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介入资源的比较研究

2020-05-26康洁

世界家苑 2020年3期

康洁

摘要:硕士论文中摘要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评价理论的子系统,介入系统着眼于语篇多声性的建构,因此,在摘要部分合理地使用介入资源能够增强语篇的对话性。基于介入系统,本文比较了中国学生和本族语者硕士论文摘要部分介入资源的使用异同点,并分析了中国学生摘要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硕士论文;摘要;介入资源

1 引言

作为二语学习者,中国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学术体裁规范上,更体现在微观的语言资源运用上。摘要作为学术论文的开篇部分,其语言的得体性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于对于论文整体质量的预估,因此,对论文摘要中语言资源深入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学术论文并不是简单地对研究成果进行客观陈述,而是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作者所持观点并给予积极评价(岳颖,2011:30),所以学术论文在本质上是和读者进行对话的动态过程,而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资源来实现和读者的结盟就成了亟待探究的问题。正是注意到语篇的对话性,Martin和White(2005)提出了介入系统,总结了可以实现语篇互动的词汇语法资源,关注使用这些语言资源对作者-读者关系以及语篇对话空间建构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从介入视角出发,通过比较中国学生和本族语者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介入资源的使用特点,来探讨中国学生摘要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解读其中原因,从而对中国硕士研究生英語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带来一定启示。

2 介入系统概述

介入系统是Martin和White所提出的评价理论三系统之一,受巴赫金对话性和多语性观点的影响(王振华,路洋,2010:53),介入系统关注语篇语义层面作者声音和其他声音的互动,分为单声和多声子系统。单声指单纯性断言,没有其他声音的介入,多声则体现了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策略构建语篇的多声性。学界对介入系统的应用研究多集中于多声语言资源,其又可以分为多层子系统,表1 展示了其分类并列出了一些典型例子。根据对话空间的开启和关闭程度,介入系统中多声资源可分为两类: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通过使用对话收缩资源,作者表现出对其他声音的排斥或挑战,从而降低了语篇的对话性,收缩了对话空间。对话收缩资源又进一步分为否认和公告,前者用来反对某一观点以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后者用来宣告作者所持立场的正确性。相反,通过使用对话扩展资源,作者表现出将其他声音纳入语篇的意愿,增强了语篇的对话性,扩展了对话空间。对话扩展资源可进一步分为包容和归属,前者指作者将自己的声音视为众多可能声音中的一种,从而承认了其他声音的存在,而后者则通过将话语责任转移到语篇外声音来实现对话扩展。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本文从中国知网和PQDT网站(国外高质量学位论文数据库)上分别随机抽取了15篇来自不同院校和地区的语言学专业硕士论文,均发表于2019年,因此可代表中英硕士学生目前的写作特点。这些硕士论文分别由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撰写,笔者摘取其中的英文摘要部分用于本文研究,总单词数分别为8265和7938,而后基于介入系统,手工标注了不同类型介入资源的频数。

3.2 研究问题

通过对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本文旨在探究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学生和本族语者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介入资源的使用有何异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4 分析讨论

4.1 中英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介入资源的总体分布比较

经过统计,中英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各个类别的介入资源总体分布情况如表2。中国学生论文摘要中介入资源频数为88,本族语者论文摘要中介入资源频数为78,考虑到两者论文摘要的总单词数,介入资源的使用频数并没有明显差异。然而,通过表2 我们可以看出,相比本族语者(51.28%),中国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对话收缩类介入资源(63.64%),这表明中国学生在论文摘要中不善于扩展对话空间,而从会压制语篇的对话性,不利于语篇多声性的建构。

4.1 对话收缩类介入资源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对否认资源的使用高于本族语者,在标注过程中,本文发现这类介入资源多用于综述以及评价研究现状,而中国学生倾向于使用否定程度较高的表达来评价前人研究。例如:(1)Previous studies failed to discover the usag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先前研究未能揭示在不同学科间的使用差异)。

在例(1)中,通过使用动词“fail”,作者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先前研究的否定,从而压制了潜在读者的不同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了对话空间。另一方面,对学术前辈的直接否定,非但不能增强文章的说服性,反而给读者留下基于说服读者接受其观点的不成熟印象(史文霞等,2012:100)。根据统计结果,本文发现,中国学生经常使用动词fail,而在本族语者论文摘要中却没有检索到该用法。相反,本族语者在评价研究领域的不足时,倾向于使用更温和的修辞策略,例如:(2)There is still a dearth of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grammatical awareness.(对于二语学习者语法意识发展特征的研究仍然缺乏。)例(2)并没有使用使用否认资源来指出先前研究空白,而是用“there is still a dearth”缓和了语气强度,使得对前人面子的威胁效果降到了最低,降低了读者提出异议的可能性,使语篇互动更为和谐。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对于否认资源的较多使用则表明了其在衡量不同表达的语气强度上存在一定困难,这也体现了其作为二语学习者的身份。

此外,中国学生对于公告类介入资源的使用频率也高于本族语者,这类介入资源在摘要中多用于呈现研究结果。例如:(3)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bove, we can conclude that languag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cognition.(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在塑造人类认知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例(3)中,作者在介绍研究发现时,使用了公告资源“we can conclude”来强调结论的正确性,公开表明了作者的强势介入,强调了个人所承认立场的无可争议,增加了潜在读者提出不同立场的人际成本,从而挑战了语篇外其他声音,压缩了语篇的对话空间。因此,过多使用公告资源不利于构建和读者的和谐关系,而中国学生对公告资源的较多使用再一次体现了其作为二语学习者,不能灵活控制语篇的“度”,从而给读者留下过于武断的印象。

4.2 對话扩展类介入资源的比较

表2显示,中国学生对包容类介入资源的使用低于本族语者。包容资源的使用表明作者承认不同观点的存在,为读者的不同立场留有充分的空间,极大扩展了语篇的对话空间,从而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立场,避免了观点的武断性,在不经意间巧妙地增强了语篇的说服性。例如:(4)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as children grow up,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subtle aspects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narrative writing. (结果显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发关注叙事文中人物行为的细微方面。)

例(4)中,动词“indicate”表明以下结论是作者根据研究结果的主观推理,因而包容了潜在读者的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为多样的观点开启了对话空间。而中国学生对包容资源的较少使用表明其不善于将不同观点引入语篇,因此不利于创造和而不同的语篇环境,影响了语篇的说服力度。

对于归属类介入资源,中国学生和本族语者在论文摘要中都很少使用,这是由于摘要体裁的语篇功能所限。归属资源主要通过引入语篇外第三方声音来实现,而论文摘要因为需要尽量浓缩信息,因此不能对语篇外声音的立场展开充分的阐述,因此在摘要中鲜有对归属资源的使用。

5 结语

本文发现,相较于本族语者,中国学生在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倾向于使用对话收缩类而非扩展类介入资源,从而压缩了语篇的对话空间,不利于构建多声的语篇环境。通过对不同类别介入资源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学生在语篇互动中难以把握语言的“度”,对语言资源的不同介入程度不是很敏感,从而影响了语篇立场的多样性,降低了语篇的说服力度。因此,在学术英语写作指导中,教师应尝试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语言资源的介入程度和对话效果,从而增强语篇的对话性和说服性。

参考文献:

[1] Martin, J. R. & P. R. 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 [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5.

[2] 史文霞,王振华,杨瑞英,2012,介入视域中的中国博士生科技论文引言中转述的评价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 王振华,路洋.“介入系统”嬗变 [J].外语学刊,2010(03).

[4] 岳颖.学术语篇的介入资源与人际意义构建——基于学习者语篇的个案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07).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