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堂研究
2020-05-28姜翩
姜翩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就必须抓好儿童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对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工作展开研究时,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理来审视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堂的设计结果,为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但要从教学的目标设计、问题串设计展开研究,而且还要针对活动设计记录单设计方面加以重视,这样才能够为广大儿童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
关键词:儿童立场;科学课堂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小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缺乏学生立场,表现在多个方面。具体来说,首先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讲述多少知识,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设计;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讲课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主动发挥和自主学习的时间远远不够,教师更多的是采用问的方式,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动性。最后,教师在编写教学方案时常常预设很多执行的方案,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述更多的知识,但是教师却忽略了课堂动态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低年级课堂设计缺乏科学性,普遍缺乏学生立场。下面我针对这个问题具体展开分析,从而找出有效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目标设计:关注“迷思”概念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上,传统教学目标设计有失偏颇,小学生对一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很容易将一些概念混淆。也就是说在小学生的头脑中,他们理解的概念与科学概念存在认识偏差,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迷思”概念,所以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基于儿童的立场展开教学工作。
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涉及有关浮力的知识,小学生学习基本要求是能够知道物体有沉有浮,使放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托力,物体的沉浮能够改变,从表面上看,影响物体浮力的因素有很多。如材料密度、自重、水的密度、物体是否是空心等,而科学的解释是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取决于物体自身所受到重力的大小影响,在物体自身重力不变的状态下,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影响浮力大小的主要因素,那么儿童的“迷思”是怎样形成的呢?记者通过对10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1:你认为苹果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有65%的学生认为苹果会上浮,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苹果比较轻。还有的同学认为苹果里面有空气,而只有极少部分同学认为苹果的密度比水大,在水中会下沉。
问题2:你认为影响物体在水中沉与浮的因素是什么?
在调查有58%的学生认为在水中影响浮力的因素是自重,30%的学生认为是形状,大约有10%学生认为使物体空心或者实心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只有2%的回答是密度。
结论: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对于浮力的认识深度不够,认识上却出现了错误,他们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形状、是否空心都有关系,学生不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理。
二、基于儿童立场的过程设计:关注能力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儿童自身能力的发展,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知识效率及科学素养都有不同的影响,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预估儿童的发展潜力,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课堂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精准的问题串设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要设置更多精准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会“跳舞”的蛋》中,三个有趣的问题按顺序连贯起来,就可以构成探究的过程:“假如要让蛋漂浮起来,需要采取怎样的办法呢?”“反之,如果要让蛋沉下去,有哪些方法?”“如何才能让蛋在水里上下跳舞?从沉在水里开始,逐渐到悬浮飘浮,再到下沉悬浮,最后又沉底,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过程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让蛋在水里跳舞”的情景。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动画或图片,给学生展示蛋在水中跳舞的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更加深刻形象地理解这一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这一有趣的过程。
(二)有结构的活动设计,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尤其是在性格活泼、好奇心强的儿童身上,这一方面需要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发展探究。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加强科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跳舞”的蛋》这节课主要设计的活动只有一个大环节“让蛋会跳舞”。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把常见的物体沉浮问题精细化成一个有序、有趣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让蛋会跳舞”的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思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通过这些有结构的活动,能够去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独立解决问题,多维度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三)有效的记录单设计,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
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记录单的使用越来越多,但大多只是為了方便汇报交流而已,流于形式。怎么使记录单更有效?怎么让记录单推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最大化地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记录单的合理开发和设计值得我们深思。例如在小学的教材里面,小学生对于密度的概念并没有太深的认识,教师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密度这一概念,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用文字表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也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针对本课设计了实验记录单。
结语
总之,广大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爱上科学,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地学好科学,使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 尹爱琴. 学周刊. 2015(24)
[2]浅谈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途径[J]. 王丽清. 华夏教师. 2015(01)
[3]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 张慧莹. 学周刊. 2014(36)
(作者单位: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