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园文化活动背景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0-05-26赵永麒赵曼彤常乐

青年生活 2020年10期

赵永麒 赵曼彤 常乐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如今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与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们未来的工作重心之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是连接学生课余时间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本文深入分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媒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方法,为隐性思政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培养模式

就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言,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思政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到来,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亟待开拓。高校隐性思政教育面临着缺乏突破口、形式单一、发展不成熟的困境。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将着重探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切入点,将校园文化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为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新的实践方式与工作思路。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隐性思政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依照社会政策需求,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结合普适性的教育规律,结合既定的教育模式,通过间接的、无组织的、内隐的方式,提升受教育者的个人能力及素质。本文中所界定的隐性思政教育,是指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受教育者传递我们所期望的信息,并使其循序渐进的得到个人成长的这一过程。

思政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思政教育者的行为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使其接纳相应的知识。随着高校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对信息会选择性接纳,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且现今高校学生对信息源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在我们对学生进行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避免模式化的生搬硬套,而是真正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将满足教学需求导向转变成融入生活导向,尽可能降低学生的抵触性。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隐性思政教育,既满足了上述需求,又能使教育时间活化,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的大量空白时间,充分利用隐性思政教育的创新性与高效性,与常规显性思政教育相结合,达到信息传递的全方位覆盖,将教育任务融入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并自主接纳知识,达到教育的全方位覆盖,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

二、校园文化活动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是遵循校园特有文化氛围所开展的各类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将校园文化弘扬至各类人群的重要媒介。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实践,对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时间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隐性思政教育短板的创新与弥补。

当前数字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趋于快餐化、数据化,但大数据网络也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片面,学生只会接收感兴趣的信息,忽略了全方位发展的基本需求。面对这种现状,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势得以凸显,各类线上、线下活动的开展,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文化活动,不但能吸引学生发挥兴趣和提升的参与感,增加集体荣誉感,还能通过其多样性和开放性,最大程度的增强受众的普遍性,解决隐性思政教育形式单一,切入点片面的劣势,极大的增强了隐性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融入实体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课外的时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全方位教育的目的。

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同样,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一个逐渐丰富、逐渐成长的过程。校园文化活动不只是几项单独活动的运营,而是依托社会时事和各方整体需求,以几类活动展开,逐渐形成有体系的、有针对性、有实践意义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在探索的一种更适合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教育模式,其更多的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则是将纸面化的教育模式实现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根据社会需求、政策需要、教学目标,始终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与改进,而根据宏观的思政教育需求,我们可以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学术类活动以实现学风建设工作,通过文体类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呼吁学生全方面发展,志愿服务类的活动则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单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捷径,也是活化隐性思政教育的渠道,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思政教育优势,寓教于乐、敩学相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隐性思政教育模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也势必体系化、完善化,将单项校园文化活动的“点”,发展成有序串联的系列活动的“线”,最终发展成有规律的、覆盖面广的、有传承价值的“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要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不是单纯的注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量,而是进行长期性的、科学性的探索,把握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结合高校自身情况,构建其独有的稳定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使其具有长效性,与此同时,还要结合社会发展,不断地对活动开展方式进行调整,形成框架明确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具有科学性的系列活动中,不断接受思想政治熏陶,实现自我完善,从而完成思想政治引导任务。

四、结语

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社会各界投入更多的工作力度与工作热情,才能保证高校教育的稳定与发展。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长期的研究与探索,对于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环境也有着不同的特定情况。本文在有限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活动与隐性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索。最终形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和教育形式,以达到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本质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精神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270.

[2]余守萍.高校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120.

[3]苗雪,廖启云.浅析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