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将至,花香自来
2020-05-28
没有什么比景物更适合抒情。杜志远遇初雪,读懂了雪是雨幻化的舞者,是孤独却美妙的精灵;丁立梅的梅花是大众的情人,孤傲而不吝啬自己的芳香,是诗人们的常伴好友;而徐廷华的棉花更多是给人一种温暖与可爱,让人看到棉花的辛勤与奉献以及人民对它的赞许。
初雪
杜志远
傍晚的时候,天色依然阴沉着,天空中飘着零零的细雨,下着下着,继而转化为了雪。这是2011年的第一场雪,雪花装扮了整个大地,尽扫那无力的灰霾,树枝上、草地间、马路上,取而代之的是白茫茫的云裳。在放学路上的孩子们一边走着,一边欣赏这素雅的美妙。我伸手接了一朵雪花,才降落便融化成了水,随即幻化成了汽,不由得赞叹大自然多变的美。只有在这一刻,世界统一成了一个颜色——纯洁的白,白得晶莹、剔透,祛除了雨的“污浊”“急功近利”,多了几分柔和、素雅。
雪很勇敢,起初冲落在地上,化作了水,仍不停息,慢慢叠成了薄薄的“地毯”。人踩在上面,软软的,嘎吱嘎吱地响。走在上面,孤独的人仿佛也受到感染,变得活躍起来,在回家的路途上增添了难得的“情趣”。
雪很孤独,一片片,存在着默契的间隙。她们不去碰撞、敌视、摧毁,只是默默地凝望,却又在落地后紧紧地相拥,依偎着成了冰,化成了水,不放弃,不分离。
雪很“迷茫”,她们仿佛没有自己的方向,降落在各自的地方。不,是不经意,却也不随意,只是随风轻舞。是的,她们只是纯情的舞者,不乏青春的气息、浪漫的情怀。
雪很低调,就像绿叶陪衬红花一样,无言地映衬着梅花的高洁。王安石的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不正形象地描述了梅花和雪的微妙情结么?
雪堆积得厚实了,一阵风吹过,像扬起的沙,拂过脸庞却如点点的寒星。只见路边一对父母一人拉着孩子的一只手,缓缓地滑行在路上,孩子不停地嬉笑着,而这一对夫妻在这一刻,相视虽无言语,却感受到了对方传来的暖暖的气息。
是的,雪是雨幻化的舞者,孤独却美妙的精灵。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第11期)
【品读】
雪是雨幻化的舞者,孤独却美妙的精灵。《初雪》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孤独、浪漫、纯情、低调、柔和、素雅等特点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使人受到感染而变得活跃而有“情趣”;让诗人受到感染吟咏出千古绝唱;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气息。
【思考】
1.内容概括
作者说雪是“孤独却美妙的精灵”,它的“美妙”具体表现在哪里?
2.文意把握
作者写雪的“迷茫”时,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3.写法赏析
融情于景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请概述雪让人感受到了什么。
4.主题探究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表现在它祛除了雨的“污浊”和“急功近利”,表现在它的柔和、素雅、勇敢、“迷茫”与低调,表现在它所带来的“暖暖的气息”。
2.引号在这里表示特殊含义,将雪这一客观事物人格化,生动地表现出雪纯情之中不乏青春的气息、浪漫的情怀。
3.使人受到感染而变得活跃而有“情趣”;让诗人受到感染吟咏出千古绝唱;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气息。
4.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孤独、浪漫、纯情、低调、柔和、素雅等特点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才有梅花便不同
丁立梅
趁着天黑,去邻家院子边,折一枝梅回来。这有偷的意思了——我是实在架不住它的香。
它香得委实撩人。晚饭后散步,隔着老远,它的香就远远追过来,像撒娇的小女儿,甜腻腻地缠着你,让你架不住心软。黑天里看不见,但我知道它在那里,它就在那里,在邻家的院子里。一棵,只一棵。
白天,在二楼西窗口,我的目光稍稍向下倾斜,就可以看到它。邻家的院子,终日里铁栅栏圈着,有些冰冷。有了一树的梅,竟是不一样了。连同邻家那个不苟言笑的男人,他在梅树下进进出出,望上去,竟也有了几分亲切。一树细密的黄花朵,不疾不徐地开着,隔了距离看,像镶了一树的黄宝石。枝枝条条,四下里漫开去,它是想把它的欢颜与馨香,送到更远的地方去。一家有花百家香。花比人慷慨,从不吝啬它的香。
梅是大众情人,人见人爱,这在花里面少见。梅的本事,是一般的花学不来的。谁能在冰天雪地里,捧出一颗芬芳的心?谁能在满目的衰败与枯黄中,显露出鲜艳?只有梅了。它从冬到春,在季节最为苍白最为寂寥的时候,它含苞,它绽放。它是冬天里的安慰,它是春天里的温暖。
想起前日里,去城南见一个朋友。暖暖的天,暖暖的阳光,空气中,有了春的味道。突然闻到一阵幽香,不用寻,我知道,那是梅了。果真的,街边公园里,有梅一棵。裸露的枝条上,爬满小花朵,它们甜蜜着一张张小脸儿,笑逐颜开。有老妇人,在树旁转,她抬眼四下里看,趁人不备,折下一枝,笑吟吟地往怀里兜。她那略带天真的样子,让我微笑起来,人生至老,若还能保持着这样一颗喜爱的心,当是十分可爱且甜蜜的吧。
亦想起北魏的陆凯。那样一个大男人,居然浪漫到把一枝梅花,装在信封里,寄给好朋友范晔,并赋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他把他的春天,送给了朋友。做这样人的朋友,实在是件幸运且幸福的事。
我折回的梅,被我插在书房的笔筒里。简陋的笔筒,因了一枝梅,变得活泼俏丽起来。南宋杜耒写梅:“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诗里不见一字对梅的赞美,却把梅的风骨全写尽了。梅有什么?梅有的,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啊!一地清月,满室幽香。那样一个寻常之夜,因窗前的一树梅,诗人的人生,活出了不寻常。
(选自《北京日报》2012年2月23日)
【品读】
