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广东省3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

2020-05-2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培训信息化高职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公共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800)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各种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1]。《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长效发展[2]。《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3]。可见,信息化教学应该成为高职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常态。而且,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在校生人数约1133.7万,专任教师人数约49.8万[4]。在师生比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面对日益庞大的学生规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这些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要求,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中一项亟需深入思考和充分实践的重要战略课题。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学能力是教师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保证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胡小勇、祝智庭两人首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界定,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新形态下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5];王卫军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6];刘喆、尹睿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质是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知能结构体[7];等等。文献资料分析显示,尽管概念界定不同,但普遍形成共识:即在信息化背景下,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争取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职业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能力。[8]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一)前期准备与实施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2019年6月,考虑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实施情况、资料回收的难易程度等问题,我们对广东省包括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31所高职院校210位教师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6份,回收有效率为98.1%,高职院校覆盖率为35.2%。问卷共设计了17道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矩阵题和填空题等题型,主要了解高职教师的基本信息、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与认知、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掌握度、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影响因素、建议与对策等。

(二)调查数据分析

1.被调查教师基本情况

在所任教的学科背景分布上,根据频数分析结果,其主要有: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电子信息类、公安与司法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能源动力与材料类、文化艺术类、财经商贸类、交通运输类、教育与体育类、装备制造类、土木建筑类、新闻传播类和医药卫生类等。

在性别结构上,男教师占38.4%,女教师占61.6%,女性教师多于男性教师。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被调查教师的性别分布

在年龄结构上,31~40岁的教师最多,占65%;其次是41~50岁的教师,占24.3%;51岁以上的教师最少,占4.9%。可见,被调查教师中青年教师居多。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被调查教师的年龄结构分布

在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的占15.1%;硕士学历的占79.1%;博士学历的占4.8%;其他学历的占1%。可见,被调查教师中硕士学历的占多数。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被调查教师的学历结构分布

在工作岗位分布上,教学岗位的比例最高,占75.7%;教学辅助管理岗位的占18.5%;其他岗位的占5.8%。经过进一步的电话访谈、微信沟通,发现教学辅助管理岗位和其他岗位的被调查者均兼职教学工作。工作岗位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被调查教师的工作岗位分布

2.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与认知

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查中,“从不使用”占0%,“基本不使用”占4.3%,“偶尔使用”占23.8%,“经常使用”占53.9%,“一直使用”占18%。可见,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都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被调查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态度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改革”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分别为85.9%、72.3%和63.1%;而“减轻教学负担”以及“建设优质课程”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详见表1。从调查数据分析结果看,广大教师的态度均值都在“同意”以上,说明广大教师普遍认可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们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已从中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手段带来的优势,而且从“作用不明显”的均值0.049来看,更加证明广大教师认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好处。

表1 对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作用的认知

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作用效果分析。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作用大小排序如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更易掌握教学知识”“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前3项均值均在0.6以上,而后2项略小于0.6,说明广大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师生交流和培养其信息素养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有改进空间。“作用不明显”的均值最小,0.044,处于“不同意”水平,说明广大教师普遍认同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此外,该均值与“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中的选项“作用不明显”的均值0.049,仅相差0.005,可见广大教师对两项的认知水平趋于一致,见表2。

3.对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掌握

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情况分析中,题项的均值越高,说明被调查的高职教师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得越好。从该题项分量表看,均值均在2.267以上,说明高职教师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但是数据显示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有效地掌握所有技术,详见表3。其中,广大教师普遍对“多媒体教室系统”“Word、Excel、PPT、Photoshop等办公工具”和“使用动画、图片、视频、音频等软件制作教学素材”等三项掌握得较为熟练,其掌控能力较强,均值分别是3.782、2.83和2.568,其中对“多媒体教室系统”的掌握中有77.2%的教师选择“非常熟练”和“熟练”选项,对在“使用Word等办公工具”的掌握中有76.7%的教师选择“非常熟练”和“熟练”选项。掌握得较差的项目有“使用汗微微课宝、录音、Open Camera、幕布等软件制作微课”和“使用云课堂、蓝墨云班、学习通等APP辅助教学”,有60%以上的教师表示不同意自己掌握了“使用有关专业软件制作微课”这项技术,有近半数教师不同意自己掌握了“使用有关智能APP辅助教学”这项技术。

