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绿色食品苏子生产技术规程
2020-05-28王利军
王利军
摘要 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从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播种方式、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贮藏条件等方面总结了平凉市绿色食品苏子生产技术规程,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苏子;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甘肃平凉
苏子又名荏,是平凉市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也是当地富有特色和农民增收的“拳头”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逾6 666.67 hm2。本文结合平凉市旱地农业生产实际,瞄准市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出发,综合利用苏子旱作生产的最新研究成果,依据直播和移栽栽培方式,将良种应用、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单项技术组装配套,通过试验示范,进一步制定了平凉市绿色食品苏子生产技术规程,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供生产中推广应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苏子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和采收及后续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平凉市苏子的绿色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但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经济作物种子》(GB 4407—1996)、《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4285(所有部分))、《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条件》(NY/T 391—2000)、《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394—2000)、《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 5084—1992)。
3 产地环境
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地势平坦、肥力较高、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的地块,并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条件》(NY/T 391—2000)的要求。
4 良种选择
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优质丰产良种,如南韩灰色苏子、白籽苏子、94B等。选择粒型均匀,粒色一致的种子,纯度≥97%,净度≥97%,发芽率≥85%,含水量≤10%,种子质量达到国家分级标准二级以上。
5 播种方式
5.1 育苗
5.1.1 苗床选择。选择地边、院落等灌溉、管理方便的地块作苗床地。每20 m2苗床育成的苗子大约能够移栽667 m2大小的地块,据此可推算出需要整理的苗床大小。
5.1.2 床土配制。床土要求用熟化、结构好、无草籽的旱田土或山地腐殖土,掺拌腐熟过筛的优质农家肥,床土与农家肥的比例为3∶1,并配适量过磷酸钙,搅拌均匀后倒入做好的畦内,畦床做成水平面,踏实防裂缝,踏实后再耙耱修整1次。
5.1.3 切块及适期播种。育苗时间以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宜。苗床整理好后,视土壤墒情浇适量水。待水渗干不沾时,用刀纵横切成6~7 cm2的方块。方块切好后,再在畦面撒一层干草灰,喷1次水,稍停片刻进行播种,每方块播种子2~3粒,分开点播,播种深度为1~2 cm,播后再覆土1 cm厚。如遇干旱,畦上遮荫或撒一层麦草保墒防板结,以利出苗。
5.1.4 苗床管理。播后7 d即出苗,14 d后查苗补苗。如有缺苗,先在方块上打一小孔,后用小刀起苗移栽补苗;四叶期进行间苗,每方块留1株苗,结合间苗拔除苗床杂草。苗床前期一般不需要灌水,如遇干旱可一次性浇透水。若苗色发黄形成弱苗,苗床可随浇水追施尿素5 g/m2或喷施高效肥0.5 g/m2。苗床后期严格控制水肥,防止徒长形成高脚苗,苗高控制在20 cm左右,并防止畜禽毁坏苗床[1]。
5.2 直播
播种时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15 cm地温稳定在15 ℃以上时随雨即可播种。播种量7.5 kg/hm2。播种时无论撒播还是条播,覆土厚度宜浅不宜深,最佳厚度为1~2 cm。
6 整地施肥
苏子喜湿润,后期耐干旱、耐瘠薄、抗病虫害,适于各种土壤和地形种植。前茬以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较为适宜,最好选择地势平坦、肥力较高、排水良好、阔叶杂草较少的壤土种植。直播田,由于苏子籽粒较小,种子拱土能力较弱,因此对整地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必须拾净根茬或采用机械灭茬,达到土壤细碎、无残茬、无土块的良好播种状态。移栽田,麦收后及时深翻灭茬,整地后及时带水移栽[2]。
结合整地,施经无害化处理的优质农家肥30 t/hm2、纯N 105 kg/hm2、P2O5 60 kg/hm2、K2O 37.5 kg/hm2。农家肥一次性作基肥,直播田化肥的2/3作种肥、1/3结合定植后中耕培土作追肥,移栽田化肥一次性施入。
7 田間管理
7.1 间苗定苗
当幼苗1~2叶、苗高5 cm左右时,进行间苗。5~6叶苗高20 cm左右时,进行定苗。株距50 cm,行距50 cm,密度保持在4.05万株/hm2左右[3]。
7.2 查苗补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若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可利用田间多余的较密苗或疙瘩苗进行坐水补栽,或者等待雨后移栽。
8 病虫害防治
苏子是病虫害较少的一种作物,但在生产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灰黑斑病、叶枯病、灰霉病等病害和蚜虫、粘虫等虫害。蚜虫采用40%乐果乳油2 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粘虫采用杀灭菊酯800~1 000倍液或氯氰菊酯1 000~1 5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灰黑斑病采用75%百菌清500~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叶枯病、灰霉病采用高抗霉素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4]。
9 适时收获
在苏子顶部叶片由浓绿色变成浅黄色、主杆和花穗开始变成浅褐色、底部叶片开始老化脱落、籽粒由白色变成浅褐色时,就要开始收获。苏子要想获得好收成就必须做到及时收获与脱粒。采用人工收获,用镰刀靠近地面将苏子整株割倒,捆成小捆,一般5~6株一捆。捆与捆相互依靠、竖放于通风干燥处进行晾晒,促进后熟。晒干后手握植株根部,穗部向下,用棍棒敲打脱粒。
10 贮藏条件
苏子籽粒小、含油量高,易发热、霉变、酸败变质,贮藏时含水量应低于9%,且存放在干燥、低温、通风的地方。
产品质量及包装、贮存、运输按NY/418—437—2000和NY/T 658—2002的条款执行。
11 参考文献
[1] 王国瑞,姚华林.高产优质荏籽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8(6):15.
[2] 王艳云,毛艳丽.苏子栽培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22):87.
[3] 刘庆君,方向前,万丹凤,等.桦甸市灰苏子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6):93.
[4] 肖卫华,罗友兴,李自卫,等.玉米套种苏子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