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缤纷,人们的情感世界更是丰富多彩。作者通过叙述梅花盛开时的感受,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和对梅花风骨的赞美之情,表达了愿与梅花一样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也赞美了梅花与众不同的品质,让我感悟到做人也应具有梅一样的品质,要毫不吝啬地为社会奉献爱心,更要具有敢于面对逆境的坚强品质,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
【思考】
1.解释文中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1)邻家的院子,终日里铁栅栏圈着,有些冰冷。
(2)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诗里不见一字对梅的赞美,却把梅的风骨全写尽了。
2.本文题为“才有梅花便不同”,文中写出了因“才有梅花”的哪些不同?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语句。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1)“冰冷”原意是很冷,在这里形容邻家铁栅栏给人带来的冷漠的感觉。(2)“风骨”形容梅花凌寒绽放、独树一帜的超然风格。
2.邻家不苟言笑的男人竟有了几分亲切;空气中,有了春的味道;给人们带来天真的童心、浪漫的情怀;简陋的笔筒变得活泼俏丽。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梅花盛开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4.作者通过叙述梅花盛开时的感受,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和对梅花风骨的赞美之情,表达了愿与梅花一样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
太阳的孩子——棉花
徐廷华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这是古人赞美棉花的诗句。千百年來,人们能安度严冬,少不了棉花的功劳。因此,在国外,棉花的外号叫“太阳的孩子”。
棉花,大部分为野生种,只有4个是栽培种,即:亚洲棉、非洲棉、海岛棉和陆地棉。印度人种棉花的历史最久,公元一千年左右,那里的棉花种植已很发达,株高多在半米至一米半,株高两米以上的叫“木棉”。柬埔寨因其生长有过屋高的木棉,所以有“高棉王国”的称号。欧洲大约在两千年前才首次见到棉花,在这以前,欧洲曾有个关于“羊树”的传说。说的是东方有一种奇特的“树”,这种树上结一种果子,很像绵羊,有四条腿一个尾巴,它身上还覆盖着一种白色的绒毛,这种植物狼最爱吃。直到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后,才留下这样的记载:“印度有树生羊毛,柔白而佳美,土人用以织布缝衣。”
古代,我国人民的衣着原料不是棉花,而是蚕丝和麻类。直到十三世纪以后,才在长江流域种植较多的棉花,至明代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才以压倒的优势替代了丝棉。元代农学家王祯在他的《农书·木棉序》里说,木棉“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功,得御寒之益”。
我国古代种植的棉花,一路是由阿拉伯经波斯(今伊朗)、巴基斯坦,传入我国新疆吐鲁番,再到西北各地。另一路是由印度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进入我国云南大理,向北入陕西、河南。再一路则是由越南传入我国海南岛,再经广东、福建沿海到达江苏、浙江一带。无怪乎早在东汉南北朝,西南边疆和海南岛的兄弟民族就已生产一种以棉花为原料的白叠花布,并将其作为礼品,赠送给当时内地汉族的官员。《尚书·禹贡》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句子。卉服,就是棉花做的一种衣服。宋人艾可叔在他的《木棉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弹花纺织图。诗云:“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当严寒降临,大地冰封白雪飘飞之际,人们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棉花的恩惠。是它,以自己柔软的身体维护着人们不受寒冬之苦;夜里,又把人们带进温馨甜蜜的梦乡。外国人之所以把棉花称为“太阳的孩子”,是有其道理的,这比喻充满敬意而又极为亲切。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5月7日)
【品读】
该文讲述了棉花传入我国的三个途径以及棉花在国外的种植情况以及引入我国的情况。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奇特又形象,表现了棉花的温暖与可爱。赞叹了棉花的辛勤与奉献以及人们对棉花的敬意。
【思考】
1.文章以“太阳的孩子——棉花”为题,有什么表达作用?
2.文章介绍棉花的时候主要侧重哪两个方面?
3.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文章第②段引用“羊树”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奇特又形象,表现了棉花的温暖与可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棉花。
2.棉花在国外的种植情况以及引入我国的情况。
3.不能删去。“大部分”表明棉花不全是野生种;删去后表意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大部分”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棉花传入我国的三个途径。
5.引用“羊树”的传说,富有传奇色彩,充满了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