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推动工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2020-05-29孙星
孙星
工业文化是推动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先进的工业文化作为支撑和引领。为进一步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工业文化推动工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工业文化可以划分为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其中工业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与工业生产及其产生联系的所有物质、器物与形象上,包括工业原料、生产工具、工业产品等等。工业制度文化则强调其为实际工业生产工作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体现在组织和制度两个形式上,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行业层面的相关体制和管理规定政策等;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企业层面的规章制度、管理规程等日常管理运行制度。与前两者相比,工业精神文化更为抽象,体现了整个工业变革和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等精神文化产物,包含了理念文化、企业文化和群体文化等,能够引导工业发展的方向,影响工业发展效果。
工业文化的发展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在此过程中,工业文化及其价值一定会落实在具体生产者的个性和工业产品上。生产者在创造工业物质或精神产品的同时,也在产品里物化自己,就如工匠倾注自己的心血完成一件作品一样,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工业的社会本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就这个意义而言,人类的每一件工业产品都有文化的內涵,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能折射出上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因此,在任何工业活动中,总能窥探出其中的文化表征和物化痕迹。
体现工业实力的综合竞争力指标
发展先进工业、成为“工业强国”是许多工业化国家矢志追求的目标。工业强国的“强”应是多个维度判断的综合考量,产业强、企业强、创新强、质量强、品牌强是工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体现在综合竞争力上,主要包括创新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等多个方面。
创新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工业的技术与人才上。领先的技术创新是工业强国的基础保证,而人力资源则是推动工业发展,维持创新活力的第一资源。工业强国需要具有世界领先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从而引导整个工业系统的创新发展。
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工业的规模与结构上。工业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制造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具有规模较大、结构合理、产业质量高的制造业是制造强国的核心内涵。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是工业强国之所以强大的重要基础;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也是工业强国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
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上。质量与效益是反映工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主要体现在全球知名工业品牌数量、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销售利润率等指标上。品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而劳动生产率和工业销售利润率,则决定了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型的标志性指标。
管理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国际地位与影响上。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的制定是提升管理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中全球产业组织参与度、全球标准参与度和早期创业活动指数是衡量工业管理竞争力、体现工业地位与影响的重要指标。
生态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节能与环保水平上。工业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资源能耗强度低、绿色发展能力强逐渐成为工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废水循环回用等关键成套设备和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的积极推进,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和根基
历史的经验表明,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和根基,是工业提升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基于工业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构成,其对工业发展可以总结为三种作用机制,即工业物质文化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机制、工业制度文化对工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机制,以及工业精神文化对工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机制。
工业物质文化是工业文化的有形部分,具有物化特征,作为工业文化的主要载体,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主要取决于其蕴含的文化特征。作为工业的基础支撑,生产环境的营造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创新思想。而工业产品作为工业生产的直接结果,直接关系国家工业形象。蕴含文化内涵的工业产品,对工业发展起到了主体支撑作用。在作用机理上,整个工业系统中先进生产环境的应用、高品质工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创造物质文化的主体间产生了良好的反馈和加强效应,既支撑了工业强国的实现,也是工业实力的具体体现。在工业生产环境方面,各类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以集群方式出现,汇聚了大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方面,不同企业之间比学赶超,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线、装备,彰显生产实力,促使企业不断强化精工意识;另一方面,企业持续改进和优化生产环境,体现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负责,对劳动者生产安全的负责,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负责,促使企业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工业产品方面,企业越来越注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在技术、质量、设计、品牌等方面增加投入,为产、学、研机构创造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础。
