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圈群政治生态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2020-05-26刘艺婷

青年生活 2020年10期

刘艺婷

摘要:近几年,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网络社交群体层出不穷,网络圈群也因此应运而生,而网络圈群所具有的便捷性、安全性、私密性等特点使当代大学生更加青睐于选择网络圈群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圈群政治生态现状进行研究,从大学生网络圈群、政治生态两者的结合为切入点,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网络圈群;大学生政治生态;思政实效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微信时代的圈群化生活方式正在迅速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因高校网络的普及和大学生群体求新猎奇的特点,网络圈群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发展壮大。全面了解大学生网络圈群的特点和现状,探讨大学生网络圈群的内部政治生态状况,对于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群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圈群的基本状况

通过归纳总结大学生网络圈群主要类型,分析大学生圈群的主要特征结构,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圈群政治生态做铺垫。

(一)大学生网络圈群的主要类型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是社会性动物,其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社会关系,网络圈群为不同的关系之间建立了可持续联系和广泛的网络平台空间。按照人缘、地缘、兴趣爱好等因素,大学生网络圈群主要包括关系型圈群、兴趣型圈群、地缘型圈群。

关系型圈群通常以亲戚、朋友、同学等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为组建基础,成员之间有较强的亲密性和关联性。大学生的关系型圈群中,按其数量及影响度排序,依次为学缘关系群、师承关系群、血缘关群;兴趣型圈群则是由那些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友组建的群,如电影爱好者群、球类爱好者群、旅游爱好者群等;地缘型圈群主要依托一定的地缘关系组建而成,成员之间相对具有较强的地缘依赖性,如寝室私聊群、某办公室交流群、某教学区活动群等。

(二)大学生网络圈群政治生态的主要特征

1、内容方面

关于政治生态研究,学界多从政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理解政治生态,对政治生态概念的解析脱离不了生态学概念、政党党建、社会结构。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政治体系,进而产生不同的政治生态。总的来说,所谓政治生态,实际上就是政治系统的运行环境和携带信息。政治生态内部有成熟的政治主体、政策法律体系、监督自检体系等环环紧扣的能动的政治系统。它既是执政党执政成效的结果,又是执政党实现政治目标的运行平台。大学生网络圈群政治生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网络上大学生不需要再由别人来代表自己,他自己就可以直接发表见解。

2、互动方面

在大学生圈群里,往往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熟悉的朋友之间互动频繁,同时学生有了问题第一时间是向自己的朋友倾诉,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只有一少部分学生会选择第一时间找老师交谈。如果一个圈群中有老师加入,那么就算这个群曾经非常活跃,无话不谈,如果有老师加入也会逐渐沉寂下去,使得老师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师生在网络上互动不频繁、不通畅,这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讲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片新的有待大范围开垦的新领域。

3、表达方面

00后已经正式踏入了大学校园,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从小即接触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他们是新鲜事物的第一接受者,也是最广大传播者,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接受度高,并能够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而高校教师大多习惯于在课堂上用专业术语,学科名词,用课堂讲课惯用的表达方式来教学,显然对接触过更丰富网络用语的大学生来讲,缺乏吸引力和互动性。

4、价值方面

当前,网络早已渗透到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仅成为可能,并且已经成为现实。网络媒介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大学生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加之网络圈群特有的信息共享性、即时性,能迅速将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共享和讨论,这是以往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在网络上,既可方便地获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信息资源,又可与他人不受约束地交流思想,无疑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网络克服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育形态从平面性走上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被动变为互动,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教育主体。”[2]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生态现状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和依赖程度往往超过其他年龄层的人们。探究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生态现状,就是探究大学生的精神思想面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价值意义。

