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2020-05-2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考核思政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高职教育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让培养的技能人才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需要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学习,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开展着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高职困境,从而进行适合高职院校的有效实践教学。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2019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高职教育发展迎来新的契机,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秉持更加职业化的发展原则和“必须、够用”的教育理念,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有自己独特的路径和模式,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带来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实施造成影响。

(一)对实践教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办学理念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无法直接和专业工作对接,造成了目前大多数院校认识上的失衡,即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对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的作用,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到位。从思政课教师到专业课教师,从学校分管领导到部门领导,从教学管理人员到学工工作人员,这种认识是普遍存在的。在一般的高职院校里,思政课的开设部门没有专业依托,没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长期以来只是定位于单纯的教学部门,大多数教师主要工作精力都放在对三门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中,而教学工作又主要是传统的课堂理论授课,没有同步在教学计划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联结,对二者在培育大学生思想素质方面进行教育融通的认识和认同不到位。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制造业升级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国家层面对思政课不断进行政策加码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也开始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同时也开始逐渐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协同融通,逐渐在各个层面建立起对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识。但就总体态势而言,认知缺乏、关注不够的局限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对实践教学育人价值的认识欠缺和消极态度,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建设,实践教学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二)实践教学的运行管控机制建设滞后

任何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组织制度上的保障,否则就会变成散兵游勇式的碎片化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运行管理机制上就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致使实践教学存在部门协同度低、安排随意性较大、教学计划虚置、项目可操作性低等问题。

以部门协同为例,现有的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由教务部门进行统一的授课安排,学院或思政课部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进行备课授课。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被纳入统一授课安排,一般由思政课教师自行组织,实践教学时间需要与各个学院进行沟通协调,与学工、团委、各学院的教育活动安排经常发生冲突,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降低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检验环节,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还检验实践项目的教学实用性,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水平,进而形成教学反馈信息,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与指导。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两个方面的考核评价现状看,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既有完全采用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价数据,也有根本没有实施这项考核评价工作的,存在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行为难以组织,考核标准难以统一等方面的问题。而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更多的是采取单项实践教学的考勤记录和任务记录来作为考核的依据,纳入到思政课的整体考核当中,既缺乏理论课试卷化考核的规范性,也缺乏实践考核评价本身应该具备的过程性、行为性。

(四)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不足

1.思政课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2]这是政策层面对高校思政课队伍建设的标准要求,但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多采用合班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其主要原因就是师资不足,实际师生配备比例难以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而同时,教育部文件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求实现全覆盖,现实教学组织中,动辄上百人的教学班级规模是很难保证实践育人效果的。一方面,学生的学情各异,需要实践教学因材施教,但是由于任课教师数量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教师来开展小班化教学,所谓因材施教也就只能空谈,无法落实,使得教学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庞大的教学班级规模,使得合适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难度较大,形式普适性、安全保障、时间协调障碍重重。即使能够开展起来,教师也很难进行场面控制与管理,教与学的信息交流不足,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保障。

2.教师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实施的一般模式是:思政课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进度,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设计教学项目,在校内主要采用征文、演讲、朗诵、辩论等比赛的活动进行开展,在校外则主要采用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这些活动因为场地限制、时间难协调、经费有限、组织难度大、不可预知的安全性等因素的存在,都存在变更或取消的可能性。这种实施模式年复一年的进行,教师完成规定教学工作,学生拿到规定学分,陷入一种重复教学的套路当中。新时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思政课建设的政策关注力度,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特点与大量开展专业课实训实习的人才培养条件,也开始探索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例如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工学结合、工匠精神进校园等形式,给高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了新面貌,但是,这些形式要么受专业教学安排影响较大,要么无法实现全覆盖,要么实践资源稀缺,难以有效地全面实施。这就对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教学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思政教育主流研究对实践教学的忽略

教育部早在“05方案”中就要求思政课的所有课程都要求落实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对照课堂理论教学的规范开展工作,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严格落实学时学分。这项教学工作的认真落实,需要对实践教学的价值有充分认识。然而,高校目前相关的学术研究一直紧紧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大量人力、经费也都是基于进一步深挖课程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展开的,对于偏于实际教学指导的实践教学实施研究则处于相对轻视或忽视的状态。在这种课程教育研究的环境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薄弱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施也就缺乏应有的教学理论指导,造成重视不足,产生教学缺乏系统性、实效性不足等问题。

