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民生保障作为多重目标的根基

2020-05-26蔡昉

产城 2020年3期
关键词:红利生产率劳动力

蔡昉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多重任务,原因是我们面临着多重挑战,这是发展中的挑战、变化中的挑战、成长中的烦恼。多重挑战意味着多重问题,比如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交织,周期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交织,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交织。这都要求经济发展要有多重目标,但多重目标不是各自为战。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个方法论,成为指导我们认识多重目标的关键——要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我想这是一个根本性、指导性的方法论,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要贯彻这一新理念。

动态平衡多重目标,应该有一条主线,我认为这条主线应落在民生保障上,或者说在发展中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多重目标变成统一协调的目标,并且发挥出协同的力量。

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可归因为人口红利。首先,1980年到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迅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之外的人口增长是停滞的,这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即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越来越低,劳动力非常充足。其次,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不断涌入,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新成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比上一辈高,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加快改善。再次,社会的投资回报率比较高,因为我们不会遇到劳动力优势瓶颈,也不会产生边际报酬递减现象。最后,累积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中的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出来,产生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效应,这是我国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源泉。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我们称之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不是简单的劳动力充足,而是体现在几乎所有的相关变量之中。

2010年之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就开始负增长了,相应的,人口抚养比迅速提高,整个情况发生了逆转。把这些因素、变量放在模型里,就能算出经济增速一定会下降,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

同时,我国生产率提高的方式也转变了。过去提高生产率依靠把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产业中转移出来,这样微观上居民个体增加了收入,宏观上资源配置提高了效率。未来这种方式还会有,但是会越来越不那么重要了,我将其称为:疾风暴雨式的生产率提高階段过去了。

从民生来看,就业优先战略应成为宏观政策的关键点。逆周期调节的目的是稳增长,更深层的目的是保就业,进而保民生。如果保民生是根本目的,就应该以此为依据来决定逆周期调节的时机及力度。

在一段时期中,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约为10%,如果低于10%了,那政府就实施逆周期调节,最好的办法是大规模投资。而当我国进入发展新常态,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下降,两个问题随之而来:第一,如何判断应该以多大的力度来进行经济刺激?第二,是不是还需要这些刺激性投资?

当前发展阶段和过去享有人口红利的时期不同。过去劳动力市场会帮助我们实现初次分配:在劳动力不短缺时,只要大规模的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参与,就会扩大就业,改善个体收入及总收入;当劳动力短缺时,刘易斯拐点出现,这时劳动者的谈判地位提高,企业想雇到人就必须提高工资,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改善民生。当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不再下降,同时一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放慢。当初次分配不能充分满足经济需要时,再分配的力度就应该加大。(摘编自《债券》)

猜你喜欢

红利生产率劳动力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