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2020-05-26黄维国
黄维国
摘 要: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作文内容大多是为迎合教师的评分标准,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这也就导致了现今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写作不感兴趣,畏惧写作文。与此同时,部分一线语文老师还未能转变其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观念,一味地教给学生生硬的写作套路和技巧,广泛要求学生阅读甚至是背诵优秀范文,这些都导致写作教学完全背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笔者认为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生活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中笔者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引言: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为考而教、为教而教,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语文知识,一味的灌输、拓展学习内容。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书本知识,无暇兼顾学习知识以外的东西,更少涉猎生活中的常识,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教学形式固化,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厌学情绪较浓。二是教师为了创新课堂教学,张扬教学个性,展示个人教学风格,忽略学生实际需求将一堂堂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活动课,看似课堂氛围活跃,实则学生一无所获。
一、当代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一)现状分析
当代小学作文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在小学生的作文课中,教师给定一个题目后习惯拿出几篇范文给学生“参考”,这样一来,学生潜意识里面认为只有那样的作文才能被老师称赞,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想象力,使所有的作文都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另一方面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创作的主观意愿。更为严重的是,教师给出的范文是很多年之前写出的文章。内容和写作思路都不再适用于新课标改革之下的语文课,不利于当代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这样种种的缺点,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现状成因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和学生过于追求分数,习惯依赖作文模板来提分。作文时先让学生接触一类作文的写作模板,然后再把内容改一下,大体框架不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不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使学生无法真正地喜欢作文。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自然也就融入不了自己的情感,使得作文干燥枯涩无味。这些原因都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作文能力低下。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一)转变教师重写作技能轻学生生活体验的观念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过分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学习情况,这种现象会导致小学生写作兴趣和真情实感的缺失,且学生很难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有研究者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提出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笔者赞同该研究者的看法,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只看中自身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写作技能的掌握,而应该认真树立并践行生活化写作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建立起活泼开放的写作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逐渐转变传统而单一的作文讲写教学模式,明确学生在写作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对生活进行感性认知,切实关注、认识、体验、记录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教学惯性思维。
(二)将实践活动融入语文
开展实践活动的好处有很多,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强烈欲望。比如说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养小动物和小植物,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养动植物的小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把小动物和小植物的生长情况写成一篇小作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小学生都比较好动,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能够调动他们兴趣的活动,让他们能够通过活动丰富生活经历,在活动中获得生活的体验。比如说每年都可以举行一些运动会、拔河比赛、踢毽子的活动,学生也比较有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把看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
(三)结合自然生活选题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离不开对大自然的探索,小学生也同样对大自然的神秘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课堂作文教学的局限,不仅给予学生大量且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选题时应当积极关注自然生活,适度选取符合小学生认知情况的自然生活题材,比如一次春游活动、秋天的落叶、你眼里的冬天等一系列简单的主题,鼓励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增加户外生活的体验经历,并及时将自身的体验过程和独特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小学生在这种教学主题和教学模式下写出来的作富有感染力并且符合生活实际、真实动人。
(四)创设符合学情的生活化情境
创设符合学情的生活化情境,具体指的是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当前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通过借助具体直观的材料、图片、音乐等资源建构社会生活中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生活的独特体验、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建构。之所以要在创设生活化情境中加入“符合学情”四个字,是为了优化这一策略,因为其在具体实施中的问题仍不容小觑,主要表现为资源利用泛滥、课件成了主角、表演代替体验,课堂成了舞台等。“符合学情”的生活化情境凸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解决学生学习困难为根本,以谨防课堂开放过度、“形式化”教学现象。
结束语
综上,在小学生的写作课中,教师应当是写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贴合。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师”,从生活小事中积累素材,不断提高自身写作与语言归纳能力。鼓励学生悉心观察生活小事,面对作文,摒弃悲观、畏惧等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进行写作,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从生活小事中学习与成长,学会坚持,这是学生写作能力养成的關键。
参考文献:
[1]胡肖洋.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9(8).
[2]罗惠.作文生活化写作高效化——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