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好培养“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

2020-05-28萌芽研究所BUD

家教世界·V家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保持平衡平衡点跷跷板

萌芽研究所BUD

不知道在给学龄前孩子做家庭早教启蒙时,大家有没有发现:科学思维能力是孩子天生渴望拥有的能力?

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加德纳说,人的智力发展具有多元性质和结构。而当儿童进行探究活动时,不仅需要逻辑、视觉、身体感知力等多种智力的参与,尤其当孩子与别人讨论或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新想法时,还将动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推测能力等等,所以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提升孩子的智力。

因此,对于科学思维方面的培养,我真觉得一定要多多让孩子学习。如何避开以下这些误区,更好地培养科学思维。

给答案前记得先让孩子思考

每当孩子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时,我们都特别希望能够将自己了解的知识讲给孩子,希望抓住这个时机让他有所收获,但要知道,孩子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答案。

科学启蒙常见误区1: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

我们成人之间的交流模式经常是我问你问题,你就要直接给我答案。但如果孩子问我们一个问题,我们直接给出答案,并不妥当。孩子在生活中提出的每一个科学问题,都是基于他们所看见的事物和身边的一些现象,这说明孩子正在尝试“观察和发现”。

如果我们直接丢标准答案给孩子,就等于直接忽略了孩子前期的思考,省去了科学启蒙非常关键的思辨性,也扼杀了孩子的潜在表达能力。

正确做法:引导孩子自答、猜答案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先不要急于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轻易“打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妨问孩子一句:你是怎么想的呢?

比如孩子在玩积木时,发现在叠好的积木块上再放一个大积木块,整个积木就倒了。“它为什么倒了?”这个时候孩子内心可能已经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孩子可能会说:“我觉得最后放下的那块积木没放好;顶部的积木太重了,”这都是孩子们基于自己的思考和认知给出的答案。

这个答案可能并不对,也许离标准答案很远,还可能很可笑,可能是孩子信口开河,但不要阻止孩子去用自己的小脑袋思考,让孩子有机会透过观察、预测与比较的历程,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体会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这比一个标准答案更有意义。

只要你不急于给答案,去反问孩子,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会离孩子的世界更近一步。

给答案前先带着孩子去“寻找答案”

科学启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现、探究问题的过程,所以它不应该只是一个“一问一答”的程序化沟通。

科学启蒙常见误区2:给孩子的答案仅限于口头表达

很多朋友都会有一个困扰,就是有时候明明孩子问的问题,我们知道答案,但告诉孩子后,孩子却依然无法理解,一脸迷茫,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普遍,这是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是具象的,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用眼睛“看答案”,而不是单纯地用耳朵“听答案”。特别是孩子们的认知有限,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答案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时候就是云里雾里的一个想象。

正确做法:通过类似实物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最好的解答方法是陪孩子通过一些小实验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这比纯粹的口头答案更能让孩子理解。比如当孩子在公园玩跷跷板,如果孩子问,“三个人一起玩跷跷板怎么能够保持平衡呢?”

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们不用着急给答案,不妨来做个简易的跷跷板,和孩子探究一下答案。

我们把一把尺子放在一支铅笔上,做成一个跷跷板,让它先保持平衡状态,然后在它的两边放上等重的一枚硬币,你会发现它依然保持平衡。然后再在一边加上一枚硬币,发现尺子会向有两枚硬币的那头倾斜,可是当把那两枚硬币同时往中间移动后,就又会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它们重新恢复平衡。

通过这个小实验的演示,孩子就会发现,三个人一起玩跷跷板也是可以保持平衡的,只要找到相应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会和重量相关,越重的那头越要向中间的支点靠拢。

你看,只是一支笔、一把尺子、几枚硬币,就可以让孩子在这个简单好玩的小实验中,理解平衡点、重量和支点之间的关联性,让孩子找到答案,是不是容易很多?如果脱离这几个实物,我们单纯用语言讲述,可能说不清呢。

不要停留在一个问题和答案上

孩子每一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智力提升时机,所以抓住这个时机让孩子的思维进行拓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浅尝辄止地结束孩子的“求知欲”是不妥当的。

科学启蒙常见误区3:仅仅停留在答案本身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很多朋友会觉得直接解答完这一个问题就ok了,毕竟给孩子讲清楚一个答案,真的很耗费我们的心力和体力,尤其当孩子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不擅长的知识领域时,更是煎熬。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因为对孩子本身的问题来进行针对性回答,孩子事实上并不能真正吃透这个答案。

很多知识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对于孩子们来讲,针对性和单一性的答案反而会让他们的思维产生局限性。

正确做法:引导孩子进行相似问题拓展

对于科学探究来讲,它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拓展性思维,就是让孩子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比如当孩子发现了如何让跷跷板平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了解了重量和支点相关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继续探究一些与平衡相关的事物现象。

是什么让吊车保持稳定?吊车一直在吊不同重量的物体,但它的支点一直都没有变,可是它依然能始终保持平衡,这是为什么呢?马戏团里走钢丝的表演者又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呢?她是双脚在行走,还拿着一根长长的棍子,她的平衡点又在哪里呢?

这些问题的延伸就是让孩子从一个点去进行扩散,而科学探究主要的重点就在于,让孩子以自己的旧经验为根基进行新经验的延展,促进孩子对新经验进行整理以及解决问题。

所以啊,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让孩子仅仅停留在一个问题上,满足于眼前已有的答案,而是鼓励孩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去进行有所关联性的新问题探索,这便是“学以致用”。

其实科学思维的本质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孩子通过发现现象、提出问题、探究寻找答案、再进行拓展性思考,这是多么完美的思维路径,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思维模式,让孩子学会高效处理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千千万万的信息,并能够更快速地习得重要的知識。

猜你喜欢

保持平衡平衡点跷跷板
平衡小实验
Lotka—Volterra竞争扩散系统连接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行波解的存在性
只压一端的跷跷板能保持平衡吗
焦虑
环境保护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建筑业营改增下适用税率的选择
蜡烛跷跷板
轻重比较
透过平衡点 打造完美比例
超级平衡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