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赏析朱自清《背影》的两个英译本

2020-05-26刘珍

世界家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背影

摘要:本文选取张培基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从对比语言学角度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物称与人称以及静态与动态三个方面的区别,力求寻找两个不同英译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以期为翻译比较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背影;译本比较

1 引言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背影》是他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作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留下的背影。作者用质朴的文字,把父亲对子女的爱表达得细腻深刻,真挚感动,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爱护和关怀。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写作方式灵活自由,形散而神不散。冯庆华谈道:“散文的最基本语言特点就是‘散,但形散而神不散,散而不乱。”对于散文的翻译,译者不仅需要再现原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还要再现原文的风格美,从而达到形式、内容及风格三者之间的统

一,而译文能否再现原文的风格是评判译文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选取张培基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分别指出了张译及杨、戴译两个译本对形合与意合、物称与人称以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考虑,对于改善译文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2 对比分析

2.1 形合与意合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也是两种语言在组织手段上的重要区别。英语重形合,通过形式来表达语言的意义,属于语法型语言,多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句子的连接,比如用and表示并列关系,用so表示因果关系,用but表示转折关系等。因此,在英语中,通常广泛使用连接词。而汉语重意合,注重词汇意义和彼此间的语义联系,属语义型语言,多借助词语和句子内在隐含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连贯。以下是两个译本中关于形合与意合的一些例子。

例1: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杨、戴译: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

张译:We entered the railway station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While I was at the booking office buying a ticket, father saw to my luggage.

英语重形合,通常为避免重复,而用替代或代词指代前文中所提到的事物。这两句话描写的是父亲送“我”去车站的情景,对上述两个译文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杨、戴用一个定语从句将这两句话译为一句,是典型的英语尾重句,用“where”指代了前文的“station”不仅避免重复,还使句子浑然一体,更加紧凑。后面再用“while”来衔接,表明我在买票的同时父亲在照看行李,化隐为显,将中文的意合表达出来。“where”和“while”的使用让两个句子自然衔接起来,译文就获得了流畅感,也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张译也忠实于原文,但此处却略微显得拖沓。

例2: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杨、戴译:But when I volunteered to go instead he would not hear of it.

张译:I wanted to do all that myself, but he stopped me, so I could do nothing but let him go.

对比上述两个译文,杨、戴用了个13个单词而张用了19个单词,看似杨、戴译文更加简洁,张译较为繁琐,但是这句话内含逻辑关系,表达的是“我”本来想自己去的,但是父亲不愿意,所以只好让他去了。中文的连接是通过句意暗示出来的,张译用了“but”,“so”这些连接词将句子连接起来,化隐为显,将中文隐含的内在联系通过形式表达出来,使得译文逻辑更加清晰。除此之外,散文语言比较平铺直述,在原文中,作者大多使用朴实的语言,张对上述句子的翻译较杨、戴而言,更加口语化,也更加贴近原文的风格和笔调。

2.2 物称与人称

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一书中指出,英语通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吻呈现出来;而汉语则更注重主体思维,因而常用人称。当人称可以不言自喻时,又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注意到这两种语言在物称与人称方面的差异,用符合目的语习惯的方式表达,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加地道。

例3: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杨、戴译:When I joined him in Xuzhou I found the courtyard strewn with things and could not help shedding tears at the thought of granny.

張译: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此句是一个无主句,汉语中当人称可以不言自喻时,通常可以省略人称。该句由4个省略人称主语“我”的分句构成,后接4个动词“见着”、“看见”、“想起”、“流下”成流线型排列,是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句中所隐含的逻辑关系,“到徐州见着父亲”交代了时间,“我”因为“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所以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指明了因果关系。杨、戴译本和张译本均将“到徐州见着父亲”处理为用“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但后半段两个译本的处理略为不同。张译本中“看见”,“想起”译为“the sight of”,“the thought of”,将汉语中的动词名词化,同时用“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和“又想起祖母”作主语,而“流下眼泪”则作为中心动词,这种非人称句可以不表达直接的主观态度,让事物以一种更客观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杨、戴译本中仍然使用的是人称主语“I”,原文中的因果关系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所以此处,张译本的用词及表达更符合英语的语言特点和习惯。

例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杨、戴译:He clutched the platform with both hands and tried to heave his legs up, straining to the left.

张译: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obvi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

对比上述两个译文,在此处“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中张和杨、戴翻译时选取的主语不同,张译的主语采用的是“His hands”,用物称做主语,而杨、戴则按照中文选用的是“He”做主语,主语的选用表达的是译者的立场和态度,英文通常是采取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或评价事物,中文则相反,此处用“His hands”做主语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而且张译中“His hands……his legs……his corpulent body”,译者采用并列结构,读起来更有节奏气势感,将散文的美感翻译的更到位。

2.3 静态与动态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根据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倾向于用名词来表达汉语中动词所表达的动态概念,这是因为英语往往使用抽象的表达法,名词相比动词而言更能把抽象的思维简单而自然地表达出来。而汉语通常倾向于使用具体化的表达,因此译者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这种差别,在汉译英时应当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汉语中的动词转化为英语中的名词、形容词。

例5: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杨、戴译:At the sight of his burly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When next I looked out he was on his way back with some ruddy tangerines.

張译:While I was watching him from behind,tears gushed from my eyes.I quickly wiped them away lest he or others should catch me crying.The next moment when I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again,father was already on the way back,holding bright red tangerines in both hands.

此处,“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张译为“While I was watching him from behind……”,张将“看见”直接翻译成了“watching”,而杨、戴的译文“看见”则采用“At the sight of……”,把中文中的动词转化为名词,将动态转化成静态,更加符合英语的用法和表达。后一句中“……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张仍然将“抱”直接采用动词形式“holding”,杨、戴的译文则用了“back with……”,将动词静态化,这里杨、戴的译文读起来似乎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人们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在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英语句子聚集讲究形合,句型繁复,常用物称表达法,是一门静态的语言。相反,汉语句子流散讲究意合,句型简短,常用人称表达法,是一门动态的语言。朱自清《背影》的两个英译本都较为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思想,文字地道自然。然而,两个译本在翻译时考虑的因素不同,所以也存在一些差别。笔者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分别指出了杨、戴译本及张译本在形合与意合、物称与人称以及静态与动态上的不同考量,两个译本各有千秋,值得被学习和借鉴。因此,通过翻译比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作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同时提高读者对译文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杜华.朱自清的《背影》与英译文的文体语言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2).

[3]  何静.英语翻译中的形合意合——以张培基所译朱自清《背影》为例[J].英语广场,2015(03).

[4]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珍(1991—),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翻译。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背影
爸爸的背影
背影
《背影》导学案教学
背影
那抹背影伴我同行
天台植物
背影
美丽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