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2020-05-28王峰
王峰
有些同学的作文存在語言滥而不纯、失于自然的问题。他们喜欢在文章中堆砌辞藻,滥用修辞,热衷于冗赘的描写、抒情,甚至爱用一些生涩的词句,以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是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性的。其实不然。文辞华美,光彩照人,固然是一种美;而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也是一种美,而且更为人称道。
鲁迅先生一贯主张“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的文风,强调追求写作的朴实之美、自然之美。那么,如何使文章写得朴实自然,没有刀斧之痕呢?下面,我们以佳作《从吵架开始》为例,来简要分析一下。
观中华俗文化,吵架可说是一大“亮色”。
谁都知道,咱中国人凡事爱争个理儿。当然这理儿得向着自己,至于死理活理、正理歪理,一边先站着。于是坐公交车要吵,为了一颗大蒜头也要吵,孩子在幼儿园打了一架家长还要吵……吵就吵吧,还得带上两个帮腔的。于是一个电话,好,二姥爷受委屈了,咱们晚辈能闲着吗?同去,同去。所以我们常看见一种群吵,一个人惹事,全家老小、三姑六婆齐上阵,一起闹啊!结果,本来就悖理,再不分青红皂白一闹,怎么样?丢人。
我曾问过一位帮架的大妈:“您为什么帮您侄子吵架?”大妈很气愤:“我侄子我能不帮吗?人家骂我祖宗,我能装没听见吗?”“那您知不知道本来就是您侄子的错,要是外人您还帮吗?”大妈不语。嗬!其实人说“吵架一团气,全凭意气”,一点儿都不假。如此不分正误,是全凭意气。难道我们大伙儿真的就好坏不分吗?不可能。你又不傻,可为什么一时心急,上了贼船?为什么?因为那个吵架的一方是你的至亲好友,感情深,你对他有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而正是这一个陷阱,埋藏了是非正误,削弱了你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你想想,如果那人不是大妈的侄子,大妈恐怕就要想想这到底是谁对谁错了,自然也就不会去乱吵。
光吵架这样吗?不!生活也一样。每一个人在做事时,都容易让主观左右自己,让自己的好恶迷了自己的眼睛,昏头昏脑犯了大错。当然,人是感情动物,容易意气用事也很正常,遇上熟人乃至亲朋,印象分就上去了。但是,别忘了印象分的背后还有基础分、客观分。一个社会,需要感情做它的润滑剂。但社会的存在有它的人间正道,有它的黑白天理。个人的感情在法律面前,在正误的认识面前,过于主动过去激化,只会与正确悖道而驰,只会蒙住你的双眼,因为感情代替不了认识,我们是理性的。
从吵架开始,让感情不再拦住你正确的认识,给世界多一点公平。
这篇文章没有引经据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骈文俪句,语言朴素得近乎口语,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实在,理趣盎然。那么,文中运用了哪些技巧呢?
1.让平常的语言含真理。我们经常说,有理不在声高,其实有理也不在于语言是否华丽,朴素的语言如果让人觉得在理,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从吵架开始》一文在近乎口语化的语言里,告诉了我们生活中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光吵架这样吗?不!生活也一样。每一个人在做事时,都容易让主观左右自己,让自己的好恶迷了自己的眼睛,昏头昏脑犯了大错”,语言很平常,但是能发人深省,让人过目难忘。
2.让朴实的语言含真情。朴实重在“实”,这“实”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在朴素的语言里饱含作者的真情,只有真情才最能打动人心。《从吵架开始》一文因为饱含真情,即便是朴素的语言仍让我们感到实实在在,如“你想想,如果那人不是大妈的侄子,大妈恐怕就要想想这到底是谁对谁错了,自然也就不会去乱吵”,读到这样的句子,你能不动容吗?
3.让笔下的人物说真话。有的同学常常在作文里拔高人物,不管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和生活环境差异,一概让他们说假、大、空的套话,以为这样才能显示人物的境界。其实,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身份、地位等特点,他们的语言必须是独特的,是他们独有的。如《从吵架开始》一文中“我侄子我能不帮吗?人家骂我祖宗,我能装没听见吗”一句,这就是大妈的语言,一位中年妇女的真实语言,这语言符合她的身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让生活的实事说虚理。有些同学在作文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空洞,空洞的原因在于不会把虚理化实。《从吵架开始》一文的作者为了说明“谁都知道,咱中国人凡事爱争个理儿”的看法,没有从理论上阐述,而是从小事说起,如“于是坐公交车要吵,为了一颗大蒜头也要吵,孩子在幼儿园打了一架家长还要吵……吵就吵吧,还得带上两个帮腔的。于是一个电话,好,二姥爷受委屈了,咱们晚辈能闲着吗?同去,同去”,运用极其朴实的语言,把“中国人爱争理儿”这一抽象观点很自然地实化了,语言实实在在,让读者感同身受,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