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也是化德课
2020-05-29李志民
李志民
坚持实验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毋庸置疑,对于职教生而言,这也是培养大国工匠意识的重要途径。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生力军的素质。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课程这一德育的主渠道。化学是中职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結合时代要求,挖掘化学课程中的德育意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培养科学精神,勇于追求真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说:“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一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他们的知识能力,甚至说是更重要。”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通过化学教学,我们可以从真理探索、科学实验和参观考察等多个渠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比如,化学史中就有许多关于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事迹。教师在讲空气时,可以介绍燃素学说,既然瑞典化学家舍勒和美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都制得并发现了氧气,理应推翻燃素学说,可是为什么已经来到了真理面前却没有发现真理呢?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却能利用氧气的发现推翻了燃素学说,揭开了空气不是单一物质的秘密。这一曲折过程说明,只有不迷信,应用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勇于创新,才能发现并掌握真理。
再如,在化学实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多种实验装置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美的享受,激起探究欲望。如,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钟乳石;将细铁丝放在氧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犹如缤纷的礼花……这些现象会让学生惊叹不已,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能力,学生就会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断前进。
二、坚持实验探究,培养工匠意识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按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化学实验中,对仪器使用、溶液配制、反应条件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必须不折不扣、严谨细致地执行。如,在化学定量实验中,经常会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置操作步骤通常用“算、量、溶、冷、移、定、摇”7个字来概括,每一步都需要准确到位,一丝不苟,因为一丁点儿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配置的失败,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在“溶”这步,因为物质溶解一般会放出热量,导致溶液温度略高于室温,此时就必须先冷却,如果不冷却直接移入容量瓶的话,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在“移”这步,要求用玻璃棒引流,而不是直接倒入,以防液体流(或溅)到瓶外,移完之后,还得把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同时把洗涤液也移入到容量瓶中,保证物质没损耗地完全进入容量瓶中,以防配出的溶液浓度偏低;在“定”这步,到了用滴管逐滴加入的时候,更得全神贯注,待到溶液凹液面与标线相平,停止滴加,稍有不慎,滴加过量,就会前功尽弃,导致配置失败,既浪费了药品,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稍有偏差,就会造成误差,甚至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
坚持实验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毋庸置疑,对于职教生而言,这也是培养大国工匠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社会责任
化学与人类环境息息相关。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很多。当然,作为化工专业的学生,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及处理问题。我们应该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环保习惯。如,在日常化学实验中,按药品规定的用量和浓度进行实验,液体药品取1-2ml、固体药品覆盖试管底部即可,既方便操作、便于观察,又节约了药品、减少了污染;化学实验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如残渣、废液、废纸、火柴梗等,不能直接扔在地板上或倒在水池里,应该放入垃圾桶或指定容器统一处理,以此使学生切实树立绿色化学理念,时时处处培养环保意识;可以在有机化学中煤、石油化工及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等知识中进行环保科普的宣传,让学生明白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了解石油化工及橡胶轮胎行业的生产带来的废气、废液主要成分及对人体的危害,认识到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自觉意识,甚至还可以成立学生环保检查小组,深入附近石化企业,了解并向政府反馈污染治理情况,主动承担起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关注环保,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责任,有助于学生身体力行,减少污染制造,并用自己所学,为环保贡献一分力量,从而让天更蓝、水更绿。
总之,新形势下中等职业课程不仅要求加强技能培养,更要把德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德技兼修的中职学子。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