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渐,一个典型的“围城人”
2020-05-26朱泽儿李浩文
朱泽儿 李浩文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有“新儒林外史”之称的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而作为这部小说主人公的方鸿渐,其人物形象是十分复杂的。本文就来简单分析一下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先大致来看一下方鸿渐其人。外貌上,虽然钱钟书并没有明确交代他的长相身材,但是看他女人缘那么好,想必肯定是比较出色了。地位上,他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少爷,留过洋,虽然不学无术,但也算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海归。这样一个“绅士之子”,“高级知识分子”,在当时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理应混得风生水起,但结果却是方鸿渐处处碰壁,别提成功,人生可以说是全盘失败。为什么呢?正是由于他做人非常的矛盾。他想做,又不做;不想做,又被迫做。这些矛盾体现在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包办婚姻,给了他一个老婆;留学四年间,他换了三所大学,专业也变了好几次。其实他无心学习,生活懒散。临近毕业,迫于生活压力与自身面子的需要,他有过矛盾与纠结,但是最后都没敌过家庭压力:虽然他不想得什么学位,但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只能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感情上,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却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后来因为误会分了手,终究是不能如愿;事业上,他先是在岳父的打点下进入点金银行上班,而后因为与周先生一家闹翻,便与赵辛楣等人一同前往三闾大学任教。到达之后,方鸿渐发现他对学校的想象只是一厢情愿,学校中的方方面面都与他的想象相距甚远,学校内部的“阶层斗争”更是此起彼伏:比如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婚姻上,他明知对孙柔嘉没有特别的情感,最终却和孙柔嘉结婚,直到后来发现孙柔嘉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吵到不可开交。
从他在恋爱,事业,婚姻的各种矛盾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他如此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他懦弱,被动的本性。其实早在北平读大学的时候,方鸿渐便“看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于是乎萌生了自主恋爱的念头,还写信给父亲。但在父亲的痛骂下,顿时“吓矮了半截”,一下子便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散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聪明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在这里,方鸿渐懦弱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了。而到后来和最爱的唐小姐分手这段描述“他听到最后一句话,绝望地明白,抬起头来,两眼是泪,像大孩子挨了打骂,咽泪入心的脸。唐小姐鼻子忽然酸了。‘你说得对。我是个骗子,我不敢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站起来就走。唐小姐恨不能说:‘你为什么不辩护呢?我会相信你。可是只说:‘那么,再会。她送着鸿渐,希他还有话说。”明明是最深爱的女人,面对误会却不去解释和争取,而是直接选择了放弃。这里对于方鸿渐的懦弱是再一次深刻的描写。最高潮的莫过于他和孙柔嘉吵架时的描写“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恨得不复伤心,嘶声:‘你是个Coward!Coward!Coward!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Coward!每个字像鞭子打了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这里的三声coward(懦夫),是剧情的一个高潮,同样也可以说是方鸿渐懦弱的“官方认证”。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懦弱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人,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正是因为他的懦弱,面对当时社会殘酷的竞争和恶劣的环境没有能与之抗衡的热忱和信仰,转而选择不断沉沦。也因为懦弱,他屡次寻找精神家园而不得,终于越发迷茫和惘然。这份懦弱,使得他的形象毫无悬念地染上了一层洗不去的悲剧色彩。
方鸿渐的一生是一个十足的悲剧。正如题目《围城》,他的一生都在演绎着进入一个围城,冲出一个围城,再进入下一个围城的机械的悲剧。进入恋爱的围城,冲出恋爱的围城;进入大学的围城,冲出大学的围城;进入婚姻的围城,冲出婚姻的围城。直到最后,方鸿渐打算去投靠在重庆得势的赵辛楣。虽然《围城》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可想而知,方鸿渐的悲剧还要继续,他即将进入下一个围城,而这个围城能否冲出来,谁也不知道。
在《围城》这样一部讽刺小说当中,钱钟书对于方鸿渐的态度,却很暧昧。既有讽刺,也有同情。到底是同情多于讽刺,还是讽刺多于同情,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件事了。但在我看来,钱钟书先生对方鸿渐的同情是要远多于讽刺的。依据就在于钱钟书并不将他单纯地刻画成一个猥琐卑鄙,毫无底线的小人,而是刻画了他更多矛盾的,挣扎的情节。让他成为唯一一个愿意并成功冲破一座又一座围城的人。这样一来,方鸿渐就几乎优于了《围城》中出现的所有人。正是这份偏爱,让我觉得钱钟书对他更多的是同情,同情这样一个极富悲剧色彩的人物。同时我也觉得,赵辛楣对方鸿渐的评价就是钱钟书对方鸿渐的评价:“旅途是最好的认识人的方式,你这个人我不讨厌,可以做朋友的,但是你全无用处。"没错,方鸿渐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个不至于让人讨厌,但是又确凿毫无用处的人。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的人。
翻阅资料发现,很多学者把方鸿渐和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在我看来,“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完成了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方鸿渐的悲剧在于思想和行动的双重缺乏。要把他和“多余人”进行联系未免也有些牵强。
综上所述,方鸿渐的形象已经十分明朗了。他是一个矛盾的人,而矛盾的根源是他懦弱的本性,这份懦弱的本性给予了方鸿渐难以忽略的悲剧性。缔造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