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说动词研究
2020-05-29刘燕
刘燕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引言
言说动词是表述言说行为的一类特殊动词。王莹[1]指出一个言语动词的语义特征系统有[+行为][+述人][+自主][+言语]四种。吴剑锋[2]认为言说动词具有[+属人][+言说][+意向性]等语义特征。但一般来说,言说动词支配三个必有的语义成分,分别是言说行为的主体即施事,言说行为的客体即与事,以及言说的内容即受事。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语和行事的一本书,也记有少量孔子弟子如有子、曾子等的言论。《论语》的“语”是指“谈说”,即与他人讨论应答中所说的话,“论”是指论纂、编纂。[3]其中言说动词非常丰富,但是目前却并未见到针对《论语》中言说动词的研究。汪维辉(2003)[4]在探讨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时,辨析了《论语》中部分言说动词的用法。钟发远(2006)[5]从语义的角度给《论语》中动词进行了分类,将言说动词归为“有关言语、声音的动词”类,除了言说动词,还包括“鸣”等表声音的动词,并未归纳其使用特点及分布规律。
我们考察了《论语》中的20个言说动词,按照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将其分为“‘说’类”“问告类”“告知类”“劝告类”“命令类”“称赞类”“议论类”七个类别,并分别加以分析。
一、“说”类言说动词考察
《论语》中的“说”类言说动词主要有“曰”“言”“语”“云”“说”“讲”等,使用情况见表1(只统计表言说意义用例)。
表1 《论语》中“说”类言说动词使用情况
因为《论语》是语录体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语和行事的一本书,也记有少量孔子弟子如有子、曾子等的言论,所以作为发语标记的“曰”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共760次,除了做助词3例,还余757例表达言说意义的“曰”。按杨伯峻《论语译注》算,《论语》共计20篇511章,平均每章出现言说动词“曰”1.48次。可以同“问”“对”“言”“复命”等动词连用,做谓语,带宾语,表达“说话”的含义,“曰”的主语不受身份地位限制。
《论语》中的“言”共计130例,除去重复1例,人名1例,“尔雅”2例,在“言语”中做语素1例,表“德行”义1例,还余124例表达同言说相关的意义,其中动词用法63例,名词用法61例。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论语》中“言”使用情况
“言”的用法中收入了名词用法,是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论语》中“言”字的使用情况,但分析时,只分析动词“言”的用法。
动词用法中使用最多的是“说话”义,共出现52次,占“言”动词用法的82.54%,多是自我陈述,例如: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例(1)指自我陈述自己的志向,做谓语,带宾语。
“言”还可以同“曰”连用,表达“说”的意义,例如:
(3)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出现的“言曰”,其中的“言”有两例是动词“说话”义,还有两例“言”是名词“话、言辞”的意义,例如:
(4)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季氏》)
例(4)中的“言”就是名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话”。
许慎认为“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意即自我陈述是“言”,与别人谈论、辩论是“语”。但我们考察后发现,《论语》中也有表达“与别人交谈”义的“言”,例如:
(5)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论语·述而》)
(6)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上述两例中的“言”表达的都是“与人交谈”义,例(5)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沟通,所以当孔子接见互乡这个地方的小孩时弟子们才会感到疑惑。例(6)是孔子到了楚国,有一位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下车,打算和他交谈,可是接舆却跑开避掉,不和孔子交谈。这里的“言”,都是相互的,即“交谈”义。
还有表达“谈论、讨论”意义的“言”,例如:
(7)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论语》中的“语”共计16例,除去标题中“语”1例,在“言语”中做语素1例,还余14例表达同言说相关的意义,再除去5例表达“言辞”意义、做宾语的名词用法,还有9例动词用法。其中读去声、表达“告诉”意义的“语”有5例,例如:
(8)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侑》)
表达“说话、交谈”义的“语”有4例,例如:
(9)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论语·子张》)
“语”出现时间较晚,在“语”出现之前其意义一直由“言”或者其他动词充当,所以“语”和“言”往往是相通的。《论语》中的“言”接的都是指物宾语,而“语”既可以接指物宾语,也可以接指人宾语。
《论语》中的“云”共计16例,除去“云彩”义1例,代词用法2例,助词用法6例,还余7例表达同言说相关的意义,全部表达“说”的意义,例如:
(10)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