4.信息化教学实践

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题项的均值越高,说明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得越好。从信息化教学实践分量表看,均值均在2.286以上,表明高职教师普遍已开展了信息化教学,但是其各项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是有差异的,详见表4。其中,“使用网络浏览、搜索、收集与下载、开发教学资源”“结合信息化手段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等内容使用的较好,均值分别为3.374、2.641,说明广大教师普遍对教学设计有信心。其中,70.9%的教师能够非常熟练或熟练地开发教学资源,47.6%的教师能够非常熟练或熟练选择信息化方法教学。但是,从教学设计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其水平又不高。68.4%的教师不太同意自己掌握了“完成一门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这项技能,有44.2%、14%和7.8%的教师不确定、不熟练和从未使用过“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后教学反思”这项技能。此外,在线发布信息、在线测试、网络反馈与评价等技术手段使用得也不多,分值相对较低。因此,从整体上看,广大高职教师普遍对自身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比较有信心,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包括开发网络课程、在线发布信息与收作业、与学生在线互动、在线测试、在线课后反思、在线教学反馈与评价等技能操作能力弱。

表2 对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中作用的认知

表3 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情况(N=206)

表4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情况(N=206)

5.相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学习或培训情况

从培训时间上看,没有参加培训的占15.5%,说明大部分高职教师多少参加了相关培训,具体详见表5。从培训内容上看,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模式占60.2%,居首位;其次是教学能力比赛解析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占39.3%;再次是微课制作教程,占25.2%,详见表6。从近两年来高职教师参加过的相关信息化教学能力学习或培训看,其存在不足比例如下: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4.4%;培训时间过短,占48.5%;培训效果不佳,不能从教师需求出发,占54.9%;培训监管不足,占12.6%;培训缺乏连续性,占49%;其他,占9.7%,详见表7。

表5 高职教师参加信息化有关学习或培训情况(N=206)

表6 参加过相关信息化学习或培训的主要内容

表7 有关信息化学习或培训的现存问题

6.信息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表8可知,适合度检验呈现出显著性(chi=148.675,P=0.000<0.05),意味着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这表明了高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不一。其中,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不高,占74.3%;没有信息化教学环境,占66%;思想观念的陈旧,占32%;领导不重视,占29.6%;不懂教学理论与方法,占28.2%;其他问题,占12.1%,详见表8。

表8 目前信息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适合度检验:X2=148.675,P=0.000

7.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

从表9可知,适合度检验呈现出显著性 (chi=170.394,P=0.000<0.05),意味着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这表明了高职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不同的。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占55.8%,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占67%,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占56.3%,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占42.2%,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支持占72.8%,学校的激励政策占53.9%,学生现有的学习模式占46.1%,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占39.8%,信息化教学效果占24.8%,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及其频率占29.6%,其他占6.8%。

表9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

适合度检验:X2=170.394,P=0.000

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支持占首位,是高职信息化教学中的必备条件,对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合适的软硬件信息化条件的支持。其次,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具备使用多媒体系统、网络、文字处理软件、文字演示软件、网络教学平台、智能APP等进行教学的技能。第三,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观念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从内外因动力机制来看,学校软硬件条件的支持是外因,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观念就是内因。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树立信息化教学观念,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此外,学校的激励政策、学校领导的重视、学生现有的学习模式等都是阻碍因素。

8.今后的努力方向

从表10可知,适合度检验呈现出显著性 (chi=184.333,P=0.000<0.05),意味着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表明高职教师在今后的努力方向上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其中,大多数高职教师普遍认为要加强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比例最高,占69.9%;其次,要强化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设计技能,占67%;三是要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如多媒体操作技术占52.9%,开发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占46.6%;四是要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加强教学理念与方法以及信息化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学习,分别占50.5%、35%。

