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习近平教会我们什么

2020-05-26郭思远

世界家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河村梁家插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在2016年10月24号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标志着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全党的领导核心正式载入史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开启了崭新篇章!为什么习近平能担起新一轮的领导重任,成为中国发展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我们青年学生从习近平身上可以学习到什么?翻开习近平总书记的履历,我想我们可能会得到答案。

翻开习近平的从政履历,我们可以鲜明的发现,从基层一路干起是他从政的特色。51年前,习近平曾作为一名知青,在陕北农村插队。在陕北,他一干就是7年,主要官职是大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在中国当代政坛,进入核心领导层的高官们,在地方任职是进入中央前的必备阶段,但有在村支部一级工作经验者,却极其罕见。此后,习近平经过多年的基层和地方工作经历,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早年在陕北梁家河的知青经历锻炼着习近平,也塑造着他。

习近平总共在梁家河村下乡插队了七年。在那里,他和老百姓们一起艰苦奋斗。习近平说,这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知青下乡,是一段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往事。习近平总书记深深记得在插队的那段岁月,多年后他还专门写作《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纪念在陕北梁家村插队的那些难忘的日子。在书中,习近平回忆起最初自己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年轻学生,很难适应梁家村那里艰苦的环境。一方面是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感觉很孤独,难以融入当地人中。另一方面,因为在北京的父母姊妹仍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自身的前途也未知。这种种的茫然都令年轻的习近平无法在梁家村长期待下去,对知青劳动也很随意。后来,经过家人的开导,习近平认识到在河北的劳作生活将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历练。从此,他认真对待知青的上山劳动,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在接连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后,成为了村中年轻力壮的干活好把式。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原来与习近平一起劳动过的北京知青和梁家村的农民都曾提到过,在插队的这些年中,习近平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什么特殊的人,他与群众同甘共苦,丝毫不怕脏活累活,而且不偷懒,抢着干。有知青“这碗酒垫底“,以后人生的岁月中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也都不算什么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陕北七年,锤炼了他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除了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习近平心理上也面对着很大的压力。在陕北插队的时候,习近平十分想入党。但是习近平当年是作为“黑帮子弟”到陕北插队的。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家庭出身、父母政治状况等因素给一些知青造成很大的压力。据习近平的入党介紹人、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介绍,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过两次入党申请书。第一次,因为他的父亲习仲勋当时正在受迫害,父亲的所谓问题影响了他,没有批准。第二次申请时,组织上按照中央“父母有问题,不影响子女”的精神,就批准他入了党。梁玉明回忆,他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正因为这样,他当年才能入党,才能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才能被推荐上大学。“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当年,习近平以一名北京知青的身份来到梁家河村,从“什么都不会”到“一把好手”,从“不了解”到“接地气”再到深深热爱这片魂牵梦绕的地方。习近平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就是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王燕生在《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中写到:一两年之内,跟他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我们都是先转回老家插队,再从老家当兵走了,因为我们的父母都是从老家参加革命,孩子要当兵比较容易。而且当兵这个出路是非常好的——那个年代,当兵是最光荣的,社会地位也是最高的。然而,习仲勋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解决,他的家庭受到的冲击太大了。要寻找一条从梁家河走出去的路,对那时的近平来说,实在是太艰难了。这种困境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是一种精神上的磨难,这种苦远远超过了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近平没有消沉。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7年。在这7年时间内,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后来,近平在接受采访时讲到了刚插队时的迷茫和后来的转变,这些我都非常认同,他讲得非常实在。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这也就是近平所说的“过四关”当中的“思想关”。

习近平也是一个非常喜爱读书的青年。戴明在《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中写到:他那段时间“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梁家河的村民也评价习近平非常爱读书。在习近平曾经住过的窑洞里有一盏墨水瓶做的煤油灯非常引人注意。这是下乡插队时,习近平每天晚上读书时使用的煤油灯。梁家河村村民武晖说:“除过生活用品之外,整个都是书。外国文学书也有,古代书我那时候(记得)很明显的就是一个三国志,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在陕北插队的那些日子里,面对每日艰苦的劳作,不合口的饮食,以及心理上的压力,还只有16岁习近平都没有被压垮。他踏踏实实,将心和梁家河的村民放在一起,一步一个脚印,为乡亲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也经常回忆起自己在那段少年时光里所得到的历练和沉淀。我们当代青少年不用也没有机会参加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但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习近平身上学习到许多。他身上那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心系群众、热爱读书的美好品质,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

作者姓名:郭思远(1995—),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河村梁家插队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卖 萌
梁家河,我心中的歌
听故事的人
插队党
插队
插队
名古屋市长再次拒绝道歉
名古屋市长欲访中国大使馆被拒
名古屋市长再就大屠杀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