(11)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论语·子张》)
“云”表达“说话”义时,全部用于转述别人的话语,如例(10)是牢这个人转述的孔子的话,例(11)是子张问子夏如何说的,也是转述用法。而“曰”既可以用于转述,也可以用于直述。
“说”和“讲”作为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言说动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并不高。“说”产生时间比较晚,最早见于《汉书》[6],且既有“言说”义又有“喜悦”义,目前尚无法确定这两个意义产生时间的先后。《论语》中共出现“说”字20次,表达“喜悦”义15次,名词用法2次,表达动词“言说”义的“说”只有3次,例如:
(12)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13)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侑》)
“讲”在《论语》中只出现1次,是“讲习”义:
(1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由此可见,《论语》中“说”类言说动词的使用频率依次为:曰、言、语、云、说、讲。虽然这六个词都可以表达“说话”的意义,但意义和用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曰”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出所说内容,所以后面绝大部分要带冒号和引号,因为“曰”句中强调的是“曰”后的内容,“曰”只起到引出话语的作用。而“言”和“语”的含义要丰富一些。邱渊(2009)[7]认为,春秋时期“言”和“语”都是指教育方法。“言”是用直言的方法教育学生,“语”是用答难的方法教育学生,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并指出“言”有“教化、教令”意义。而据我们考察分析,《论语》中的“言”除了有一些后接名言警句,符合“教化”意义外,大部分还是表达“言说”这一动作行为,关于《论语》中“言”和“语”的区别,前文已有论述。而“言”和“说”的区别在于,“言”就是表示动作行为,即就是简单的“说话”,很少涉及交际对象;而“说”一般要有听众,是说话的终点。
后来“曰”逐渐被“说”替代,“言”“语”“云”的动词用法也逐渐弱化,“说”和“讲”成为现代汉语中我们最熟悉的言说动词。
二、问告类言说动词考察
《论语》中“问告类”言说动词主要有“问”“答”“告”“谓”四个,“问”和“答”并不是对应的。
“问”作为发问标记,在《论语》言说动词中出现频率仅次于“曰”,共计121次,117次用于“询问”义,有带直接宾语的“问”,例如:
(1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引号内的内容是“问”的直接宾语,指说话人所讲的话。
也有带间接宾语的“问”,例如:
(16)子贡问君子。(《论语·为政》)
这里的“君子”是“问”的间接宾语,全句省略了直接宾语“子”。
还有14次“问”与“曰”连用,“问”做言语行为的状语,其中12次用于别人向孔子发问的句子中,孔子答复的话语前用“曰”。例如:
(17)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论语》的行文体例是,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所以孔子回答鲁哀公的话用“对曰”,而回答其他人的则只用“曰”。例如:
(18)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论语·公冶长》)
(19)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侑》)
王孙贾作为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同孔子对话时,《论语》中仍旧使用的“曰”。
还有两处“问曰”分别是子路问路人和门人问曾子。
“问”还有1例表达“请教”义,1例“问好”义,2例“探问”义,“探问”义已经不属于言说动词了。
“答”在《论语》中只出现了1次,是“回答”义:
(20)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论语·宪问》)
《论语》中,表示“回答”义的词语多为“曰”,或“对曰”,而很少出现“答”。
“告”和“谓”都表达“告诉”义。
“告”在《论语》共有20例,除去1例在“告朔”中做语素外,18例表达“告诉”义,1例表达“劝告”义。
表达“告诉”义中,可以带宾语也可以省略宾语,还可以受否定副词和介词修饰,例如:
(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22)巫马期以告。(《论语·述而》)
“谓”在《论语》中共出现了“78”次,有30例表达“告诉、对……说”的意义,此时“谓”后直承的不是言谓的具体内容,而是言谓的对象。“谓”的后面都是言语的对象。例如:
(2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侑》)
而表达“称为”意义时,则不受此约束,共有36次,例如:
(2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论语·雍也》)
(25)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论语·述而》)
例(24)“谓”后是言谓的内容,指可以称得上是仁德的了。例(25)“谓”后是言谓的对象,指称她作吴孟子。
还有两例“其斯之谓”,这里“谓”的意义相当于“说的是,指的是”。9例“何谓”,我们认为,“何谓”已经凝固成为一个词语,故不再单独分析其中“谓”的意义和用法。
三、其他类言说动词考察