表10 高职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今后努力方向

适合度检验:X2=184.333,P=0.000

(三)调查结论

1.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认知水平较高,但有待加强

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频数分析结果看,高职教师具有很强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认知能力,有71.9%的教师经常或一直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但仍有28.1%的教师偶尔或基本不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与此同时,从信息技术对施教者的作用分析结果来看,“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改革”维度的认可度高,而其他作用维度分值较低,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会增加教学负担,难以建设优质课程;“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和“更易掌握教学知识”维度受广大高职教师的高度认可,但是在“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等维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增强认知水平。

2.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整体水平一般,且各项技能维度不均衡

从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分析结果看,广大高职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关信息技术的各项技能,但是教师具备各项技能维度上不均衡,差异较大。“多媒体教室系统”“使用Word、Excel、PPT、Photoshop等办公工具”和“使用动画、图片、视频、音频等软件制作教学素材”维度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70%以上的教师能够非常熟练或熟练使用,表明高职教师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些技能。但是,“使用汗微微课宝、录音、Open Camera、幕布等软件制作微课”和“使用云课堂、蓝墨云班、学习通等APP辅助教学”维度的掌握上就相对比较弱,有60%以上或近半数的老师表明自己尚未掌握这两项技能,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技能的训练。

3.高职教师普遍重视信息化教学实践,但实践操作水平不高

从信息化教学实践9个维度的均值来看,均在2.286以上,表明高职教师普遍重视信息化教学实践,大部分教师都已经开展了信息化教学。但是,其实践操作水平整体不高。具体来说,高职教师搜集与开发教学资源、在线评价与反馈、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及与学生在线交流互动的能力较强。但是,在“开发网络课程”“在线发布信息与收作业”“在线测试”“在线课后反思”“与学生在线互动交流”以及“在线更新教学资源”等技术操作上的分值较低,均值在2.641以下,最低分值为2.286。其中,近六成或六成以上的教师选择“不能确定”“不熟练”或“从未使用”选项,表明大部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操作水平不高,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教学操作能力的训练。

(四)现存问题

1.学校

一是领导不够重视。在“目前信息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中发现,“领导不重视”占29.6%,可见仍有将近1/3的高职院校院领导不重视信息化教学。二是软硬件条件不完善。在关于阻碍因素调查中发现,“学校软硬件条件支持”居首位,占72.8%。可见,学校软硬件条件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多媒体教室、机房、网络教学平台等,但是仍有不少高职院校有些硬件设施设备形同虚设,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而且,不少高职院校(尤其边远山区、欠发达地区)没有录播室,移动网络尚未全校园覆盖。此外,也没有建立统一、不同类别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需要教师去获取资源素材并加工处理,这既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又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三是政策制度不健全。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也没有自上而下的方案推动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导致教师们不愿意进行教学改革,不愿意去使用相关设施设备,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率低下。

2.教师

一是信息化教学观念有待加强。从“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与认知”的调查结果看,有28.1%的教师偶尔或基本不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而且有的教师还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会增加教学负担,难以建设优质课程,不能有效促进师生交流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教师普遍已经掌握一定的这方面能力,但是在使用专业设备或软件制作微课以及使用移动教学APP平台辅助教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此外,高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技能是阻碍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占67%。三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6%的教师非常熟练或熟练地完成一门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同时,高职教师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四是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低。“信息化教学实践”调查表明,在线收作业、在线答疑与交流互动、在线反馈与评价、在线测试等维度非常熟练或熟练程度的均在30%~43%之间,可见在信息化教学评价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3.培训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教师或多或少参加过相关信息化学习或培训,但仍有15.5%的教师没有参加任何相关培训。而且,其培训时长总体相对较短,超过5天时间的培训教师只占28.2%。其培训的内容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学能力比赛解析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此外,高职教师认为目前有关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存在不少问题,以下几点尤为突出。一是不能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培训效果不佳,占54.9%,居首位。二是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4.4%。不少被调查老师反映“培训的理论太多,听着不错,可是难以在实际教学中操作”。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占49%。目前,此类培训主要由具有相关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主办,为了收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培训主题,培训内容缺乏连续性、系统性,教师很难系统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内容。四是培训时间过短,占48.5%。由于不懂信息技术,教师很难将培训内容短时间内消化吸收。