(一)大学生个人思想状况呈难管理和难把握现状

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使社会关系呈现虚拟化、碎片化,打破了只有熟人才相互交流的模式,大学生上网时在信息筛选、思想意识的塑造方面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大学生及时进行思想道德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乐于展示自我,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而网络圈群成分复杂、良莠不齐,其思想动态、成员的真实身份、建群目的都无从考证,难以监管。所以,加强学生参与网络圈群时的安全意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自由化倾向和网络迷失现象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同时人格的可塑性也极强。但是,在丰富的网络信息世界里,没有国界的概念,网络里充斥着各国,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涉世未深、对陌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将会受到极强的影响和冲击。而网络言论又不受约束,这就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散布不正当言论,動摇甚至破坏他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坏的影响。个别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在我国制造反动的政治言论,攻击党和国家的政治制度,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制造谣言,炒作政治事件,煽动反动言论,企图分化中国和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在这些国内外不符合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反动思想的侵蚀下,一些思想不坚定、涉世不深、鉴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便有可能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若得不到及时地引导和教育,他们便有可能误入歧途。

(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在网络圈群中不占主导地位

网络圈群虚拟空间使不同价值观、文化观相互碰撞,对大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够产生巨大冲击。网络圈群带有视频、图片、富有个性的网络用语,娱乐性强,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刷朋友圈、刷微博、刷抖音、刷QQ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这种自发形成,自主交往,信息自由传递的网络圈群,存在着大量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受圈群内人员的影响,大学生随时都有可能关注某一新鲜事物、社会热点,甚至改变自己的兴趣点。而网络圈群中一些功利、低俗的思想风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这种互动性、多变性使得大学生网络圈群难管理难把握,以及呈现复杂化趋势。

三、对策

围绕大学生网络圈群政治生态的问题,从大学生网络圈群、政治生态两者的结合为切入点,对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生态状态进行及时把控。

(一)及时了解圈群中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将这种模式变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教学工具

网络信息世界里,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有极大的选择空间,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主动地及时更新网络教育资源,并将自己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在网络圈群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困惑,以及发表的言论,往往更贴近自己未加掩饰的、更真实的想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条件,对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给予帮助。

同时,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后,要将网络空间内的问题与具体实际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网络思政教师队伍的新媒体素质

首先,很多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并不是非常完善,不少高校对于网络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缺乏统一指导,基本处于自己管理,与外界隔离独立的状态,造成资源共享的缺失。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整个团队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网络资源更新能力不强,对网络资源的整理优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应先改善基础硬件设施,使教师在新媒体的应用上与学生接轨。

其次,应转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要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所以,不能将老的教学理念运用到网络思政教育上。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求得好的成果。要认识到“网络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是大势所趋,认识到利用网络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巩固校园文化阵地的重要意义,有效利用网络载体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3]。

(三)重视网络圈群的政治生态环境,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

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最终目的,就是以网络媒介传播为手段,通过学生习惯的信息接收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主导大学生思想的领意见领袖作用,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疏通,构建比较完善的网络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各种网络圈群中转发的信息内容的辨别力和免疫力。同时,“需要把纵向的班级、院系、社团等,与横向的党团管理、学生事务、教务教学等部门有机统一,形成联动机制。把圈内圈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全面整合、分析、研判网络圈群的信息和舆情,及时防范和消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隐患。”[4]

(四)避免使网络政治成为无序的广场政治,积极促进高校教师思政教育实效性

许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教育内容空泛无力,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获得获得感。一是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就是确保思政内容的积极性的同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具有有用性,能够解决大学生思想、心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其成长提供参考和咨询;二是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通过丰富服务功能,如心理健康咨询、实事分析评说、社会现象解读、校园生活指导等,增强学生与网络的关系纽带,成为其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可提高思想政治内容在学生中的传播度和接受度。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和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也更为深入。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施重地,谁把握住了青年,谁就把握住了未来,所以高校必须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确保大学生网络圈群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朗”,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圈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学生的脑海之内、现于举止言行,形成寓教于乐,无形渗透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推动高校网络圈群政治生态健康、活泼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孟艳.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思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63-65.

[3]李良俊.論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61-63.

[4]郑长忠.复合型团青关系:新时期团青关系的实现形态[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40-46.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18JDSZK0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