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郑麦136播种量优化试验
2020-05-26黄丽
黄丽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高新洋家庭农场。该农场属高标准良田建成区,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生产条件良好,面积13.33 hm2,土壤类型为砂浆黑土,土质肥沃。
二、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品种
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136,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郑麦136属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30~233 d。
(二)试验处理与设计
本试验选用郑麦136优质小麦品种参试。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每个处理用地面积0.07 hm2,长167 m,宽4 m,为大区对比试验,不设重复,顺序排列。小区四周均留走道1 m,试验田设保护行16行。处理1:播种量10 kg/667 m2;处理2:播种量12.5 kg/667 m2;处理3:播种量15 kg/667 m2;处理4:播种量17.5 kg/
667 m2。
(三)试验田管理与气象条件
1.试验田播种与管理。2018年9月15日秸秆还田,10月6日旋耕整地、耙实、播种。旋耕整地时每667 m2施45%三元素复合肥30 kg、有机肥40 kg作底肥,每667 m2追施10 kg尿素作追肥。2018年10月18日播种,24日灌溉一遍,31日出苗。2019年2月23日用“阔极加麦爽”化学除草一遍。2019年4月21日、27日分别用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35%戊唑·福美双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两遍。试验于2019年6月3日分区收割,实测产量。
2.生育期气象条件。2018—2019年南阳市小麦播种期天气干旱,播种后人工造墒,确保适期出苗、一播全苗。苗期至抽穗阶段,温度、光照、墒情适宜,利于小麥生长。小麦后期干旱,造成小麦株高偏低5~7 cm,提前成熟4~6 d,小麦病虫害较轻。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麦不同播种量对苗情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越冬期,基本苗、亩群体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4基本苗为31.5万/667 m2、亩群体75.92万,为最多;处理1基本苗为18万/
667 m2、亩群体53.1万,为最少。单株分蘖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处理4单株分蘖为1.41个,为最少;处理1单株分蘖为1.95个,为最多。在越冬期,播种量变化对单株大分蘖、次生根和叶龄不存在影响。
在拔节期,亩群体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4亩群体191.84万,为最多;处理1亩群体115.74万,为最少。单株分蘖、单株大分蘖和次生根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处理4单株分蘖为4.09个,为最少,处理1单株分蘖为5.43个,为最多;处理4单株大分蘖为2.8个,为最少,处理1单株大分蘖为3.2个,为最多;处理4次生根为14.6个,为最少,处理1次生根15.3个,为最多。
由此可见,由于播种量不同,导致基本苗数量不同,使得小麦植株间生长对光热水肥气的吸收产生竞争,从而影响了苗情发育。播种量增大会使小麦植株苗情变弱。
(二)小麦不同播种量产量结果
由表2可知,2018—2019年郑麦136播种量试验田管理水平较高,每667 m2产量在650 kg以上,处理2产量最高,处理4产量最低,产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为:12.5 kg/667 m2、15 kg/667 m2、10 kg/667 m2、17.5 kg/667 m2(见表2)。
四、结论
从本试验可以看出,郑麦136在南阳市播种,播种量12.5 kg/667 m2能够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实测产量最高,为实现节本增效、优质高效奠定基础,为最佳播种量。使用其他播种量苗情差、效益低。生产实际中应指导农民舍弃惯用的大播种量的思想,科学播种,以获得理想的产量和效益。