《论语》中其他类言说动词包括“劝告类言说动词”“命令类言说动词”“称赞类言说动词”“议论类言说动词”和“歌咏类言说动词”五类。这些类别的言说动词在《论语》中使用情况并不多,但分别表达不同的言语行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劝告类言说动词考察。“劝告类”言说动词主要表达劝谏言语行为,试图达到说服别人按自己意志行事的言语行为目的,在古汉语中,表现为下对上的“劝谏”。《论语》中“劝告类”言说动词主要有“谏”一个,分为“匡正、挽回”和“直言规劝”两个意义。例如: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例(26)是“匡正、挽回”的意义,例(27)是“直言规劝”的意义,二者在用法上没有大的差异。《论语》中没有发现带宾语的“谏”,也没有出现“谏”与“曰”连用的情况。
(二)命令类言说动词考察。“命令类”言说动词主要表达指令言语行为,支配别人做某事。《论语》中“命令类”言说动词主要有“命”“令”“召”三个。
《论语》中“命”的义项主要有四个,涉及言说用法的有“指示、差遣”和“辞令”两个,言说动词用法只有“指示、差遣”一个,还只出现了1例:
(28)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论语·乡党》)
这里“命”和“召”连用,“命”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命令”。
“令”在《论语》中表达言说用法主要是“命令”义,而且只有3例,例如:
(2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令”同“命”的意义相近,二者的区别在于,语法上,“令”不可以带宾语,而“命”做动词使用的时候可以带宾语。语义上,“命”与“令”皆有“发令”的意思,但“令”并不强调上级对下级,只是一般的发布号令。现代汉语中,“命令”已经合为一个词了。
《论语》中“召”一共出现9次,除去做人名、书名等专名的“召”3例,余下6例均表达“呼唤”意义,命令语气较“命”和“令”要弱,可以是上对下的召唤,也可以是平辈之间的呼唤。例如:
(30)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八侑》)
(31)佛肸召,子欲往。(《论语·阳货》)
上述两例中的“召”就是简单的“呼唤”义,例(30)带宾语,例(31)省略了宾语,意义都相当于“叫某人来”。
(三)称赞类言说动词考察
“称赞类”言说动词主要表达称赞言语行为,赞扬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者事。《论语》中“称赞类”言说动词主要有“誉”和“称”两个,
《论语》中的“称”共出现14次,“称颂、称道”义8次,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例如:
(32)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33)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
“称”由“称颂、称道”义引申出“称述、述说”义,《论语》中有1例:
(34)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例(34)的“称”,王力[8]认为是“称述”义,杨伯峻[9]认为是“传播”义,其实“称述”就是“述说”,四处述说即为“传播”。
“称”表达“称呼”义在《论语》中共出现5次,在同一个句子中:
(35)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论语·季氏》)
上述五个“称”的意义和用法都同现代汉语类似。
“誉”也是“称颂、赞美”义,在《论语》中只出现于一个句子中:
(36)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
“誉”在古汉语中也是可以带宾语的,只不过在《论语》中没有见到。
(四)议论类言说动词考察。“议论类”言说动词主要表达议论言语行为,《论语》中“议论类”言说动词主要有“议”和“论”两个。
“议”在《论语》中只出现了2次,例如:
(3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例(37)是“商议”的意思,“议”还可以特指“非议”:
(38)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论语》中的“论”,除去“论语”“讨论”两例,只剩下一个用例:
(39)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语·先进》)
这里的“论笃”就是“论笃者”,即“言论笃实的人”,“论”应该是名词用法“言论”的意义。
《说文》中,“论,议也。”“议,语也。”“语,论也。”这组互训恰恰反映了“议”和“论”作为言说动词,其意义和用法都很接近。段玉裁注:“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议”和“论”都是对是非好坏的评说判断,但“论”侧重于分析、推理,而“议”侧重于“讨论事情”。现代汉语中,“议论”已经合为一个词了。
(五)歌咏类言说动词考察。《论语》中“歌咏类”言说动词主要有“歌”和“咏”两个,这两个词在《论语》中的用法比较单一。“歌”一共出现了5次,均为“唱歌”意义,4处记叙孔子唱歌,1处记叙楚狂人接舆唱歌。“咏”仅出现1次,也是“唱歌”的意义:
(40)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因为“歌”“咏”也是“开口表述”这一动作,符合言说动词的语义特征,所以我们将其归入言说动词。
结语
通过对《论语》中言说动词的考察分析,我们发现,《论语》作为语录体著作,在记录话语的同时,使用不同的言说动词,表达不同的言语行为。意义相近的言说动词,往往表达相同的言语行为。“谈说”和“求问”两种言语行为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像“议”和“论”,“命”和“令”这样意义用法都十分接近的词语,在语言演变中,就逐渐合并为一个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