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陆续开放,中国需危机感长存(社评)
2020-05-27
各国在陆续开放,彼此形成了鼓励。美欧国家取消社交隔离的条件在中国人看来大多严重不达标。美国最近几天每天仍有几百人死亡,一万几千人感染,比中国最严重的时候还要厉害得多,但大范围的重启就这样开始了。
这样的开放意味着什么,现在不能下结论。取消社交距离几乎可以肯定会带来一些新的感染,也导致新的死亡增加。但是美欧国家有可能在这样的反复中逐渐形成对新冠肺炎高于流感致命风险的适应性,社会就这么在争议中往前走了。
美欧国家显然没有能力通过对社交隔离的严格控制将病例大致清零,而社会又不可能长时间停摆,有着重新启动的实际需求。这两个现实会纠缠在一起,形成美欧社会强行重启的推力,也可能塑造出那些社会对有更多人死亡的容忍度。
新冠肺炎的大部分死亡者是老人和体弱多病者,而且穷人居多,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没有能力参与构建社会的抗疫政策。他们的更多死亡如果抛开人道主义的视角,对相关国家不会造成长远损失,因此经济重启会多一些历史观意义上的有恃无恐。
然而人都是惧病恐死的,这在全世界都一样。所谓美欧人“不怕死”的说法不能夸大。如果疫情出现反弹,哪怕是一定程度上的,肯定还是会削弱美欧国家复工的效率。他们那里迄今的疫情下降不是自然发生的,更非因为所谓群体免疫,而是采取了近乎停摆经济猛药的结果。如果疫情反弹严重,那些国家经济重亮红灯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中国走了独特的抗疫路线,取得了在大陆境内将新增感染近乎清零的巨大成果。但我们接下来面临一些与美欧国家不一样的考验。
首先,那些国家按照中国的标准还都属于“疫区”,他们逐渐彼此开放了,我们会面临也对他们开放的政治及经济压力。而如果对他们开放,势必有大量病例涌入,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其次,美欧国家对高感染和有很多人死亡的集体承受力比中国高出一截,他们相当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而我们在严守人道主义,二者如何对接?由于美欧具有舆论优势,他们反而可能将我们的人道主义进行歪曲解读,我们未必能在相关摩擦中占到道义的上风。
再者,中国是做到了严控疫情的极少数国家之一,美欧国家的红绿灯方式则属于大多数。虽然各国都会实际上羡慕中国的情况,但这也会让美国有机会拉一些国家一起眼红中国、冲中国发牢骚,甚至给中国使绊子。
为化解这些风险和挑战,中国一定要做到我们的实际经济恢复比例远远高出美国和它的主要盟友。我们还要建立起在开放更多入境通道时坚决阻止二次感染的强大能力。这两点中国需要加紧努力和准备,缺其一,中国将可能抗疫成功了但反而陷入被动,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现在可能是美国那样的疫情混乱国家最急需新冠病毒疫苗,但从长远看,疫情已经相当干净的中国可能更需要相关疫苗的保驾护航。新冠疫情在过去几个月导致了惊人的格局性变化,未来也不能排除还会有惊人的变数。中国没有任何可以自满或者喘口气的资本,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同时为最好的局面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