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扁平化管理分析
2020-05-28何小龙王敏涛马锦燕
何小龙 王敏涛 马锦燕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国企 管理 扁平化
一、当前国有企业管理模式
当前,国有企业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层处于金字塔顶端,往下会按照职责分工设置一定数量的职能部门,各部门可能又会下设一级或几级的处(科)室,直至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下级单位,也均采用一级管一级的垂直管理形式,而每个单位也会各自形成内部的分级管理结构。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通过各级中间管理层,最终传达到执行者,反之亦然。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起步较早,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管理体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分工明确,权责清晰。随着层级增多,企业的整体运营将被层层分解,直至最末端的管理单元。每个管理单元有着相对清晰的职责界面,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管理的细化也可以降低用人要求,并相对提升工作专业化水平;二是权力集中,政令统一。企业的权力链直线分布,上下级隶属关系清楚,各项决策的上下传递将更加高效顺畅,更具权威性,有利于指挥体系的集中统一,使各方面工作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三是结构稳定,梯队有序。由于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照企业运营管理需要逐渐完善而来,在运转中也有着清晰的流程和规则,容易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同时,层级设置将更方便地构建合理人才梯队,也为职工提供了更明确的晋升目标和方向;四是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层级式组织机构可以更有效落实“四同步”“四对接”要求,在各管理层级同步构建党的组织,将党的领导充分体现至企业运营各环节。
但是,等级结构管理模式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流需要层层下达,层层反馈,不仅降低了信息流的传输效率,更加大了信息失真风险;二是在跨专业特别是处于“金字塔”相对底层的专业间协调时,信息流无法有效地横向传输,往往需要经历一个“上传-处理-下达”的过程,不利于工作配合;三是等级式管理机构复杂,管理队伍庞大,各层级都需要配置一定的管理人员,增加了管理成本;四是员工工作面单一,创新主动性不足,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扁平化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与传统等级结构管理模式相对应的便是扁平化管理,它通过压缩管理层级,拓宽管理幅度,构建出更为“扁平”的组织架构。当前,这种管理模式已经在一些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和小微企业有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面对国有企业当前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扁平化管理具有显著的优势。在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下,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中间管理层级将被压缩,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流可以快速流转,亦可避免层层转送造成的信息失真。由于信息的同步性、及时性有效提升,企业各方面的合作协调能力也将得到加强。企业基层将被赋予更多的管理权和决策权,同时员工干事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也会充分激发。此外,企业的管理成本得到控制,运转效率、应急能力、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不過,国有企业有其自身的管理要求和运营特点,直接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将会带来其他问题。一是对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带来挑战。由于中间管理层的压缩,企业管理者将不可避免地直接面对和处理大量来自下级的各类信息。由于国有企业对重大问题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对决策的科学性、严肃性要求非常严苛,也势必会降低决策效率。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企业各方面工作全部向中心汇聚,管理者可能将无暇应对;二是对基层的信息处理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扁平化管理后,企业的大量信息会不加区分,不经处理和归纳地直接下到最基层。这的确方便了员工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各类信息,但当信息量过大时,对信息的甄别、提取和处理便会变得十分困难,及其考验职工的综合能力。另外,由于每位员工的认知、站位各异,在相对平等的工作环境中也会尽力彰显自己的主张,不易形成工作合力;三是不利于决策指令的贯彻执行。在扁平化管理体系中,中间管理层被大幅压缩,淡化了上下级关系,对基层的监督和管控相对减弱,降低了决策指令执行的刚性。同时,由于权责界限模糊,工作监管将变得更加困难,一旦工作出现差错,很难有效的追责定责,也容易滋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因素;四是对员工发展晋升带来影响。扁平化管理必然会带来职工的竞争压力加大,晋升通道变窄。在一些采用扁平化管理的企业中,会结合实际设置合适的薪酬层次,弥补岗位晋升困难带来的影响。但国有企业的薪酬体系灵活性相对不足,这样就容易造成员既无法“升职”,也不能“加薪”,将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岗位吸引力。
三、有关建议
尽管在国有企业中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存在困难,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扁平化管理理念中找到解决当前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路。一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新手段,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信息化系统,高效地采集、流转、分析、处理企业的各类信息流,使企业从管理者到基层都能方便、快捷、准确地接收和处理各类信息。借助信息系统或互联网工具建立虚拟的“扁平型”组织,可以结合工作任务的特点,对符合条件的直接在虚拟组织中进行安排布置,也可以更为方便的开展工作联系协调;二是充分授权放权。发挥各层级的主体责任,将“金字塔”型的组织切分成各个小型的“扁平型”组织。各个层级在受上级约束和监管的同时,具有充分的管理权和决策权,减少不必要的上报反馈环节,提升企业运转效率;三是优化整合组织结构。结合国企改革、去行政化等有关部署,对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行梳理分析,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适当精简合并,去除重复冗余的职能。准确界各定权责界面,完善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加强对所属产业的整合兼并及协同管理,在满足企业实际的前提下推动组织“扁平化”;四是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岗位交流,拓宽员工发展通道。大力弘扬与扁平型组织具有的民主、创新、活泼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创造,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参与企业管理,提升基层活力。
参考文献
[1]唐艳,周冶芳.现代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结构探析[J].当代经济.2011.(17):50-51.
[2]李昊.电网企业组织机构的扁平化设置[J].山东工业技术.2014.(24):263.
[3]陈维军.试论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2):132-134.
[4]先庭宏,赵均.浅析组织扁平化[J].商情.2013.(2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