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重构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2020-05-26刘珺
刘珺
中国在变,中国经济也在变,在稳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变化的主基调,而制造业如何应变甚至主动求变关乎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因此,须科学地总结“过往”并正确地开幕“序章”。
中国的制造业之“大”已然成为事实,发展轨迹与GDP全球占比变化基本一致,速度和比例均长期保持高位,印证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获的裨益和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经济全球化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全球分工体系再造,中国以人口红利、开放效应、改革动能、环境成本以及勤劳与效率兼具的国民性,实现了国民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制造业是其中的主力军。
经历若干经济周期,中国制造业逐渐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比高、作用大。第二,三产结构变化与“世界工厂”地位相呼应。第三,制造业体系完整,全产业链具有体量上和系统性上的一体化优势。第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支点逐步由量向质转变。第五,制造业发展瓶颈凸显。
在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中,对制造业地位作用和发展潜力的质疑正反两面均指向一个本质问题,即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或使能制造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构并继续发挥国民经济主引擎的功能。以下三大主题基本勾勒出大致方向:
其一是科技的第一性和全面性。科技不再仅是生产要素之一,而是发挥决定作用的要素,科技企业立于科技,其他企业也须立于科技,或者所有企业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科技企业,“无科技,毋寧死”,科技成为第一性的要素投入,同时也是全面影响所有产业和产业所有方面的第一要素,制造业更是如此。
其二是与虚拟经济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不要囿于“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约翰·希克斯语)的争论,不要陷入金融过度发展对实体经济不利的抱怨,不要拘泥于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苛责,制造业需要换位思考,主动与金融等虚拟经济部门加速融合,在制造思维上嫁接金融思维,不是转行做金融,而是联动资金流、风险定价等金融因素以反哺主业并实现主业的高质量发展。
其三是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仍然是主要考量,但ESG等社会性、治理性指标已不再是可有可无或者锦上添花,而是企业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制造业产成品的价格中,既有传统生产要素的成本,也有碳排放等的外部性成本;制造业企业的市场价值中,既有财务价值,也有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对应的价值因子。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兼顾内化的竞争力和外化的影响力的进程,也是展示科技驱动下更好“经济人”和更好“社会人”的进程。
最为重要的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在“一切皆互联”“一切可共享”和“一切可租用”的语境下,任何生产能力、计算能力、运输能力、设计能力等都可外包,任何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办公场所等均能分享,所以,核心竞争力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产和制造,而是系统集成能力。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和生产率须植根于系统集成能力,并加入信息效应和数据效应,使之迭代衍进,形成数字化的动态系统集成能力体系。唯此,中国制造业的“序章”方能成为新的华彩。(摘编自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