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林业生态建设中适地适树途径

2020-05-26阮宣华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途径

阮宣华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也进一步提升。适地适树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林业建设发展的方法之一。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引进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可以提升苗木的成活率,保障造林质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林业生态建设状况,探索适地适树的造林途径,为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林业生态;适地适树;建设途径

引言: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根据建设地区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的差异,选择的苗木树种也各不相同,所以坚持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非常必要。但是,在适地适树造林工作落实中,由于造林地区环境、工作方针的限制,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因此,如何有效落实适地适树原则,如何科学开展林业建设,成为造林工作开展的关键。

一、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的意义

所谓适地適树,就是根据造林树种的特性、造林地区环境,保障树种与生长环境的协调性。换言之,适地适树就是把树栽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这样便可以充分发挥造林环境的价值,又能保障苗木的生长质量。首先:有利于保障建林的存活率。树木是一个活体,每种树生长对生态环境需求各不相同,落实适地适树造林理念,可以协调树种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效维持树的生长环境平衡稳定,确保树木的存活率。如果树木种植环境不满足生长需求,或是生存元素不足,或是生存元素超量,都会影响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利于树木正常生长发育。其次:有利于维护造林区域生态系统。树木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只有确保生态系统与造林树种相互依存,才能保障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这就是“适地”的含义。同时,在生态建设中,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可以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育树能力,保障树木生长所需元素的适宜性,这也是林业生态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

二、林业生态建设中落实适地适树的途径

(一)科学选择适地树种

在绿色经济理念下,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所以林业生态建设既要强调质量,又要保障造林效率,坚持落实适地适树种植原则,这样才能保障树种的生长质量。因此,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工作人员需要先调查树木种植地区的状况,如: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特征、地质环境等,分析当地已经种植成功的树种特性,从中选取发育快、成活率高的树木品种,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效率,快速推动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例如,对于华南地区而言,马尾松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树种。马尾松树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即便是干旱贫瘠之地,也能保持良好的生存率和生长质量。但是,如果生态建设区域环境存在松材线虫问题,尽量少种马尾松,因为松材线虫防治成本高,对环境破坏较大,不仅会增加造林成本,马尾松的存活率也得不到保障。例如,某地区已经种植有黄波罗、大青杨、梧桐、落叶松等树种,林业建设人员便可以实地调查这些树种种植价值,如:生长状况、木料用途,合理选择较为优质的两种培育,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稳定开展。

(二)引进优良树种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不仅可以选取本地树种,还可以根据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似性,科学引进外地树种,这也是提升种植土壤环境与树种契合度的方式之一。做好优良树种的引进工作,不仅可以优化造林技术,丰富当地的树种资源,还可以提升林业建设效率,保障造林育林工作稳定开展。但是,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影响树木种植质量的因素较多,这会对造林工作造成一定干扰,如:土壤条件不满足树种成长需求,这就会造成树种死亡或发育慢等问题。因此,在引进树种时,必须是经过引种试验表明能很好地适应本地立地条件的树种,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例如,某林业建设区内,沟壑、沙丘面积占比较大,在引进树种时可挑选同类型区域树类开展实验,最终选择了刺槐树,这类树种生存能力强,在沟壑区域生存率较高,还具有防沙固土的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在确定引进树种之后,还需要分析树种生长条件,并采取适当措施调整种植区的环境,这样才能保障林木行长迅速、丰产、优质,才能使其正常生长发育而成材成林。例如,在适地适树中,地和树之间某些方面不太相适应的现象也非常普遍,种植人员可以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途径,改进树种的某些特性,促使树与地的协调发展。

(三)遵循自然规律要求

把生态习性不同的树种混栽在同一块造林地上,或不顾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将造成造林失败。适地适树作为林业生态建设方法之一,也是保障造林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此原则的指导下,造林工作不仅需要注重树种选择,还需要合理评估苗木适地状况,遵循适地适树的规律,不断改进和优化种植方案,才能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发展。适地适树是客观自然规律的要求。同时,在落实适地适树造林时,也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因素,合理控制造林成本,结合林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合理选择种植树种,这样才能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例如,针对城镇生态绿化建设而言,适地适树就应该考虑其美观性、生态性,如:龙爪槐、银杏等都比较符合,然后再通过评估绿化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综合选择造林树种。同时,为了确保绿化建设的质量,种植人员还需要定期开展养护工作,监控绿化区域树木生长质量,及时修剪多余枝叶,保持绿化建设的美观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保障绿化建设的质量,有效控制树木的生长状况,还可以优化城市绿化环境,发挥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价值。

(四)落实改地适树工作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树种与种植地环境存在些许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根据造林需求,适当改变种植地的环境,以达到适地适树的最终目标。因此,根据造林地区树种培育需求,适当调整土壤条件,如:施肥、灌溉、土壤管理等等,改造造林地区的种植环境,为树种种植培育奠定基础。例如,某地区是盐碱土壤,这样的土壤特性限制了林业建设品种多样性,也会影响造林质量。种植人员可以采用排灌洗盐的方式,降低土壤内部的盐碱含量,为不抗盐的树木生长提供条件。例如,在林业生态建设中,林木前三年的生长质量直接影响后期存活率,所以为了确保林木存活率,种植人员可以开展土壤管理工作,在育林前期阶段,利用铲除恶性草头、扩穴培土等措施,保障林木前期阶段生长品质。同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加强造林技术培训工作,做好“选种”阶段的工作,才能为后期改地改树奠定基础。例如,针对林业建设区的环境状况,开展针对性树种研究工作,利用林木的综合作用,如:生态环境调节作用、经济效益,打造符合当地发展的新树种。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改善林业建设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化造林技术,还可以提升适地适树应用效果,为林业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是保障造林工程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造林树种成活率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适地适树造林的意义,从科学选择树种、引进优良树种、遵循自然规律要求和开展改地适树等角度出发,探索了林业建设的有效方法。通过落实这些方法策略,不仅可以丰富林业建设树种的多样性,维护造林地区生态环境平衡,还可以提升林业建设质量,推动造林地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发展,对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曲英. 普兰店区林业生态建设中坚持适地适树的途径[J]. 防护林科技,2017,(5):112,119.

[2]丁光涉,王兴华,闫秀征. 贯彻适地适树原则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以吉林省松江河林业局为例[J]. 林业勘查设计,2012,(4):19-22.

[3]李美俊.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技术措施总结与分析[J]. 农业与技术,2018,(6):199.

猜你喜欢

林业生态建设途径
论如何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探究林业生态建设与林政资源管理
浅谈数字档案资源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基于浙江省港口建设现状的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及对策
探索蔚县绿色矿山建设之路
国防动员软实力建设途径探析
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对林农营林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