4.学生

学生是信息化教学的接收者,学生的配合度直接影响信息化教学效果。然而,据了解,目前高职学生的配合度不够高。一是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尽管高职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运用WORD、EXCEL、PPT来编辑、存储、发送信息,但是制图、制作动画效果、声音处理等方面比较欠缺;掌握了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如何运用大数据来收集资料、辨别信息真伪、筛选分析等能力仍不足。二是学生接受信息化教学的意愿低下。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习更有深度,学生也真正“忙”起来了。但是,目前不少高职学生习惯于现有的学习模式,对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点抵触心理。

三、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一)学校:领导重视,优化环境,完善体制机制,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

一是高职院校院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带领教务处、教学系部等有关部门领导认真研究有关教育信息化文件,领会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推进计划,促进信息技术进头脑、进课堂,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上台阶。二是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随时随处可连接;增强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多媒体课室使用率达100%;加快智控录播室、智慧教室等建设步伐,争取实现智慧教学;做好网络综合教学平台以及移动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开发建设工作;加快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构建教学资源中心,联合有关高职院校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三是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统筹管理教育信息化工作;完善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将信息化教学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职位晋升等工作的重要考核标准,将这种外在激励转化为内在动力,充分激发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热情与兴趣;创新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如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无纸化考试、综合评价[9]等。

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无线网络正在逐步实现随处随时可连接,目前无线网络在办公室区域可连接;已建智控录播室,供教师开展互联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有关课程的教学,师生反响不错;已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上述课程资源已上传到该平台,供全体师生学习;已建教师支持中心,供教师进行MOOC、微课等课程建设的探索。

(二)教师:树立信息化教学思维,提高基本信息素养,勇于信息化教学实践

要充分调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教师将信息化教学改革内化于心,从心理上认同它,让教师自觉增强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视。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不仅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筛选及加工处理信息,而且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设施设备,更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与促进自我发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新模式新方法。因此,教师要通过培训、自学等多种途径不断夯实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信息化教学实践,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又提高信息化教学效果,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结合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实际,成立了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推动信息化教学的政策措施;组织多次教育信息化文件精神的学习活动,并要求系部继续深化学习,做到人人参与信息化教学活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批互联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参加了多次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的培训,较好地充实了理论基础;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活动,新立项一批关于信息技术教改项目,等等。

(三)培训: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与评价形式

一是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教学培训机制和标准,以指导培训。二是要分层次分内容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要对学校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为不同层级,如基础级、提升级等,然后根据不同层级的需求,制定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以真正提升。三是信息化教学培训要形式多样化。例如,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进校开展讲座,也可以组织教师分批次走出去参加省培或国培项目,还可以探究一些基于网络平台的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培训模式。四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为创造促使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形成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可以每学年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微课比赛、说课录制比赛等。五是创新信息化教学培训评价方式,成立由不同层次的成员组成的监督小组对培训过程进行全过程管理,以切实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邀请韩锡斌专家团队到校开展多次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设计培训,全部专任教师都参与培训,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选取了一门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课程建设。此外,还组织教师参加广东省组织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学校内部也组织教学技能比赛,如说课、微课比赛等。

(四)学生:激发学习动力,提高信息素养

教师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优化教学设计,从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具有创造性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与此同时,学生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目前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新变化、新要求,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勇于接受新挑战,积极配合与支持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甚至主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云课堂等类似智能APP教学软件进行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适应信息化时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培训信息化高职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