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太极习练,三十载功法体会(上)
2020-05-29徐大平徐晓毅薛冰
徐大平 徐晓毅 薛冰
徐翔,1956年生人,河北省北戴河人。1974年拜太极大师李经梧为师,相继学习24式、88式、吴氏、陈氏、孙氏等太极拳和太极剑、太极推手,久练不缀,并在此基础上自创陈氏太极内功。1986年,在全国太极拳、剑比赛中荣获吴氏太极拳第五名,中国武术协会授予武术五段称号,曾多次参加省、市太极拳、剑比赛获金牌、银牌。从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退休后,开始收徒授拳,传承太极功法。
记者:徐老师,对于太极拳,无论是社会上,还是专业人士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理解,您可以向我们阐述一下您对太极拳的理解么?
徐翔老师:太极一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根本、终极”之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宇宙万物都包括在阴阳之中,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就是用阴阳理论为基础编造而成的一种拳术,它的招数,招招成圈,招招分阴阳;外柔内刚,动静结合连绵不绝。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相继学习过吴氏、陈氏、孙氏等太极拳,这些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到底有什么区别,又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徐翔老师: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流派主要包括陈氏、杨氏、孙氏、吴氏等。据说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现在广泛流传的陈氏太极拳是由陈发科先生改编的,其主要特点是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刚柔相济,柔中寓刚,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演练时配合呼气发出 如呵、哂、嘘、吹声音,以加大劲力,并快慢相间。
杨氏太极拳由杨露禅先生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将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删改,又经其孙杨澄甫先生一再修订,定型为杨氏太极拳大架。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
吴氏太极拳由吴全佑先生传授,经其子吴鉴泉先生继承和修定,后人称之为吴氏太极拳小架。特点以善于柔化著名,连绵不断,不纵不跳,拳式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适应性较广泛。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则是由孙禄堂先生创编,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记者:如此众多的太极拳流派,初学者和气功爱好者应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太极拳流派呢?
徐翔老师:各家太极拳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锻炼方法,都有各自独到之处。初学者和气功爱好者具体选学哪一家太极拳要根据个人的自身条件、学习目的和喜好而定。如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就要选修动作柔化,不纵不跳的太极拳来学;身体素质好,喜大运动量,就应当选修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来学。当然,不论选修哪个流派的太极拳,都能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体用兼修的目的。
记者:很多太极拳的习练者都会被要求用“劲”不用“力”,也就是所谓的“太极劲”。那么,“太极劲”究竟是什么,习练者又应该如何练习呢?
徐翔老师:我个人理解,太极拳中所说的“力”是指拙笨之力,或称之蛮力。而“劲”是一种经过某种特殊训练而发挥出来的合力、暴发力,或是用很小力破坏对方来力,使其失去重心。“太极劲”是指用太极拳理论和方法修练出来的力,大体可以分为“合力、巧力、暴发力”。
所谓合力,是指经过太极拳练习后,把全身的力量合到一起,向一个方向发出。练太极拳时,每个发劲动作都要做到手與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称之为“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之“内三合”),即太极拳中所讲的六合。所谓暴发力,是指太极拳套路里只有陈氏太极拳中独特的一种劲,在练好合力后就可以练习了。练习暴发力时,我们可以用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动作选出来单独练习。我个人体会,下盘用三七步站好,上盘选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全身放松蓄好劲后,结合太极内功里的鼓荡劲突然发出,反复练习必有效果。
所谓巧力,就是用某种技巧使用最小的力,达到最大效果。练习太极拳时,只有练习推手时才能体验到,只有反复练习推手才能掌握的一种技巧。比如一个人在失去重心时,可能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摔倒,此时只要有外力顺其要摔倒的方向轻轻推一下,不用使多大力量就可把他摔倒,借助对方的力打倒对方,可称为“四两拨千斤”。 (未完待续)
编辑: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