(二)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需求较大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在校内教室进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管控,在相对封闭的教室内,教师作为焦点和主导,可以把控教学的整个进程,完成计划的教学目标。但是实践教学的教学场所是开放性的,教学实施具有活动范围大、教学过程长、干扰因素多等特点,这就使得其得以有效开展的各方面保障需求较大,要想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设计的教学目标,需要一连串的部门保障,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协作来实现。这种保障和协作是高职课程教学中所独有的,需要学校单独为一门课程进行制度设计,提供教学保障是存在很大难度的,现有制度和政策支持无法保障有效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教师队伍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联系紧密,专业教学的实习实训已经常态化,教师也大都有一定的行业经历和背景,为实现有效的实训实践课程提供师资保障。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从事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无论是有多年教学资质的老教师,还是近些年招聘进入的青年教师,又或是学校辅导员岗位转岗的教师,相当一部分都没有在企业、社会基层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而且目前也没有系统的针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培训,自身的知识特点导致这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自然的重理论而轻实践。容易形成照本宣科的教学套路,在实践教学中缺乏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有效实践教学的思考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高职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协调,充分认识其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机制,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升。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是从未来建设者的培育上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属性的固本工程。2018年4月,教育部颁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要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划出1个学分,设置开展实践教学。这是从政策制度上,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建设进行的保障,对于一门课程的部分教学进行如此高度的界定,就是在形式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高度认可。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复杂性也日益突出,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临的基本学情。在这种教育形势下,高职思政课相对于本科教学难度更大,教学对象因为学习基础的相对薄弱,表现得更加个性化、叛逆化,对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接受度更低。针对这样的基本学情,思政课在理论授课的主体下开展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在教学形式上,更加符合高职学生抽象理解能力差,具体实践意愿强的学习风格,让学生更易于将大学思政课与以往接受的思政品德课程进行区分,主观上不排斥并逐渐接纳它。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从人生发展的角度,为大学生阐述“应当做什么、如何做”这一关涉到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行为培养和选择的根本教育问题。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活动的具体化与行为化,使高职大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与现实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协作,正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回答了高职院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教育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领导者、思政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这一重要价值。

(二)完善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机制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因此,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不是单纯依靠一个部门或是思政课教师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学校多机构、多资源的共同保障与协同配合,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建设和保障,让实践教学做到“有制可依”。

制度保障是实现实践教学由虚变实、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迫切需要。具体而言,在学校领导上,建立由学校党委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导小组(见图1),从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制定和实行有效的实践教学政策和制度等,履行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与规划。在课程实施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具体实施,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实践项目、开展具体教学、收集教学反馈、进行教学考核等教学程序性工作,同时在制度支持下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训育教室等,拓展实践教学资源。课程支持上,思政课教研部门与各职能部门在领导小组的政策制度规范下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即时的工作互动,在学习宣传、学生组织、课程设置、动员激励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的全面保障。

图1 思政课组织运行体系

除了整体制度上的保障建设以外,也可以在单一制度上努力探索,实现对实践教学的部分保障制度建设。目前,实践教学实施,从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综合类和独立类,前者将实践教学具体分解到三门思政课程中,跟随理论教学进度同步进行,由各个课程教研室分别组织实施;后者将几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整合为一门课程,独立设置学时学分,并配套成立实践教学指导中心(教研室),单独开设实践课程。这两种实施模式对比而言,独立开设可以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务的统一管理,便于实现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教学管理更为规范,教学组织更为有效。单独成立实践教学指导中心(教研室),专人专事,使得实践教学建设与理论教学建设在日常教学中获得同等制度保障。

(三)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设

没有有效的针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考核,任何非自主性学习行为都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是依据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的效果评估,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自身的实施特点,形式上相互联系不紧密,分为多个相互独立的教学项目,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又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这就决定实践教学的考核必须要是系统性的全面评价,需要从系统化的视角设计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第一,构建完整循环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确定考评目标、设计考评方式、制定考评标准、实施考评方式、反馈考评结果、改进考评方式、修订考评标准,实现考评体系在运行中的不断完善。第二,建立考评激励制度。根据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择优计入评优评先、入党积极分子推荐等激励活动中,并将实践成绩纳入思政课考核总成绩;依据实践教学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择优激励,与职称评聘、岗位绩效、课时补助、年度考核等福利待遇挂钩,调动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第三,采用多元化主体的考评模式。为求考评结果能够客观、准确和全面反映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将教师、辅导员、学生、社会方纳入到考评过程,构建起教师、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评价互动和信息反馈,从考核评价端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立体化建设

师资配备与培训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因为办学实力的限制,资金有限、人员岗位少,在部分学院专业课教师缺乏的情况下,通过新人员引进扩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做法显然存在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扩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各高校可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选择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2]。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一定社会基层工作经历的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从而解决因为师资不足带来的大班实践教学组织难、教学实施难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含教学认识能力、教学活动策划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等”[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是改善实践教学缺乏学习吸引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尽快研究把握产教学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建立起培育思政课教师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制定思政课教师定期培训进修制度,包括在行业和企业领域的学习,让思政课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学习新知识。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越能观察和发现实践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师的行业交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让教师开阔视野,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更多优秀的实践教学方法,并学以致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对本校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并反馈到教学端,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行为。

猜你喜欢

理论课考核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