工业制度建设可稳定经济主体预期,为工业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并且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社会各界的努力尽可能地引导到对工业发展有利的方向上来。在宏观层面,通过改进和完善工业体制和管理制度等影响市场的需求和要素的供给变化,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刺激工业生产资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调动社会整体的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工业发展的前进步伐;在微观层面,微观制度的调控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和行业竞争力。工业制度文化对工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机制,从宏观层面的作用机理上分析,现有的工业制度文化决定了政府选择什么样的治理手段和管理工具,先进的工业制度文化能够促使政府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工业发展举措,将会促使政府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竞争力。从微观层面的作用机理上分析,通过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提升工业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意识,增强产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强工业实力的目的。
工业精神文化从发展理念来看,工业精神文化直接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高度。从企业来看,标杆企业是工业精神文化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标杆企业的率先探索和坚守,有助于提炼工业文化的精髓,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工业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实践。从群体精神来看,工业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树立整个产业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等,到传播绿色、科技、质量、品牌为先的发展理念,再到推动大众消费理念的升级,均能带领整个工业上升到新的层次。工业精神文化对工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机制在作用机理上,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业精神文化的影响下,政府将会积极创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工业发展观,制定工业发展战略,引领工业化进程;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在工业精神文化引领下,工业企业能够更好地形成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扩大全球影响力的思想认识,致力于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对于科研机构而言,通过工业精神文化的引领,能够丰富创新驱动内涵,提振科教兴国士气,将增强工业实力的目标落实在科研行动中;对于媒体而言,工业精神文化为各类媒体提供了具有正能量的宣传案例和素材,而媒体通过展示和宣传,进一步深化了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影响工业文化机制效能的主要因素
工业文化对工业发展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和引领的作用,但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其认识还不足,存在诸多制约工业文化有效发挥作用的因素:
首先是工业物质文化的高端供给不足。落后的工业生产环境以及缺乏文化内涵的工业产品,无法对进一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增强工业实力提供有效的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工业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发普遍,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在工业领域里的较量越来越转向富含文化元素、时尚元素以及高科技元素的产品竞争。而缺乏文化内涵的工业产品,将在世界舞台上缺乏竞争力,无法为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附加值。
其次是工业制度文化的保障功效偏弱。产业协调发展、人才的专业化、产业聚集效应、市场化等均离不开制度的作用,不适宜的制度选择将减弱制度文化对工业发展的提升效果。如土地所有权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问题等,都影响未来工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速建立和健全这些已被历史经验证明且行之有效的制度,通过对工业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解除束缚要素发展的制度障碍。
再就是工业精神文化的灵魂引领不强。工业沿着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工业精神文化发挥“引领”作用,“制造大国”与“制造强国”的一个重要差距就表现在工业文化发展程度上,比如,工业精神整体形象不佳,具有市场号召力品牌稀缺,产品文化内涵丰富度不够,外观和功能设计吸引力不足等。文化即灵魂,“灵魂”的缺失将严重制约一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进一步强化工业文化的作用机制
工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协调各方因素,把工业文化推动工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丰富工业物质文化形态。从生产环境的角度,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化和人性化的改良和优化,促使工业生产与科技和社会同步发展,并兼顾人性化考量,增强工业生产环境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此外,针对先进的工业生产环境,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适度的应用和推广。从工业产品的角度,要注重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产品的类型和样式。对工业遗存进行开发再利用,在尊重工业遗存的前提下,运用市场化手段改造老旧厂房,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建设工业博物馆,赋予工业产品独特的文化价值。
提升工业制度文化效能。出台有针对性的、适宜的制度是保障一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关键。在宏观制度上,首先要与宏观背景相适应,制度建设要注重适时适度,循序渐进;其次要与工业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根据要求适时进行动态修正;再者要与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综合考虑当前社会的各类需求,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制度体系。在微观制度上,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工作氛围和条件,适时调整和变革工业生产方式,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以制定产品标准和国际规则为发展目标,建立符合工业发展趋势的生产和管理体系。
铸就工业精神文化高地。工業精神文化作为工业文化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整个社会对工业的重视程度和它所处的经济地位。大力推动工业精神文化建设,首先建立符合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工业发展理念,并且加大对工业理念的推广和传播,在社会层面营造工业文化的发展氛围;其次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推动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凝聚力,从企业层面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再者,要培育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契约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工业精神,树立典范、标杆、英雄人物,使其成为生产者的行为准则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以提升个体精神文化素养为基础,提升工业发展的整体文化素质。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