走了,脱口秀在哈尔滨就没人演了。“东北人就是这样,悲情里燃烧一点希望,大家在嬉笑调侃之间,那个悲情就慢慢消解了。”

雪岛书店创办之初的难题解决了,能重构空间的不是书,而是人。“要给大家精神砥柱的支撑,这也是一家书店在一个城市存在的意义。”于冰想好了,要把和这家书店有关的一切打包齐整,稳稳扛在身上,待有朝一日重新开箱,必定光彩焕发,有如重生。

(摘自微信公众号“广西师大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中央大街哈尔滨文创
刘力萍文创作品
家乡的中央大街
文创雪糕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静听花开
刘派
为你撑伞
哈尔滨冰雪之旅
我家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